APP下载

简论思辨性阅读教学的角度

2024-11-05肖勤梅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4年10期

摘 要 思辨性阅读目的是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在教学实践中,要学会发现与界定问题、分析与论证问题,在评估与权衡的基础上作出合理断言。可见,发现问题是思辨能力培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学生只有用理性的眼光发现困惑,才能形成自己的理性质疑精神。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思辨性阅读 质疑精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和呈现,“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关系……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1]。

针对思辨性阅读教学,笔者曾做过调查、分析(见表1),发现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启发多角度思考层面上显得薄弱,这些频数低的背后就是未掌握质疑策略,导致不能很好地就学生思维发展而设置问题。

余党绪老师将思辨阅读问题归纳出三个类型:指向作品的澄清性问题、指向作家的探究性问题、指向读者自身的反思性问题。

作品需要澄清是因为理解人物形象关键在于澄清人物行为动机和逻辑,这是走进人物内心的捷径。

我们可设计澄清性问题。如:海底两万里尼摩船长为什么逃避人类?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为何被逼上梁山……通过澄清还原事实中的逻辑,这就是理性思维的训练。

读作品即读作家。需从文本冲突中窥探作者真意。《我的叔叔于勒》是讽刺菲利普夫妇自私、冷漠、金钱利益至上吗?为何文本要写他们每到星期日,要衣装整齐地去海堤上散步,菲利普先生为何要请家人吃牡蛎?通过思考不难发现,作家在批判人性及社会。

反思性问题则指向读者自己。因为读者很容易带有偏见,有失评价的公正性。反思性问题,就是对澄清性问题与探究性问题的审查和反思。

把握了以上三个类型问题宏观方向后,在思辨性阅读的具体教学中,不妨从以下角度去质疑,引发思辨。

角度一:比较

孙绍振先生认为:“孤立地欣赏经典文本,没有参照系,可能造成对作者和读者两方面个性的蒙蔽。”[2]没有比较,就没有辨析。教师要活用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提出灵活借助教材问题的范例、问题清单等元素,指导学生去质疑。

统编语文教材中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版块有大量的比较异同题,笔者进行了搜集。

如:《陋室铭》《爱莲说》中“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春望》与《月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七下《短文两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孔乙己》这篇小说试着换个视角简单讲述这个故事,比较效果的不同。九下《短文两篇》,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笔者通过梳理发现,可从语言风格、内容写法、思想感情、句式节奏、表达方式、视角角度及作品角度等方面进行比0+7wGX7vOYQyw0p2ksR5Eg==较阅读。

对异同进行比较,可推动学生的思维从现象到本质、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从而实现思辨性阅读,把思维引向多层次、多维度,让思维变得敏捷有创意,开放有深度。

角度二:评价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教学目标,是聚焦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3] 其中“辨别”就涉及评价,评价的高级形式是思辨,是多元思考。文本质量不一,需采用认知标准分别对其进行评价。这些标准包括清晰性、准确性、深刻性、宽广性、相关性、逻辑性和公正性[4]。

笔者曾对教材涉及的评价题进行搜集、整理。

“杞人忧天”,有人认为是讽刺不必要的担忧,有人却认为在表达强烈的忧患意识,说说你的看法?(评价矛盾处)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评价作者观点)

《卖油翁》,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录此文时,删掉了这句话,理由会是什么呢?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评价编者行为)

你是否感动于《驿路梨花》中的朴实民风?你怎么看待“公德”这个概念?(评价某个概念)

好箭法真的只是“手熟”而已吗?再读课文,谈谈你的看法。(评价他人看法)

试为植树人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评价人物)

探究发现:可以评价矛盾处、作者观点、编者行为、概念、他人看法及人物,还可以评价其内容的清晰性、准确性、深刻性、宽广性、相关性、逻辑性和公正性。遵此过程会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角度三:质问

思辨有一种专注好奇、不断追问和探索的态度。在看待问题时,需要放下成见和先入为主的想法,保持开放和灵活的心态,不断质疑、发问。

比如:《海燕》课文歌颂的是海燕。我们可以发问:本应写海燕,为什么还要写海鸥、海鸭和企鹅?为什么还写了大海、狂风和乌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归去的原因是什么?为何愿为田园归去?为何用“辞”来表现归去?

不断地质问,能够推动学生深度学习,促进思维成长。

角度四:反省

反省思维是指对自身行为、决策和观念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估。它要求人们审视自己的思维方式、偏见和盲点,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是否合理和有效。从而发现自己的局限性和错误,寻求改进和成长的机会。

对此种质疑精神,也可迁移到高中语文学习中去。如:李斯的《谏逐客书》,通过学习得出结论:“李斯能够说服秦王主要在于他运用了大量的例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说理方法说服力,从而让秦王收回成命。”但是,不能停止于这一结论,还应该对结论进行反省——事实真是如此吗?通过反省,会发现不是无懈可击的说理改变了秦王的想法,更重要的是李斯对秦王的心理洞若观火,知其所惧亦知其所欲,从而打动秦王,促使其收回成命。

思辨性阅读的理性思维和精神是阅读理念的重要发展与进阶,它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

[本文系重庆两江新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23-10-016)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余党绪,石海红.思辨性阅读怎么教[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3.

[3]王 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M].北京:语文出版社,2021.

[4]理查德·保罗,琳达·埃尔德.如何进行思辨性阅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

[作者通联:重庆市八中两江金溪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