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化教学评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4-11-05张旋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4年10期

摘 要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评价都停留在学生的学习认知、知识记忆和秩序遵守方面,而对学生的思维模式建立、个性成果获取以及学习情怀塑造缺乏关注。如此不仅会影响教学活动的质量,而且与新课标中的多元评价要求相违背。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结合学科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真实学情,积极渗透多元化教育理念,对教学评价工作展开全面调整。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多元化教学评价 应用原则 应用方法

多元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学习者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优势,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而是对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对学生学习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元评价理论体现了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语文教师应当基于学生的能力发展要求,采取多元化评价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学生的水平,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优势和不足,为未来教学活动的调整提供方向,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一、多元化教学评价的功能

传统教学评价基本上都是作业和测试,尽管便利,但过于简单,且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而多元化评价具备多方面功能优势,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1.检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能够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指明方向,也是教学的预期结果。但课堂教学在推进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方向偏离,为了判断教学活动是否按照教学目标的方向前进以及学生的收获是否满足目标要求,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元化教学评价,从多个层面切入,时刻了解学生学习的掌握情况,把握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率,保证教学活动能够按照预期正常推进。

2.了解教学现状

高中语文科目的部分知识点存在难度,即便教师花费大量力气分析,同样很难保证学生完全听懂。此时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元化教学评价的方式,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判断自己需要停下来进一步分析和讲解,还是按照教学的预期节奏正常推进,以此保证教学活动的质量,满足学生的个人需求。

3.获取反馈信息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所有教学工作都要以学生为中心来推进。通过多元化评价,教师能够获取学生的各方面反馈信息,从而得知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也能发现学生的不足。在课后通过整理和归纳之后,教师便能重新调整教学方向、模式和活动内容,保证未来的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4.指导教学活动

利用多元化评价的方式,教师能够基于评价结果全面了解教学活动的真实情况,明确各个环节的优劣,以此对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的不足作出相应调整,促使教学活动变得更为高效,进而在未来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学服务,帮助学生提升个人素养[1]。

二、多元化教学评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体现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的一种,对学生的个性素养以及主动学习意识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基于多元化理念,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协助者和引导者,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展现其自我意识以及个性化素养的学习环境,鼓励其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提供大量课堂资源。如此,学生方能更好地展现自身思维、能力和基本素养,而教师也能对学生作出考察、评估和引导,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诸多帮助。

2.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合作精神

高中语文具备综合性和生活性特点,很容易形成值得学生思考、研究和讨论的思维主题。基于多元化理念教学评价,教师理应更关注学生的基本诉求,并认真解读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素养,合理分配学生的主观资源和客观资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屡获成果,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品德。

3.塑造和优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基于多元化理念的指导,高中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状态、思考角度都将发生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师生之间的角色发生一定程度交换,使得学生有了独立探索的机会,从而逐步形成很好的思路。为此,基于多元化理念背景,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尽可能减少课堂知识传递的占比和课堂干预,而是利用客观化、充满善意且具有引导性的评价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其打开思维,进而实现提高自身综合学习能力的目标[2]。

三、多元化教学评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针对语文教学评价提供了两个方向,分别是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在推行多元化教学评价时,同样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1.过程性评价

(1)课前评价。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多元化评价应当贯彻每一个环节,做到从始至终。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前就要为全班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现阶段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彼此间存在的差距,从而挑选最为合适的教学素材、方法以及思路。

例如,统编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为“青春的价值”,收录的文章几乎都是近现代诗歌。由于高中学生多数没有阅读诗歌的习惯,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便可通过问题评价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诗歌的认知情况:大家曾经有没有读过近现代诗歌?这些诗歌有哪些特点?我们从中能够获得怎样的感受?基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就能大致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情况,从而能够以此作为参考,为之后的教学活动开展创设良好的基本条件。

(2)课堂评价。课堂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参与状况、探究精神以及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能力等。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多元化评价方式。例如,在学习课文《窦娥冤》时,教师可采取多维度评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观察和鼓励,让其乐于学习,逐步提升自身思维品质。教师基于教学任务设置任务单如表1所示。

所有学生只需要基于自己的想法,选择一项目标完成即可。之后,教师、同学共同为其表现给予相应的评价。师生所占角度存在差异,给予的评价角度更为全面,最终得出的结论也更为科学、合理。当学生完成对应的任务,收到教师的正向评价之后,学习自信便会随之增长,进而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未来的学习活动中[3]。

(3)作业评价。作业是评价学生当日学习状况的重要方式,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基于多元化理念的要求,语文作业可以考虑专题类作业,让学生基于特定的知识展开针对性学习研究,实现重难点突破。同时还要贯彻分层原则,为学优生、普通生以及学困生提供不同难度的作业,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例如,在完成统编语文高一上册第二单元学习后,由于单元文章都是人物通讯和新闻评论,因此教师便可以专门设计一个单元作业——新闻评论分析。教师为学生提供数则近期的社会新闻,让学生回家后自主展开研究。学困生主要负责新闻分析,从新闻价值、报道角度、结构层次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对其研究,总结出优秀新闻的评选标准;普通生基于个人认知,选择自己推荐的新闻稿,撰写一份推荐书;学优生参照新闻稿的六要素,结合近期班级发生的事情,撰写一篇新闻稿。次日,教师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度对其进行评估,明确大家的知识学习状况,进而做到因材施教。

(4)阶段性评价。为了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需要采取阶段性评价的方式,通常为一个月一次或者一个单元学习结束一次。可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阶段性评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各个阶段的水平,通过前后对比,明确学生能力变化,帮助其发现自身学习存在的不足和进步之处,及时调整学习方向[4]。例如,在完成统编高一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学习之后,笔者开展了阶段性考试,试卷包括以下题目:谁杀死了祥林嫂?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林冲的遭遇和思想性格的变化对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如果我们的身边有别里科夫这样的人,可能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以此要求学生撰写一个小说片段,字数为400到800不等。依靠这一方式,教师便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单元学习水平,明确教学活动的效果。

2.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即通过学生的学业质量表现检验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在每个学期的中段和末尾,需要分别进行一次考试,以此评估学生半学期和全学期的学习水平,为其做出一份综合性评估。考试应以考核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主要目标,并尽可能挑选具有典型性、多样性的材料,帮助学生拓展个人视野。此外,在成绩反馈方面也应创新,坚持适量排名、鼓励激励以及个人发展参照的三原则,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充分发挥考试评价的作用。在考试的内容设计层面,教师可以引入开闭卷综合的形式。如古诗文言识记的检测可以采用闭卷的形式,议论文撰写可以采用开卷形式,而理解分析的题目可以采用开闭卷结合的形式。在考试结束后,若本次考试为教师组织的期中开始,可以无需排名,而要将注意力放在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层面。若考试为高考的模拟考试,则可以进行排名,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真实水平。基于考试结果,教师应当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予以鼓励,帮助其认真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并努力改进。对应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则需要对其予以激励,包括语言激励、物质激励等,促使其再接再厉。另外,教师还要将学生的所有考试信息记录在案,并垂直对比,思考学生一个学期是否进步 。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能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也能让教师基于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向和模式。为了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教师理应考虑多元化评价模式,利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从多个角度切入,对学生做出更为合理的评价,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郑 荣.多元化教学评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读天下:综合,2018(16):22-24.

[2]雷丽丽.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评价语言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23(5):0145-0147.

[3]孟凡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新探索[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1):52-54.

[4]李佩骏.新课标视域下高中语文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多元评价体系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23(5):55-57.

[作者通联:山东滕州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