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长与〈山海经〉》欲扬先抑手法赏析

2024-11-05周丽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4年10期

摘 要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也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运用欲扬先抑手法的典型课文。教师要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地赏析欲扬先抑手法的含义、作用之美和写法奥妙。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阿长与〈山海经〉》 欲扬先抑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文章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成功塑造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真实可信的长妈妈形象。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张力,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在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时,教师应该抓住文本,引领学生深入赏析欲扬先抑写作手法,让学生学会在文本中辨识这一手法,并能够在习作中熟练运用。

一、理清情感变化,赏析欲扬先抑手法之义

欲扬先抑手法是作者构思文章的一种结构技巧,通常在记叙描写中伴随着作者的情感变化,因此理清文章情感变化是识别欲扬先抑手法的重要手段。《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结构全篇。文章前半部分抑制自己的情感,记叙了阿长的许多琐事,表达“我”对她的不喜欢,直至后半部分回忆阿长给我买来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作者才在情感的反差中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内心深处对阿长的感激怀念之情。教师在引领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时,要引领学生抓住情感线索认识欲扬先抑手法。

二、剖析人物和情节,赏析欲扬先抑作用之美

1.欲扬先抑使人物形象更真实丰满、鲜明突出

在《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散文中,鲁迅巧妙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鲜活而复杂的小人物形象——阿长。鲁迅在文章开篇便突出阿长的粗俗、无知和可笑,她喜欢切切察察、管教“我”太严厉、3c7cf35d9a8605cba97c2dddad7ccc3f“大”字睡相、有许多让人不耐烦的规矩……这样的描写让阿长给读者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然而,随着故事的推进,鲁迅逐渐展现了阿长虽然无知,但却有着一颗善良、真诚的心。尤其是当她得知“我”对《山海经》的渴慕后,出乎意料地为“我”买回这本书。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阿长对鲁迅的深深关爱,也凸显了她淳朴、善良、仁慈的美德。鲁迅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展现了阿长性格中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使得她成为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人物。让读者在阿长身上看到自己和身边许多人的影子。

欲扬先抑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使得阿长这一人物形象在读者心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差。从最初的无知可笑,到后来的善良真诚,阿长的形象在读者心中经历了一个从低到高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先是让阿长的形象在读者心中越来越渺小,渺小到一个微不足道的点时,作者详细记叙了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陡然间,阿长的形象变得高大起来,因为别人不肯办或者办不到的事,阿长却办到了,阿长确实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其实是她对“我”深深的爱。至此,那个渺小的令人讨厌的小人物瞬间变得高大,阿长的形象便在欲扬先抑写法中鲜明突出起来。

2.欲扬先抑手法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更有吸引力

《阿长与〈山海经〉》运用欲扬先抑手法,使得文章情节波澜起伏,更加引人入胜。文章一起笔,鲁迅就对阿长进行了贬抑的描写。使得读者对阿长这一人物产生了不太好的初步印象。这样的描绘也让读者对阿长抱有某种期待,好奇鲁迅会如何在后续的叙述中展现阿长形象。这种悬念引导着读者继续深入阅读,探寻阿长的真实面貌。随着故事的展开,她的善良、淳朴和无私逐渐显现出来,与之前的负面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使得文章情节变得曲折,波澜起伏,也让读者在情感上产生了巨大的波动。他们先是被阿长的缺点所吸引,随后又被她的优点所打动。学生赏析此文可以从情节角度分析欲扬先抑的作用。

三、探究抑扬之度,赏析欲扬先抑写法之妙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欲扬先抑写法的奥妙,以便在习作中恰当应用。

1.抑先扬后,曲折有致

运用欲扬先抑手法写作时,要抑先扬后。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首先描绘了对阿长的不满和批评,也就是先“抑”。他提到了阿长的种种缺点,为后文的转折做了铺垫。然后再“扬”,记叙阿长为“我”买来心心念念的书。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充满了波澜和变化,情节曲折有致,更加引人入胜。

2.抑略扬详,重点突出

运用欲扬先抑手法写作时,要抑略扬详。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抑”的部分写得简略。他用简洁的笔触轻轻带过阿长的缺点,使得阿长的形象显得有些平凡。然而,当文章转向描写阿长为鲁迅买来《山海经》的情节时,鲁迅则采用了详写的手法。详细描述了阿长询问《山海经》这本书的情形和赠送“我”《山海经》的过程。在作者详尽的叙述描写中,阿长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她的爱心、智慧和善良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通过详写部分,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阿长对鲁迅的关爱和付出,也更能理解鲁迅为何会对她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激之情。抑略扬详,正是为了突出文章重点。

3.抑小扬大,瑕不掩瑜

运用欲扬先抑手法写作时,要抑小扬大。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通过刻画阿长的微小缺点和突出其伟大的品质,实现了瑕不掩瑜的效果,成功地展现了阿长这一角色的光辉形象。文章开始,鲁迅提及阿长的一些小缺点,并未对阿长的形象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反而使得阿长显得更加真实、接地气。随着故事的深入,鲁迅开始着重描绘阿长的伟大品质。当鲁迅心心念念的《山海经》始终无法寻得时,阿长却出乎意料地为他买来了这本书。这一举动不仅展现了阿长的善良,更体现了她对于鲁迅的深深理解和无私付出。抑小扬大使得阿长的小缺点在其伟大的品质面前显得微不足道。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能够深刻感受到阿长身上的光辉,她的善良、关爱和智慧都成为了她身上最为闪耀的亮点。

《阿长与〈山海经〉》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运用欲扬先抑手法的典型课文。这一手法成功地塑造了真实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作者情感变化、构建了曲折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赏析欲扬先抑手法,学会以独特的视角和笔触,为读者呈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参考文献

[1]付丽杰.基于教材教学“欲扬先抑”写作手法——以《阿长与》为例[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3(02):20-21.

[2]唐建军.运用“欲扬先抑法”刻画人物形象需注意的三个要点[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2023(06):17-18.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市吴江区世恒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