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归去来兮辞》的生命意识及其价值

2024-11-05刘富贤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4年10期

摘 要 通过三个关键切入口,深入探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所体现的生命意识。这三个切入口分别为: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理解、对仕途与归隐的抉择以及人生哲理的提炼。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细致分析,我们得以窥见陶渊明深邃的生命观与人生观,及对后人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生命意识

《归去来兮辞》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一篇著名辞赋,作品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热爱,对仕途的厌倦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根据高中语文教学要求,及高中生实际学情,尝试从三个角度切入,深入解读《归去来兮辞》中所蕴含的生命意识,以期揭示陶渊明的生命哲学与人生智慧,从而引领学生觉醒自身生命意识,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一、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理解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大自然在陶渊明的笔下是那么的富有生机和活力。那欣欣向荣的树木,那涓涓流淌的泉水无不展现着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从中读者不难窥探到诗人对自然的深深热爱和眷恋。在陶渊明看来,自然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灵魂的归宿。因此,他亲近自然、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背后是对生命的无比热爱与珍视,也深刻体现出他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尊重。这种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理解,正是陶渊明生命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这一点,对高中生而言意义非凡。因为,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对生命本质的探索。而陶渊明的生命意识,提醒他们要关注生命的短暂与宝贵,珍惜每一个瞬间,追求有意义的人生。

二、对仕途与归隐的抉择

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明确表达了对仕途的厌倦与对归隐生活的向往。陶渊明从小饱读诗书,沐浴着儒家思想的教化。年轻时他就立下了鸿鹄之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他决意大展宏图、大济苍生。然而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违己交病”的痛苦无奈始终横亘在眼前。他十三年间五次出仕,备尝仕途的艰辛与险恶,深感自己无法在仕途上找到真正的自我与价值,感觉“深愧平生之志”遂“自免去职”、回归田园。田园是他心之所向,是他精神的栖息地。在这个“理想国”里,他才能回归本心、本性。

陶渊明清醒地认识到,人的灵魂与心灵才是人生真正的主宰,我们不能只为了满足外在的种种欲望就沦为身体的奴隶。外出做官非本心所为,身在其中只余难堪。官场上要求的是消弭个性,牺牲尊严,而陶渊明却无法违背内心、随波逐流。宦海沉浮,几仕几归,最终他做出了终极抉择。“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违心任去留”,这一次,他彻底觉醒了真实的自我。能做到这一点,在失去思想信仰和精神支柱的魏晋时期殊为不易,也就更显得难能可贵。所以,我们说陶渊明是孤独的勇士。他与过去的自己毅然决裂,也意味着他要亲手埋葬自己的一部分理想。回归田园的他“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与山野溪流为伴,清风白云为舞,与自然和谐共处,内心充满平静与自由。当然在这自得与闲适的背后,也掩埋着不为人知的痛苦。“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这一刻,陶渊明是孤独的。但他深知既然做出了选择,就要始终如一坚守自己的内心,所以他并没有沉浸在对曾经志向的缅怀中不能自拔,而是选择到自然中去消解它。

理解了这种对仕途与归隐的抉择,理解了陶渊明对生命价值的独特阐释,理解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洞察,于学生而言无疑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思想的升华。他选择放弃官场的繁华与诱惑,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这种选择体现了陶渊明对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人生参考,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的真谛,也有助于学生摆脱功利主义的束缚,更加注重内心的成长和精神的富足。

三、人生哲理的提炼

《归去来兮辞》不仅表达了陶渊明对自然、生命以及仕途与归隐的看法,还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在《归去来兮辞》中,他一面追问着生命的本质,一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寓形宇内复几时?”他将个体置身于渺远的时空背景下,发出了哲学的一问,也是人类的同问。

生命是如此的短暂,但却是如此的可贵。作为天地过客的人,是选择遵从本心还是违背自性?是好好把握生命,过好生命的每一天,还是追名逐利,在幻象中虚度光阴?陶渊明的选择充满哲理的意味与启示。正因为他强烈地意识到生命一去不可复返,所以才决意从蝇营狗苟、庸庸碌碌的俗世中挣脱出来。面对朝不保夕的生命,当时的东晋名士或崇尚清谈、张扬个性,或感慨人生短暂、岁月无情,或求仙悟道、超脱生死,只有陶渊明在勘破了生死的基础上,了悟了人生的真相。他认为生死就像四季的轮回,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现象,有生就有死,谁也无法抗拒这个自然规律。既然如此,那就开心地对待吧,向死而生就是最好的选择。这样的选择让生命变得充满价值。在这个意义上,他与生命握手言欢,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和解”,从而消解了个体的悲剧性,充满了哲学的达观,从而在认知上超越了同时代的名士。他对自己人生哲学的实践更是独领风骚,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他任性随化、自在淡薄、敏感而又清醒,“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就是他生命观的哲学呈现。这里面既有孔子乐天知命,勇者不惧,仁者无忧的豁达境界,也有老子道法自然的天道观,还有庄子逍遥适己的悠游。他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积极态度践行自己的人生哲学,用劳动来对抗死亡的恐惧和生命的虚无,将自己的生命观锤到了地上,落到了实处。这与当时魏晋名士的选择有重合,也有对他们的超越。

陶渊明对生死所持的自然态度有助于学生从容面对生命的起落,理解生命的无常,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死观。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学会以更加乐观、坚韧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珍惜当下、活出真我。

综上所述,通过对《归去来兮辞》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发现陶渊明的生命意识具有深刻的内涵与独特的价值。他通过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理解、对仕途与归隐的抉择以及人生哲理的提炼,展示了独特的生命哲学与人生智慧。这种生命意识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必将对学生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安爱军.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J].考试周刊,2009(07).

[2]吴治虎.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精神追求[J]. 语文天地,2023(12):37-38.

[作者通联: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