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的春秋笔法

2024-11-05喻美玲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4年10期

摘 要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与鉴赏史传作品时应深入思考,认真体会春秋笔法的魅力和实质。不断研读经典文本,通过读、问、疑、议,与史实交融碰撞,促进辩证思维的全面发展。通过对局部细节与整体架构的再学习,掌握春秋笔法的技法。

关键词 《烛之武退秦师》 春秋笔法 研读与深耕

春秋笔法是指用笔简约而透射作者褒贬价值,通过精彩对话及叙事取舍,捕捉作者个性认知,在行文措辞中领略其臧否古今的辞章风范。《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春秋笔法貌似简约、极度节制,却别有洞天,往往“取一字而明褒贬”,向读者隐隐透露价值取向。无论记事还是述人,《烛之武退秦师》都以含而不露、巧妙回环的姿态,表达出精微深远、通达无误的简省意旨。

一、称谓名词、空间名词与语气词含深意

(1)称谓名词。《烛之武退秦师》有不少称谓名词,这里仅以“君”“执事”“夫人”为例加以阐述。烛之武在秦伯面前陈述“秦、晋围郑,郑必亡”的示弱之后,进一步探问“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这里,“君”和“执事”是烛之武对秦伯及下属的不同称谓。“君”是对上的尊辞,“执事”指官吏,虽有降格,却有一个“烦”字推动,乃“敢以烦君令执事”的简化,此为证明秦伯言令极具权威。由尊辞“君”而为敬辞“执事”,指向明确,不卑不亢,却显露了烛之武用词的聪慧。由此,称谓名词上的变化生动地树立了一个语言委婉却能深服秦伯之心的烛之武的形象[1]。

(2)空间名词。《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述说秦晋关系端倪时,对秦伯说了这样一句话:“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这里出现了一个空间名词“鄙”,“鄙”的本意指边邑或边远地区,“鄙”在这里是意动用法,即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境,意动用法是烛之武主观上认为“鄙地”具有谓语之味,是一种想法,现实却是因鞭长莫及只能落空[2]。其实,秦伯并不全部了然其中利害,然而烛之武后说“君知其难也”——您知道这是困难的。这里,烛之武给足了秦伯面子,又能及时点醒。由此可见,活用空间名词“鄙”就显示出烛之武tHiRYSGoHRJmNJKKRPXjXA==的机智和聪颖,他以近似秦国臣子般的冷静和老朋友般的诚挚使秦伯心悦诚服。

(3)语气词。《烛之武退秦师》里的语气词往往用以突出人物情志、展现人物内心情绪,尤其对人物性格能起到辅助、点缀的作用。这些字词,使语句的感情寄达更深入,使人物取向的表达更为浓烈。譬如“矣”:一般表示肯定或推测语气,说明事情已经或将要实现;也用以感叹、请求、禁止、疑问等语气,可译为“了”“啊”“吧”“呢”。“矣”字在《烛之武退秦师》中共有四次。第一次是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已经很危险了“国危矣……”,这是肯定语气,是紧张状态也是积极应对,一下子便将佚之狐审时度势、智解危局的伯乐形象表现出来了。第二次是烛之武对郑文公说自己“今老矣……”是烛之武感叹自己年轻时未被郑文公启用,感叹现在老了,更无能力,不愿出山,此处“矣”在语气里也在试探郑文公的诚意,既有推脱之意,又显示自我放松的状态。第三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出现在烛之武说服秦伯之始,也表示了十足的肯定语气,这里既有退步假定,又交底试探。烛之武头脑清醒,表明秦晋结盟郑国必亡,有见识和真知,其肯就范之貌让秦伯收起了戒心。第四次是烛之武对秦伯说晋公言而无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赐矣”说明赐焦、瑕二邑之事言之凿凿,“矣ACm8MKg7wOqX1sgPdRgRlA==”字表明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但晋公却没有做到。烛之武如是陈述,令秦伯勾起对晋公的厌恶之心,达到了挑拨秦晋关系的目的。

此篇四个“矣”的语气词, 均系虚词, 貌似无意义, 却传达出情绪起伏、认知褒贬和现场视感。假使将四个语气词“矣”略去, 语义没有变化, 但人物心理勾画便无从谈起。其他五个“也”、一个“也已”、一个“焉”也都如此。《烛之武退秦师》多用名词、动词,反复用语气词,少形容词、副词,具有《左传》春秋笔法的迷人特色[3]。

二、春秋笔法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延续和创造

《烛之武退秦师》延续了《春秋》简练如白的特色,尤其开头呈现了陈述主要事实、更无偏向的叙事风格。晋秦围郑,缘起郑无礼于晋,且昔日曾联楚结怨。但起兵并无新矛盾诱发,简笔处含其贬意,显示强权者为所欲为。全文以名词、动词和语气词为主,连通假字“知”(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这样的形容词也用得极少,与春秋笔法如出一辙。《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对话占据了大部分篇幅,超越春秋笔法的洗练之美,在大篇幅对话中显示情节的错综复杂,创造性贯通了结构上的变化,形成辞令艺术的非凡力量。《烛之武退秦师》以对话和关键词引领,心理趋向昭然若揭。譬如:郑文公在与烛之武对话中,可谓求贤若渴,既以老臣、贤臣之礼称烛之武为“子”, 还直言自己过去有“过”,可知心中如何焦急了。

使臣烛之武“夜缒而出”,这是郑国边境危急万分时的无奈之举,“夜”“缒”二字,精准暗示了任何时候大门都要紧闭,不能有丝毫给敌方的可乘之机。如此简省的春秋笔法,在不动声色中把军事形势说透了,可谓绝妙至极。从另一层面解读,使臣烛之武“夜缒而出”,在生死未卜的情况下义无反顾,慷慨大义之情豁然而见。

以伯乐佚之狐引出烛之武,形成一个阅读悬念或期待,烛之武有怎样的招数让佚之狐言其出使“师必退”。看烛之武雄辩:郑亡则晋强;晋强图秦。本来眼前战事,秦伯就是二弟角色,经烛之武深刻的战略分析,秦伯如梦方醒:“秦伯说(通‘悦’),与郑人盟。”从“说”字,可以看出,春秋笔法不动声色的精妙。《烛之武退秦师》以简省的语言表达隐含丰富深意和内涵,惜墨如金,白描中以对话出彩,渲染、抒情、形容、描写几乎绝迹[4]。

《烛之武退秦师》以人物对话为主,第三人称叙述为辅,几乎没有作者的主观介入。主人公烛之武作为具有亡国之危的郑国使臣,面对强国之君秦伯,设身处地替秦打算,又不失郑之尊严,其洞察力和语言艺术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而《烛之武退秦师》这种近乎“实录”的写作方法,更显示了作者精妙绝伦的非凡功力, 此种春秋笔法极少心理描写,全凭对话和叙述取胜,也是诸如《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古典名著常读常新的谜底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文宽.《烛之武退秦师》中称谓的深层意义浅探[J]. 语文教学研究,2019(2):3.

[2]刘书成. 文言阅读札记二则[J].北方文学,2019 (27):3.

[3]张 倩. 体察文言语气,感知语言魅力——以《烛之武退秦师》语气词教学为例[J].文教资料,2019(4):3.

[4]张韶晨,戴启江.文言文本中的说理艺术鉴赏——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023):88-90.

[作者通联: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