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构写作语言秩序:“陌生化”理论下的写作教学空间拓展

2024-11-05胡佳丽祁小荣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4年10期

摘 要 语言秩序的构建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写作教学实践中,学生存在语言寡淡、写作兴趣欠佳、写作语言知识未结构化等困境。在写作教学中融入陌生化理论,以甄选音乐载体、巧设读写活动、关联教材目标为路径,设计写作拓展课,揭示陌生化表达对学生构建写作语言秩序的作用,为初中写作课堂培养核心素养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陌生化 语言 写作教学 歌词 初中语文

语言秩序的构建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写作教学中融入陌生化理论以构建写作语言秩序。陌生化手段的实质就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的时间,延长审美过程。文学语言是日常语言陌生化之后的产物[1]。语言陌生化有三个维度:语音、语构、语义。依此维度,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从语音感受走向对语构和语义的探究再走向语言运用,循序渐进。据此,笔者以甄选音乐载体、巧设读写活动、关联教材目标为路径,开展写作拓展课,推动学生有意识地打磨语言,构建写作的语言秩序。

一、甄选音乐载体,激趣语言磁场

文字意义所不能表现的情调,常可以用声音节奏表现出来[2],俄国形式主义特别强调了语言的节奏性和音乐性对于陌生化的必要性[3]。因此笔者以音乐为引,激趣学生的语言磁场。

1.以音乐唤醒感觉

诗歌实质上是语言(词)——意象(形)——感觉(情)三者之间的和谐、合拍的音乐化关系。[1] 当个人整体的感觉达到和谐与沉醉时才能充分激发语言的美感,音乐是语文教学的美学媒介,是学生产生梦幻的、引起共鸣的兴奋剂,有唤醒审美感知的效果。写作拓展课中,笔者设置导入环节:让学生聆听歌曲《东风破》,推测曲中男主人公身份和他的性格。学生呈现江湖侠客、浪子等答案,可见其能够在旋律节奏中依据歌词不断想象画面。在聆听过程中,学生语言的磁场、想象的知觉从听觉上被唤醒,音乐节奏与歌词内容融合在一起,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使人渐入意境。

2.以歌词衔接知识

由于受字数的限制歌词表达凝练,因此较多歌词在创作时候会对语言进行陌生化处理,扩展意境。陌生化语言表现形式较多,如修饰语和中心语混搭、主谓反常搭配等,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所选择的歌词文本应与陌生化语言知识相连接,笔者选取的《东风破》较多能衔接陌生化语言表现形式(见表1)。

可选取的歌曲,种类繁多。以陌生化语言表现形式为基础考虑的前提下,可选取旋律舒缓、歌词意境优美的传统中国风歌曲及部分民谣,如《青花瓷》《燕归巢》等;也可选故事性强、能激发学生想象的歌曲,如《阿刁》《庐州月》等;或者一些与课本的重合度较高,既能作为课外拓展,也能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的歌曲,如《驿动的心》(对应《乡愁》)、《一荤一素》(对应《秋天的怀念》)等。

二、巧设读写活动,激活语言审美

用音乐感受陌生化的语音层后,教师需引导学生品鉴歌词,剖析歌词语义和语构的陌生化,感受作词者的语言在歌词整体意境和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本环节中,笔者尝试用“3L”法(联想、炼字、练笔)开展读写活动,激活学生的语言审美。

1.以联想法感受语言张力

(1)画面意境的联想。特殊词语搭配延长了人的审美感受,也丰盈了写作的画面和意境,学生可以采用联想式批注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个性阅读、快乐阅读,发现语言的美。如《东风破》文本中“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两句歌词意境就颇为丰盈。“一盏”和“一壶”它们原本搭配“一盏孤灯”和“一壶浊酒”,“离愁”和“漂泊”本是虚无缥缈、不可感的,“孤灯”和“浊酒”是江湖侠客的真实写照,“一壶漂泊”“一盏离愁”虽各是四个字,但采用修饰语和中心语混搭技巧,延长了读者的审美感受。

(2)化用诗句的联想。歌词中不仅有陌生化的表达,不少歌词还化用了古典诗词的句子。如《东风破》中“酒暖回忆思念瘦”一句就暗含了李清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意味,又有陆游“春如旧,人空瘦”的味道;“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亦能读到范仲淹《苏幕遮》中“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意境;“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则是化用了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以上几句化用,如“黄花瘦”和“思念瘦”均为化无形为有形,“夜半钟声到客船”和“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均用拟人的修辞完成主客体颠倒的形式等,不仅化用了古典诗词的陌生化表现形式,同时也化用了其意境,使读者读到主人公独特的孤寂、哀伤与思念。

2.以炼字法锻炼语言思维

古诗词教学中常用炼字法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表达效果,歌词与古诗词亦有相似之处,可将此法迁移至歌词文本鉴赏中,学生用赏析式批注感受陌生化表达的思维。如“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一句,主谓、动宾存在反常搭配,用炼字法品鉴发现“暖”和“瘦”字用得极好。“酒”不仅暖了人,也把“回忆”温暖,“暖”字不仅是酒喝下后身体的温度热量,也指一段可能已经搁浅的美好记忆被重新点燃,过往温馨回忆与主人公此刻内心的感受形成了错位,回忆越暖,实则越孤独……思念这种无形的、恼人的愁绪用“瘦”来形容,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思念的痛苦,也一语双关指主人公面容的瘦削。特殊词语搭配下化抽象为具体的表达效果,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3.以练笔法加深语言自觉

在鉴赏与感悟时,适量进行写作语言训练,进行补充式批注,配以改写、扩写、仿写等小任务,提升陌生化表达能力,不断加深学生的语言自觉性。

(1)改换歌词,感受陌生化语言的凝练表达。鉴赏分析后,教师补充当堂练笔环节,让学生改换歌词,拓宽语言思维,学以致用,读写结合。如“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一句根据表达效果要求学生改换“暖”和“瘦”二字并说明理由,课堂生成多彩,部分学生用温、淡、洒、闹、卷等字替换“暖”,用苦、长、宽、忙等词来搭配“思念”,这些生成背后是学生思考力的呈现。仅仅一个字,就能让读者体会到其中复杂难言的情感,改写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陌生化表达形式,也在努力提升语言的凝炼度,争取做到凝练中含情。

(2)扩写歌词,感受陌生化语言的丰盈意境。由于陌生化的搭配,歌词展现在眼前的可能是一个动人的场景,读者拥有广阔的联想空间。与联想式批注法类似,将联想的画面用诗意的语言付诸笔头,就是扩写歌词的过程。学生可以在歌词文本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加入细节,以第一人称生动地扩写这个场景,当堂练笔后分享。如学生对“岁月在墙上剥落 看见小时候”一句的扩写:“琵琶声悠悠入耳,飘到被月光照亮的窗上,落在白粉掉落的墙上,泪眼朦胧中,墙面与泪水重叠成回忆的镜子,照出了过去——篱笆外的青石板路,我们踩着影子蹦蹦跳跳。”本段写作中,学生已经超越句子本身的意境扩写,抓住“岁月”与“剥落”的新奇搭配,着眼于歌词整体的情感基调与审美意境,扩写得富有诗意与画面感。

(3)仿写歌词,感受陌生化语言的特殊情感。仿写是较改写、扩写更为高位的写作练习,学生需要迁移陌生化的表达技巧于其他主题的写作中。例如《东风破》中“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一句用“以物观我”的陌生化形式表现自己的孤独和惆怅,教师举例:平时写作中想表达考试受挫的情绪,该如何深刻描写这种挫败感呢?学生们写出了很多很好的句子,如“躁动的笔尖将我的烦恼刻写在作业本上”“天空残缺的月亮在窗口嘲笑我的失败”“夜晚台灯的光亮窥见我的失败,却始终不忍熄灭我的斗志”等等。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不仅能采用教师提供的主客体颠倒方式进行创作,也会有意识地将其余陌生化表达技巧融入其中,如“躁动的笔尖”便是修饰语与中心语的混搭。因此,仿写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强化陌生化语言表达的技巧,并能促使学生将其技巧有意识地迁移至其他主题的写作中。

三、关联教材目标,激发语言活力

在写作拓展课程中,由于《东风破》歌词中意象丰富且颇具美感,歌词内容具有较强的故事感,笔者在课程中关联九下教材写作内容,要求学生选取歌词中的意象,如“孤灯”“烛火”“浊酒”“琵琶”“琴”“枫叶”“篱笆”“流水”等,可以补充其他意象,根据诗歌写作评价量表,自主完成《东风破》小诗的创作。有学生这样写道:“孤灯浊酒琵琶,枫叶流水篱笆,梧桐细雨风沙,琴声飒飒,吹落满地黄花。”学生的创作虽模仿小令《天净沙·秋思》,但采用了陌生化表达中的“意象并列组合”技巧,“梧桐”“细雨”“黄花”等意象也化用了李清照的“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句子,提升了语言的诗意美感,感情基调定位准确,形式押韵。此教学设计将课外歌词文本改写小诗任务与课内诗歌创作要求达成了较好的衔接,是创作者对歌词文本语言风格、意境审美以及主题内涵的统一把握。

除此之外,《东风破》此类留白较多、故事性较强的歌词文本,笔者根据八下教材学写故事的目标,布置了如下的写作任务:提取歌词文本中的信息,想象故事原委,课后将歌词文本改编成故事的形式。学生故事创作丰富多彩,有征战之劳苦、重逢之凄美等画面想象,在特定情境中,语言秩序铺垫的情况下,喜欢异想天开的学生,他们的思维越容易打开,多维度的创造就会在这样开放的言语直觉思维状态下诉诸文字。

走出歌词文本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作品,而不仅仅是一个读者。学生从聆听者变成鉴赏者再变成创作者,完成经过思考和想象的创作,在运用中实现语言表现力的突破,这是构建写作语言秩序的过程,也是构建语言秩序的目的。

四、结语

本文借助陌生化理论,以甄选音乐载体、巧设读写活动、关联教材目标为路径,为构建学生的写作语言秩序提供了新途径,是写作教学课堂改革的一次尝试。当然,写作语言秩序的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只有随着时间慢慢成长有了更丰富的人生阅历后,方能逐渐拥有更完善、更立体的写作语言系统,方能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

[本文系“校本民谣:诗乐融合的情景化写作及其课程化实践”(课题编号:X069)、浙江外国语学院第六期博达科研提升专项计划青年基金项目“接受美学视域下的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24QNYB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3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朱光潜.艺文杂谈[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80.

[3]李胜利. “陌生化”理论及其文艺学意义[D].西安:西北大学,2004:6.

[作者通联:胡佳丽,杭州市余杭区仁和中学;

祁小荣,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