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披文入情 分条缕析 细品求真

2024-11-05王鑫鹏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4年10期

摘 要 学生在阅读后,将自己的所思所悟转化为书面文字形式,最后形成的文章就是读后感。教师开展读后感写作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实现读写结合的基础上更好地展现自我思考、情感体验,最终指向作品主题的深刻理解。基于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学写读后感”的单元写作任务,围绕“披文入情,分条缕析,细品求真”的写作理念,促进学生对于文本深层含义的挖掘,指导他们如何在写作中准确传达个人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读后感写作 写作教学

读后感的写作训练理应是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因为读后感是学生将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和谐统一、有效统筹的学习成果,是展现学生自我思考和情感体验的重要写作形式。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后感写作能力也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针对读后感写作设有专门的单元任务,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写作能力。然而,学生们要想写出有体验强度、有情感厚度、有思维深度、有创新难度的读后感实属不易,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个性化感悟文本,鼓励他们在写作中追求真理和情感的真实表达。本文以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写作任务“学写读后感”为例,结合具体实例展开写作教学探析,以期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参照。

一、学生开展读后感写作的不足之处

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要在一定的阅读量的基础之上,展开属于自己独特的书面形式感悟内容。通过读后感写作,学生可以整合阅读时的思考和理解,深化文本的内涵,并在自我表达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能力。然而,从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许多学生在读后感写作中存在诸多不足,主要可以从“读”的不足和“感”的不足两方面展开。

1. 读后感中的“读”之不足

(1)表层化阅读,缺乏深层思考

对于初中生而言,阅读应该重在对语言文字、对文本内容乃至对作者意图和作品主题的理解。然而,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学生会囿于字面解读或比较直观浅层的故事理解上,忽视了深入的思考与情感共鸣。他们往往满足于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忽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本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这种仅限于表象的阅读习惯,会导致学生难以产生真正的情感体验,从而在进行读后感写作时只是泛泛而谈,缺乏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没有深入探究和挖掘作品的内涵与意义。

(2)碎片化阅读,缺乏整体理解

另一方面,学生普遍存在碎片化阅读的问题,有些学生在阅读时喜欢选择性地阅读文本的某一部分,而非全篇著作,忽略了文本的整体结构,导致他们的理解和感悟缺乏整体性。更有甚者还倾向于只关注文本的某个片段或角色,在阅读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不合理的“删繁就简”。这种碎片化阅读不仅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认识,难以形成整体印象,还导致了他们在读后感写作中出现断章取义、脱离整体的现象,丧失了对作品整体的深刻把握和理解,影响了读后感的深度和广度。

(3)形式化阅读,缺乏有效策略

有些学生在阅读时缺乏有效的阅读策略,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策略其实有很多种,尤其在“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要求下,学生可以选择泛读、略读、精读、跳读等有效策略,实现有效和高效的阅读。而在实际阅读中,学生往往只是按照教师的指导要求进行机械的文本阅读,没有形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缺乏一定的阅读策略和方法,导致阅读成为一种形式主义,而非学生的自发行为。形式化的阅读还体现在学生只关注作品语言的生动性、情节的丰富性等方面,而忽视了挖掘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在读后感写作中,学生容易出现浅尝辄止的现象。

2. 读后感中的“感”之不足

(1)目的性不足,缺乏阅读兴趣

许多学生在写作读后感时缺乏明确的目的性,有的时候学生并不是因为有感而发想要写读后感,更多的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这种读后感写作实则是缺乏自主选择和对作品的真正兴趣,没有真正投入情感和思考,是空有架子,没有灵魂的写作产物。正是因为这种缺乏阅读兴趣,疲于应付的写作态度,使得读后感内容粗浅,导致整篇读后感中引用的部分较多,而真正属于自己情感表达,深刻感悟的内容很少,整体来看就显得单薄无力。

(2)独特性不足,缺乏个性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理应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中都可以有属于自己独特思想和灵感的迸发,从而促进每一名学生都有所成长。[1]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不同,视角不同,感受自然也不同。读后感理应是能够体现学生个性化体验和个性化解读的内容,可在实际写作中,部分学生在写读后感时缺乏独特的见解和体验,导致文章缺乏个性和新意。他们往往只是简单地复述故事情节或评价人物形象,没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进行深入分析,这样的读后感写作使得学生真正难能可贵的思想被掩盖,学生的个性和思考就难以体现。

(3)生动性不足,缺乏鲜活语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就曾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写作提出要求:“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2]然而在实际写作中,一方面,由于学生缺乏个性化感受、体验与思考,思想的限制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学生写作的读后感语言自然而然就显得有一些平淡乏味;另一方面,学生囿于语言表达能力,他们往往只是简单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导致语言表达不一定准确、生动、活泼,使得读后感文章缺乏了足够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二、初中语文读后感写作教学策略探析

1. 披文入情:寻找生“感”点,小处切入

在开展读后感写作之前,学生必然要在阅读上花费大量时间和功夫,因为只有全篇把握文章,才有可能找到吸引学生的某个感悟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让学生从全局和细节上把握文章,理解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师对于文章情感基调的把握会为学生指明阅读方向。必要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批注、讨论等方式帮助他们阅读。在完成对全文或者全篇的基础泛读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寻找吸引自己的生“感”点,从小处切入。因为学生所“感”的一定是自己体会最为深刻,最打动自己的情感认知,同时是比较契合文本中心思想的内容。因此,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并把这个小的切入口重新放回原来的整篇文本当中,进行研读与分析,乃至琢磨,以最终确定所生“感”点的合理性和准确性。[3]只有学生对自己所“感”的部分体会最深刻,感悟最充盈,才能够让学生文思泉涌,有更多的灵感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做到文思泉涌,下笔千言。

以教材第三单元的《核舟记》为例,学生对文本中有感而发的点在于《核舟记》中对所刻之物的精细描写,感悟到作者对雕刻艺人高超技术的赞美。对《核舟记》中船的雕刻感悟,学生可以写这样的读后感内容:

魏学洢对于核舟的赞美,其对所雕刻细节逐一刻画的表现手法,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在一个小小的只有八分多一点的桃核上,居然可以雕刻出八扇窗,可以想见那窗有多么小巧。不仅如此,窗两旁甚至还雕刻了一些字,清晰可见,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窗子是可以打开的,这也让我再次感叹船的细巧精致。正是因为作者魏学洢对雕刻的艺术品细节的深切关注和描绘,才能给我们读者呈现“虽无画面,文字生动”的伟大艺术作品。

2. 分条缕析:举纲再张本,结构合理

虽然读后感和记叙文、议论文相比,在语言和形式的表达上会更加不受拘束,但这并不意味着读后感没有章法可言。如果只是依靠学生的随意发挥,想到什么写什么,很容易会写成流水账,令人感觉味同嚼蜡。在读后感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教导学生构建清晰、有条理的文章结构。议论文中有“引、议、联、结”的写作行文结构,学生也可以进行适当的模仿。

引,就是围绕自己的写作感悟进行材料的引述。当然,在引述过程中,学生要避免本末倒置,如果引述的材料篇目过长,就会显得“感”的内容过于单薄。因此,“引”的部分应以简练为主,学生可以直接引述,当然也可以简明扼要地概述引用的部分,更可以根据自己所引述的部分进行分析解读,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地进行深挖细品,从而顺其自然地引出自己的“感”点。

联,就是要联系实际,从作品当中的内容联想到自己的现实生活现象。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所感悟的点进行适当的生发阐述,因为这就是学生思想的闪光点。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联”这个部分时要尤为注意,不要让学生泛泛而谈,当然也不要一笔带过,要让学生学会适当平衡。

结,其实就是对读后感全文的总结,也是自己感想的升华部分,学生可以适当呼应自己的前文观点,使得文本内容前后连贯。

3. 细品求真:曲径通幽处,个性解读

读后感写作需要学生发自内心地表达真实情感,是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文字表达。一篇好的读后感,一定是见解独到且有深度的,能够给读者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觉,达到“如看仙文目暂明”的效果。

例如,在阅读《关雎》的时候,一般来说,因为受知识储备较少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在思考相关知识时更多地关注文章创作技巧,例如重章叠句的写法,体现回环往复的音乐美;或者是想到情感层面,君子追求窈窕淑女时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举止,体现爱情的美好;等等。然而,这些感悟偏向于大众化思维,显得有些平平无奇。而有个学生的读后感中却是这样解读《关雎》的爱情观:

《关雎》体现的爱情,既不过于张扬也不过分压抑,保持了一种温和、恰当和自然的态度,这正是中庸爱情哲学的精髓所在。君子配淑女,两个人的身份是势均力敌的。情感表达上也是含蓄适度的,通过比兴的手法来表达对淑女的温和爱慕,体现了中庸“不偏不倚”的态度。诗中最后提到“琴瑟友之”,在古代中国,“琴瑟和鸣”是描述夫妻和谐相处的典范,象征着美满婚姻的理想状态,即温和、平稳、协调。爱情的最高境界,不就是琴瑟和鸣,亲密无间吗?这样的爱情状态,才是属于我们古代君子与淑女的独有浪漫。

这个学生同样是在解读爱情,可是他却能从爱情当中看出“中庸”的哲学思想,足以看出他的感悟是独特的,是真实的,因此才能迸发让人赞叹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初中语文读后感写作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特点,通过披文入情、分条缕析、细品求真等教学策略的应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真诚感悟、生动表达,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和实践这些教学策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读后感写作能力,培养他们的阅读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文平.读后感教学让阅读与写作同行[J].山西教育(教学),2020(1):58-5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张梅美.初中生读后感写作指导方法[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4(10):13.

[作者通联: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