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议论文写作选材策略探赜
2024-11-05赵宗莲
摘 要 议论文写作占据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论据中的选材问题也成为学生写作、教师教学的一大难关。论据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直接影响议论文的立意主旨和思考深度。面对选材,学生或无物可写,或人云亦云,作文的选材流于形式,仅仅是空洞地填充字数。文章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提出“五感”章法,矫正学生议论文的选材问题,使学生可以充分、合理、自如地使用议论文材料,做到取材有道、用材精准、写材凝练,有效提升议论文写作能力,促进核心素养全面提升。
关键词 议论文写作 “五感”章法 核心素养 高中写作
随着语文核心素养理念的深入人心,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日益受重视。在高中阶段,议论文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重点考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两个层面。议论文的核心在于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有力的论据来证明其论点,因此论据材料是否具备准确性与适切性,就决定了议论文写作成功与否,良好的选材能够让文章的论点更加突出,论证更加严密,情感更加充沛。然而,在当前写作实践中,学生在论据的选材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例如,材料与论点的关联性不强、过分追求新颖而缺乏深度、单一思维限制材料的多元性。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议论文的说服力,也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基于此,本文将探讨高中议论文写作选材策略,提出“五感”章法以矫正选材问题,促使学生能在议论文写作中体现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而达到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根本目的。
一、思维破解:议论文选材的主要症结
1.随意性强,无视关联度
在议论文的论据中,事实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依靠事实材料,可以成为说服读者认同作者阐述观点的绝佳论证内容。然而许多学生在选取事实材料时较为随意,他们往往只关注材料的表面信息,而忽视其与论点的内在关联,最后导致材料与论点脱节,无法有力支撑论点,使文章的说服力大打折扣。
例如,有学生在写《承先辈之精神,创吾辈之未来》的议论文时,将屠呦呦借鉴古方的事例作为论据材料:
传学及古今,经略贯华夏。先人通过祖祖辈辈的实践验证了一个又一个的猜想,代代相传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屠呦呦就是从古医书中获得启发,成功提取了青蒿素,拯救了万千人民的生命。所以我们要继承好、保存好、爱护好这些财富!
这个语段中,作者想利用“屠呦呦借鉴古医术获得成功”的事例,印证“继承好、保存好、爱护好这些财富”的论点,实际上,学生并没有深入挖掘材料的意义和价值。继承先辈精神和借鉴古医书实际上没有任何关联,该生只是看到了屠呦呦提取青蒿素是依靠了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的事例内容,就贸然地归结一个分论点,实则导致材料与论点脱节,变成“无效论证”。
2.陈腔滥调,缺少独创性
在议论文写作中,许多学生常常感到素材受限,搜肠刮肚也难以找到新鲜素材。他们最后在文章中使用的,往往是一些被大家用得过于频繁的人物事例,如恃才傲物的李白、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忍辱负重的司马迁等。这些素材虽然经典,但是这些常见例证就反映大多数学生缺乏个性化思维与思考深度。与此同时,因为使用过度,这些材料已经变成阅卷老师最为审美疲劳的陈词滥调,缺乏新意。
学生惯于依赖这些熟悉的、被广泛使用的素材,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没有推陈出新的能力,对于阅卷老师而言,人物事例可以选取常见的,如果过于求新则会被认为是剑走偏锋,反而得不偿失,学生可以在表述的方式和印证论点的角度上学会别出新意;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阅历浅薄,没有丰富的生活和社会的经验,加上缺乏词汇量和阅读量,自然而然就只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要想写出有新意、有深度的文章,就必须学会寻找和使用新鲜的素材,需要他们平时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积累丰富的论据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在写作时游刃有余,创作真正有价值的文章。
3.盲目堆砌,制造大杂烩
学生在议论文选材时往往会走两个极端,一个是无例可证,另一个就是盲目堆砌。当学生面对较为熟悉的议论文话题时,仿佛天降甘霖一般,不顾一切地把自己所熟知的材料全部写上,却不懂应该有所取舍。这种做法导致说理过程缺乏条理,文章杂乱无章,就像一锅“大杂烩”。曾有学生写道:
比隐忍更可怕的是张扬。张扬之人心高气傲,最后往往就栽在自己身上。法国拿破仑因过于骄傲张扬,自诩能将铁骑踏破欧洲大陆,最后却因自己的张扬换得滑铁卢战役惨败的结局。《红楼梦》中的王熙凤长得漂亮又做事干练,但她的结局却是“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正是她过于张扬,过于高傲,才落得这样的下场。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丛林中的孩子》中,主人公善于欺骗别人,他利用自己的聪明四处招摇撞骗,好不逍遥。但他最后一次骗别人时,掉入了圈套,被一个丛林中的孩子反套路,最终导致一无所有。
乍一看,这段材料内容论证也比较贴切,但是总让人感觉内容太过庞杂,事例具体却难以把握重点信息,只会给人感觉是为了论证而论证。此外,当中的个别事例也适用于论证“因狂妄自大而失败”的观点,因此一定程度上也缺乏鲜明的代表性与针对性。
二、“五感”章法:写作选材的矫正策略
1.准确感——取舍有度,照应中心
在选择材料时,首先要确保材料的准确性,也就是材料要贴切。所选材料应与论点紧密相连,能够准确反映论点。此外,选材的准确性还在于强调针对文章的中心论点进行有选择性的取舍,材料不宜过多,但必须切合论点,并能够加强论点的说服力,能够有效承托中心论点,精准对接文章中心。
以“淡泊以明志”的中心论点为例,学生的关注点在于“淡泊”二字。“淡泊”意为淡然处事,不追逐金钱名利。在此基础上寻找符合此定义的材料,如我们熟知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东坡等,这些都是切合“淡泊以明志”论点的材料。有些学生只是看到了不愿追逐功名利禄的一面,却没有看到“淡然”“坦然自若”的一面,选材就容易偏颇。
2.文体感——简明扼要,切忌铺排
文体感要求写作者能感知议论文中语言表达的风格与节奏,选择的材料应简洁有力需要避免长篇累牍的叙述,保持文章语言简洁凝练,逻辑切中肯綮。因此,议论文的选材应该是经过语言加工处理后,典型化、文字化的书面形态。学生在选材时切忌堆砌和铺排,避免过于冗长的描述和过多的细节描写,要善于抓住材料重点,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使读者能够迅速理解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
有一位学生在论证“人生要做加法”时,这样写道:
争取人生中多做“加法”,探索人生的丰富和多样。砥砺奋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就是最耀眼的加法:屈原梦想选贤举能,政治清明;贾谊挥毫笔墨,倾诉治世之道,司马迁忍辱负重创作《史记》,只为能实现完成一部“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心愿而坚持不懈……做加法让自己的人生更加饱满充实。在茫茫红尘中,用奋斗礼赞青春,成就自我,无悔人生。
在这一论段中有三个材料,学生分别抓住了屈原、贾谊、司马迁的人物事迹中符合“砥砺奋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特性的部分,提纲挈领地展开排比的叙述,这样就能让读者既感到论据充分,又避免了冗杂烦琐,达到了强有力的说理的目的。
3.现实感——以身叙事,刻画真实
现实感旨在用作者的真实体验或者贴近现实生活的材料来夯实文章的现实基础。议论文材料应具有现实意义,使论证更具感染力与可信度,能够引起读者共鸣。在选择材料时,可以选择一些贴合生活的实例来阐述论点,让读者通过材料与现实生活产生联系。这些例子可以是个人经历、社会事件和新闻报道等,做到从典型例证中抽丝剥茧,揭示抽象观点,活化理论,让读者更加深入理解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例如,学生以当下中学生的学业压力为例,针对“躺平”与“内卷”进行论述:
现在我们面临的学业压力巨大,既害怕不够努力不能搏得一个好前程,又因为前行的道路太过曲折而畏惧前进,最后处于“躺不平”和“卷不动”的尴尬境地,变成了45°青年。在我看来,既要拒绝躺平,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又要打破内卷,追求真正的自我价值,这才是最佳的平衡之道。
学生现身说法,用自己最切实的学习体会来论述论点,这便是最为真实的事例材料,自然说服力强。
4.新颖感——避免雷同,勿要立异
新颖感要求学生在选材时应尽量避免选择过于陈旧的例子,而选用富有新意且又契合文章主旨的材料。爱迪生、李白、杜甫的例子可能已经被多次引用,无法再为文章增添新的观点和见解。因此,要尽可能地选择一些新颖、独特的材料,使文章具有独特性和新鲜感。同时,新颖不等于标新立异,不能刻意追求特立独行,应该在贴合主题的前提下,发掘新意和差异性,避免选材内容因与众不同而脱离中心。
例如,学生在面对“烛之武退秦师”的例子时,可能大部分学生都会将这个事例来佐证“是金子总会发光,才能不会被时间埋没”“外交口才智慧可胜过百万雄师”“面对国家危机勇于担当重任,体现个人责任与担当”等观点。然而这样的叙述方式只会落入俗套,变成人云亦云的例子,显得没有新意。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去思考,尝试推陈出新,如学生可以思考:烛之武面对秦伯,从他人利益出发进行劝谏,最后力挽狂澜,拯救了自己国家。这可以说明,沟通和交流是一门艺术,学会良好的沟通能有四两拨千斤的奇效。将烛之武的事例运用于“沟通与表达的重要性”的论点,就能够让我们熟知的事例材料焕然一新,让读者眼前一亮。
5.典型感——极显代表,以一当十
在选择材料时,要注重材料的典型感。典型感是指选取典型性强的材料,能以一例折射普遍性或趋势性。好的材料应该是具有代表性的,能够集中体现文章所要探讨的问题,让读者通过个案领略整体样态,而典型材料能够做到更好地证明论点。此外,典型的材料能在小的范围内展示普遍性,能让读者更加深入理解论点的内涵和意义。因此,在选择材料时,要尽可能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材料,以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典型感”实则可以与“现实感”相呼应,并非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才是典型材料,学生身边的点滴小事,哪怕是自己的切身经历,只要是能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某类现象,具有普遍意义,都可以成为议论文中的材料,起到“借一斑以窥全豹”的效果。
三、结语
“五感”章法在高中议论文写作中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解决选材问题上。通过巧妙运用准确感、文体感、现实感、新颖感及典型感,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在写作时注重事物的感知和体验,促使学生能够更精准地挑选论据,使论点得以立足,进而提升写作技巧。此外,这一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深度锻炼其思维与表达能力。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进一步强化对学生选材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灵活运用“五感”章法,进行选材和构思,继续深入挖掘这一方法的内涵和实践价值,持续优化其写作技巧和策略,以推动学生写作水平的全面提升和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玲.议论文写作中有效选材的主要标准[J].广东教育(高中版),2010(4):4.
[2]陈 玲.审清题意,贴切选材,发表新见:以作文“淡定”为例谈议论文写作[J].中学语文,2010(36):82-84.
[3]曹学志.精心剪裁精当分析:浅谈议论文的选材与用材[J].基础教育课程,2015(18):17-19.
[4]侯守斌.言之有据才能让人信服:例谈议论文如何选材[J].初中生必读,2021(3):19-20.
[作者通联:江苏宿迁市马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