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问题化学习,助力学生阅读能力提升
2024-11-05姜博雅崔敏
摘 要 初中学生正处于思维品质和情感态度发展的重要时期,在阅读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不仅可以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文章思路,还能获得优良的情感体验。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理应采取“问题化学习”模式,调动学生的热情,促使其积极参与阅读活动之中。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问题化学习 阅读能力 课堂问题
问题化学习即依靠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真实学习、深度学习。教师可以尝试将“问题化学习”引入阅读教学中,设计一系列与课文内容相关、难度适中、能引发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实现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内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能力。通过问题化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效率,更能在主动思考和探究中提升语文素养,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活用问题化学习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育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有着诸多益处。很多初中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很难长时间静下心来阅读书籍,个别的甚至对阅读完全不感兴趣。问题化学习能让学生带着疑问投入到阅读之中,自主寻找答案。此外,学生在求索的过程中还会自主提出更多的问题,由此,学生便会转变对阅读学习的态度,由原本的反感逐渐变为喜欢,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1]。
2.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
阅读是获取新知的最佳方式,学生只有广泛阅读才能了解天下事。然而,很多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未能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不仅阅读效率低下,而且未能深入理解文本渗透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价值。采取问题化学习的方式,学生将基于问题展开思考,并根据教师提供的阅读素材了解更多背景知识,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素养[2]。
3.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不少初中学生并未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范围往往仅停留在教材的课文以及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书籍,阅读类型极为狭窄。通过开展问题化学习的方式,学生将基于问题的引领搜索阅读课外素材和书籍,从而拓展阅读范围,拓宽阅读视野。
二、活用问题化学习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1.利用预习问题,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在阅读活动开始前,教师应当设置一些预习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展开阅读,并基于个人理解提出问题。为此,教师应当积极调查学生的真实学情,为其提供丰富的问题资源,并予以启发和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与讨论。
例如,在学习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紫藤萝瀑布》时,教师便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七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写景散文,能够通过自读分析文章的景物特征以及语言特点。但文章的部分语句未做背景交代,让学生无法自主建立“物”和“志”之间的联系。所以,学生在预习时就会产生诸多疑问却不知如何解答。为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补充作者写作背景和写作缘由。让学生能体会作者的“焦虑”和“悲痛”之情,他们心中的疑问便可迎刃而解,如作者为何面对盛开的紫藤萝花时,情绪体验会产生这样的变化。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者在文中说“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时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之后却又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悟?如qH+A0vORPqErYA09f4mclA==此,学生便能进一步深入研究文章,体会其中的情感价值。
2.利用课堂问题,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负责引导学生发问。让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慢慢改变态度,由不愿意提问过渡到敢于提问,进而突破教学的核心问题。
例如,统编《语文》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是一篇具有思想深度的优秀篇目。但很多学生不了解古代科举制度,因此无法理解范进在如此穷困潦倒之际,依然选择参加科考。也不清楚为什么范进一中举,周围所有人对他就从冷漠与责骂变为恭恭敬敬。范进的行为也有些可笑。因此,教师可结合范进发疯的环节提出问题:范进在中举之后,为什么会喊“好了”?实际有哪些好处?学生基于该问题展开研究和思考,并尝试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将自己代入范进,感受这句话的意义,从而得出答案:范进属于社会下层,长期受到周围人的嘲弄和轻蔑。整整30年,他一直备受压抑,什么都没得到,整个人几乎已经陷入绝境。而当邻居在集市上找他,告诉他中举的喜讯时,他先是不相信,继而喜极而疯。此时,教师便可继续提问:“基于范进的故事,大家对古代科举制度有怎样的看法?”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了多个答案。通过这一方式,学生对文章的认知便会变得更为深刻,自身研究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3.利用课后质疑,培养学生拓展能力
在阅读相同文章时,每个人获得的体验都会存在区别。当一堂课结束后,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归纳课程中未能有效处理的问题和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在课余时间继续拓展,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独有的学习方法。
例如,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一篇寓言故事,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顽强的意志品质。然而,列子是否真的想表达这一想法呢?教师便可在课后为学生提出引申问题:为什么愚公的家人会与愚公一起参与移山,他们每日都靠什么生活?愚公的精神是否值得我们学习和效法呢?读完这篇寓言,大家有什么自己的感想?这些问题具有开放性特点,学生无法在教材中找到答案,需要广泛查阅资料,经过整理归纳和深入思考后形成自己独有的结论。如上边将文章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思考,并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感悟真理,自由表达个人看法,学生的学习欲、挑战欲都会完全激发,能够更好地投入到以后的阅读活动中[3]。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入问题化课堂,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潜在兴趣,鼓励其自主展开知识学习和探索,逐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翟佳莉.问题化学习:小学语文自主探究能力培养探析[J].基础教育论坛,2022(21):12-13.
[2]李 茜.问题化教学让阅读课堂充满活力[J].语文世界:小学生之窗,2023(4):51-51.
[3]肖艳玲.依托“问题化学习”,提高阅读评鉴能力[J].语文天地,2019(33):23-25.
[作者通联:姜博雅,山东淄博市张店区
第八中学;
崔 敏,山东淄博市张店区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