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象思维能力进阶导向下重构高中小说人物形象教学

2024-11-05徐艳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4年10期

摘 要 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中的明确要求,形象思维的运用也是小说作者进行人物形象创作的主要方式。在形象思维能力进阶的目标导向下,教师在进行小说人物形象教学时要采用生动灵活的形象思维训练方法才能帮助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逐层进阶。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形象思维能力进阶导向下重构高中小说人物形象教学的多重路径,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助力。

关键词 形象思维 高中语文 小说人物 人物形象

形象思维指的是人脑运用观念形象通过形象分析、概括、比较、联想、想象等方式对感性形象进行加工,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行判断的思维。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作者基于时代特点并运用形象思维艺术加工后的产物,分析小说中特点突出、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是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进阶的重要方式。教师要通过精准高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形象思维能力逐层跃升,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会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解读作品内涵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一、入情入景,以真感受达成真体验

形象思维反映人的社会生活,它是具体、可感且饱含情感的,对青少年在语文学习中发现问题、理解作品内涵有关键作用。高中学生大脑发育趋于成熟,部分学生形象思维较强,在阅读小说时脑海能够勾勒出相应的人物形象和情境画面。但也有不少学生形象思维不清晰,难以用准确的语言形象表述情感体验。科学证明人的大脑总是垂青于“具体”胜过“抽象”,因此体验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累积更多具体的形象储备,是帮助学生锻炼形象思维的首要“法宝”。

以《雷雨》一课的教学为例。由于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与学生生活认知相距甚远,学生最初很难深入角色内心世界体验他们的悲欢离合,因而在阅读过程中对周鲁之间的感情纠葛无法形成形象思维。要让学生通过感受和体验理解人物形象、融入作品场景,教师首先需要选取情绪饱满、人物性格展现较为突出的作品选段。笔者在教学中几乎每届学生读到经典的周鲁对话时都会掩口暗笑、窃窃私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雷雨》中的人物形象、积累形象储备、提升形象思维能力,笔者在教学中恰恰就选择了这段学生关注度较高的片段,兼用朗读体验法和排演体验法带领学生走入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的场景。在运用朗读体验法时,笔者重点关注学生声音的抑扬顿挫、语气的变化,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对话中营造出的人物形象特点和场域特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周鲁二人的形象特征有更深刻的认知,逐渐理解周朴园的自私虚伪和鲁侍萍的正直善良。排演体验法对人物情感的体验则更为明显,在排演中学生通过身体的动作、表情和语言的配合深入体验了周鲁二人的情感变化和行为逻辑,尤其是周朴园在同一场景中的情绪从虚伪的怀念到惊诧讶异,再到露出本来面目,一个自私虚伪的封建大家长形象呼之欲出。而相比朗读法,排演法中除了小说原有的文本表达还有许多学生自己设计的行为神态,此时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外显,甚至有同学因扮演鲁侍萍入戏过深而泪流满面,这正是深入理解和感受角色的表现。教师观察时需要实时记录,在课后引导性提问,例如“当时是哪句台词触动了你?你脑海中想到了什么才会潸然泪下?扮演鲁侍萍这个角色时你认为是什么让她如此痛苦?”排演后的复盘也是帮助学生实现以真感受达成真体验的重要环节,这能够让学生在结束排演后也对角色在时代背景下的痛苦和挣扎记忆深刻,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周朴园就是古老又顽固的封建道德体系的化身。通过朗读法和排演法,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角色的痛苦、共情他们的悲剧,对《雷雨》这部经典之作中的人物形象也不再是只有最初的嬉笑,而是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并形成了初步的形象思维。

二、内外兼修,用比较打开全视野

小说中作者的形象思维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象”构成的,因此对人物“外象”的比较不仅能提升学生形象思维,还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在鲁迅先生的《祝福》教学中笔者主要采用文本内比较法,小说以“祝福”为题,全文开始于祝福、结束于祝福。“祥林嫂”命途多舛,一生遭遇诸多刁难和困苦,最终在鲁镇一片祝福的气氛中惨死。通读全文后,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出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特点和全文主旨,大部分学生能够概括出祥林嫂崇拜权威、相信命运同时也质朴善良,感受到鲁迅先生表达的控诉封建礼教的主旨。但也有学生认为可怜之人必有可怜之处,祥林嫂的悲剧结局也有她自身的原因。此时笔者没有给予评价,而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文中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着重让学生在阅读时在脑海中勾勒出每一次祥林嫂的容貌,并说出自己通在脑海中“看到”她外貌时感受。文中的“我”第一次见她“……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第二次时她的穿着打扮并没有变,但“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最后一次见面祥林嫂的容貌形象令“我”大吃一惊,“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学生阅读上下文可知祥林嫂从年纪大约二十六七到头发全白、眼神麻木空洞的状态仅过了五年,是什么造成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她自己吗?三次人物外在形象描写预示着祥林嫂一步步走向死亡,学生也从形象对比中认识到导致人物形象变化的根因是沉重的、无形的封建礼教,祥林嫂无论如何勤劳努力都不可能有其他的结局。的确她愚昧、迷信,但这是谁造成的呢?

在教学另一课《鸿门宴》时有学生提出了“项伯是内奸”的观点,笔者同样没有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回复,而是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阅读《史记·留侯世家》和《史记·项羽本纪》,同时借助跨媒介阅读多渠道了解“先入汉中者王之”的历史典故,让学生反复比较不同史料、影视作品、文学作品中项伯的形象。学生在经过多渠道、跨媒介、跨文本阅读后自行得出了结论:项伯不是内奸。在项伯的认知中,杀死刘邦会给项羽带来背信弃义的恶名,对想一统天下的项羽十分不利,同时他认为楚汉双方兵力悬殊巨大,刘邦根本不会形成威胁所以才会暗中保护刘邦。学生对项伯形象的理解过于片面主要因为阅读内容仅限于课文,此时就适合采用跨文本比较法帮助学生建立全视野的形象思维。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基于小说文本理解人物形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还能够通过跨文本比较将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进行关联和对比,更为全面地理解小说人物形象,逐渐脱离身临其境的第一阶段进入全面视野,形象思维得到了进一步锻炼和提升。

三、冥思遐想,借假角色促进强思维

高中语文的小说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把对人物的理解转化为形象思维,还要求学生要在感受小说中典型形象的基础上调动独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运用联想和想象在心中创造出人物的新形象。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用角色代入想象法达成形象思维能力的最终跃升。需要注意的是,角色代入想象法与朗读体验法、排演体验法有本质区别,后二者以整体情境为主,侧重对小说人物本身情绪的感性体验,角色代入想象法则更注重对人物的理性思考,可以带入人物角色本身也可以带入文中的其他角色进行“旁观”。这无疑是一种更高阶的形象思维能力,需要学生在人物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全面立体、理性思辨的新人物形象。

例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中,主人公为性格特点极鲜明的林冲。针对此类长篇经典名著节选,学生想要运用形象思维理解人物特征并再创作,需要了解小说的社会背景。《水浒传》以农民起义为背景,主旨是揭示北宋社会的腐败,全篇主题是官逼民反。林冲本身是安分守己、随遇而安的人,他在文中的形象正直善良、侠肝义胆,身居八十万御林军总教头之职,但因奸臣屡屡陷害最终被逼上梁山,成为了揭示小说主题的代表人物。笔者在教学时提前一周让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通过阅读历史材料、观看影视片段和搜集网络信息等各种渠道对小说背景形成基本认知,继而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结合历史年代分析小说人物,要求学生对接跨媒介信息和跨学科知识进行多向思考并设计话题:假如你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一个人物,你愿意做谁的朋友?为什么?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有林冲、鲁达、高太尉等,许多学生提出首选做鲁达的朋友,因为他武艺高强又心思缜密,而林冲的行为本质上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甚至能为了息事宁人放弃自己的妻子,这样的人怎么做朋友呢?这种认识显然与传统观念中林冲“伟光正”的形象大相径庭,但这正是学生形象思维发展和提升的表现。角色代入并不一定是带入要分析的人物本身,更可以通过带入人物周围人的视角去理性观察这一人物形象。在林冲朋友的视角之外,笔者顺势又让学生带入林冲妻子的视角进行人物形象分析,不少学生表示“那肯定恨死他了”“这种伴侣不能选”。由此可见,角色带入的方式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人物形象的再创作,更多角度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深化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四、结语

形象思维能力在现今的学科素养中愈发被重视,教师将形象思维的培养贯穿于小说人物形象的教学中既有利于学生通过生动的人物加深对知识的深理解,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本文给出的策略是基于教学实践的总结,为了在语文教学中更高效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境界,教师还需要深入挖掘小说文本中的延伸内容,将形象思维理论充分结合小说文本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思源.小说阅读教学的变与不变——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小说教学变革[J].基础教育课程,2018(20):6-11.

[2]梁少玲.小说教学新视野:叙事理论·文本理解·审美鉴赏[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6):5-6.

[3]郑 标.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创新性研究——以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2023(9):23-25.

[4]林 挺.多向聚焦,多维鉴赏——小说人物形象解读策略探索[J].新教育·科研,2023(12):119-120.

[作者通联:江苏靖江市刘国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