棹击一水 歌传千载
2024-11-05胡笑梅
摘 要 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的棹歌,本是乡野之曲。明清开始,经文人创作发扬光大。如今,苏州棹歌已然成为大运河苏州段宝贵的文化财富之一,成为沿岸中小学校竞相学习和传唱的校本教材之一。本文以石湖棹歌(百首校注本)为例,简要分析苏州棹歌在初中语文课堂的传承策略,旨在让初中生在感受美、鉴赏美、内化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放飞心灵,张扬个性,让棹歌的流风余韵传承千古,让运河文化的精神气脉润泽百世。
关键词 棹歌 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传承策略
棹歌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是乡野之曲,是行船所唱之歌,记录行船人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初期,南北方皆有棹歌。随着南北交融和历史变迁,“棹歌”逐渐成为江南水乡的标志性文化产物。从明清开始,棹歌经过文人创作日渐发扬光大。大运河苏州段的棹歌诗集《石湖棹歌》《莺脰湖棹歌》成为大运河苏州段宝贵的文化财富之一,艺术再现了大运河苏州段两岸人民日常生活、生产、情感等,成为沿岸中小学校竞相学习和传唱的校本教材之一。本文以石湖棹歌(百首校注本)为例,分析棹歌在初中语文课堂的传承策略——棹歌诵读、鉴赏、创写、融合,让初中生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内化美的过程中,放飞心灵,张扬个性,让棹歌的流风余韵传承千古,让运河文化的精神气脉润泽百世。
一、棹歌诵读,感受语词的苏州“运”味
棹歌是一种古老的诗歌体裁,具有诗歌的一般特点:语言文字精炼、形式精致、讲究韵律和节奏、思想内涵包罗万象、文化底蕴精美、艺术造诣幽邃精深。因此,诵读是诗歌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通过诵读,让棹歌入眼、入口、入耳、入心,让学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初中语文课堂,指导学生把握准确的情感基调,讲究恰当的节奏停顿,处理好诗句间的停连、语气、语调、语速、重音等,无论是默读、声读,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还是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学生竞赛读等形式,都是为了鼓励学生在诵读中,创新处理与设计诵读的节奏和重音,准确把握诗歌内涵。
《石湖棹歌》第一首:“塔影岚光镜里天,渔庄蟹舍夕阳边。画图一幅何人笔,知是倪迂是米颠。”诗句末尾的“天”“边”“颠”,都押“ian”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节奏划分可以2-2-3,也可以4-3,只要表意明确,清晰流利,可自由选择。诵读时,可以鼓励学生用苏州话、无锡话、常州话、扬州话等方言诵读。苏州话是历史最悠久的吴语,保留了很多中古汉语要素——浊音、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韵、尖团音分化、古汉语用字用词,能与古代韵书《切韵》《广韵》等匹配。故,用苏州话诵读棹歌,比普通话诵读棹歌更有韵味。还可以鼓励爱好唱歌的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用各种曲调,吟诵同一首棹歌,或用同一种唱法,吟诵不同的棹歌,妙趣无限,激发广大师生主动参与棹歌的学习和传承实践活动。
二、棹歌鉴赏,品咂意象的苏州“运”味
读通、读顺、读熟是学习棹歌的第一步,鉴赏棹歌中的意象及手法和情感是学习棹歌的第二步。棹歌意象是寄托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件,是诗人眼中和心中的运河两岸的世界,具有浓郁的苏州味,运河味。课堂上,让学生抓住主要意象,有意识养成穷原究委,切磋琢磨的习惯,能够借助工具书,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理解性鉴赏诗句、字词、语境,体会作者遣词造句、选字定音、综合应用多种修辞手法的匠心。
《石湖棹歌》第三首第一句“扣弦鼓枻水云中”,是省略句,完整句式应为“扣弦鼓枻于水云中”。“扣弦”是“手击船边”,多用为歌吟的节拍;“鼓枻”是“指划桨,摇桨行船”,是泛舟水上之意。“水云中”可以理解为掀起的波浪很高,直接云霄,这是夸张的手法。或者描绘了一幅舟在水上行,人在舟中坐的画面。水汽空蒙,水天一色,天人合一。是所见之景,属于视觉描写。
第二句“翡翠䴔䴖入画工”中,“䴔䴖”是一种水鸟,“翡翠”是水鸟的颜色,“入画工”即色彩美丽的水鸟,姿态曼妙,宛如丹青妙手工笔点染而出。一个“入”字,表现出一只水鸟突然闯入眼帘的惊喜,打破适才的静谧恬淡,使场域灵动活泛,赋予“䴔䴖”以人的情感,与首句“扣弦鼓枻”相呼相应。此刻,风行水上,鸟立云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三句“两岸垂杨千万树”,描绘运河两岸“万千垂下绿丝绦”的生机。在江南,(垂)柳称为“垂杨”或“垂杨柳”,相传与隋炀帝杨广有关。当年,淫奢残暴的隋炀帝杨广为方便到江南游乐开凿大运河。一日,隋炀帝乘龙舟南巡,遇逆水需纤夫拉船。隋炀帝下旨选千名江南女子和千只羊,用彩缎拧成锦缆拉纤。在火轮高悬的曝晒下,这些十五六岁的女子,拉着沉重的龙舟,走不到半里路,就累得云鬓散乱,气喘嘘嘘。隋炀帝见状,急招群臣商议。翰林院学士虞世基献策在河堤两岸广栽垂柳,树可让拉纤的美女掩日还可加固河堤,柳叶可喂羊。隋炀帝大喜,当即降旨连夜栽柳。只用三天时间,一千多里长的河堤上全都栽上了柳树。遮日参天,凉风习习。隋炀帝一时兴起,效仿秦始皇封禅泰山时封松树为“五大夫松”,赐柳树姓“杨”,并亲书“杨柳”二字,悬挂于树。“杨柳”自此得名。
第四句“青青直到馆娃宫”,用叠词不但直观描写出大运河两岸绿树成荫、葳蕤旖旎、四季如画的美景,侧面描绘出京杭大运河蜿蜒绵远、水色宜人、贯通南北的壮观。姑苏馆娃宫的神奇绝妙,江南女子如西施般的妖娆妩媚,以及吴越春秋的那一段历史,让读者在洋溢着苏州“运”味的意象中,游目骋怀。
三、棹歌改写,创造意境的苏州“运”味
意境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蕴理的情;“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教师要以读促品,以品促写,以写促感,指导学生捕捉意象,通过想象和联想深入感知棹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已有的语言积累和审美经验,调动审美情感,运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开启匠心独具的续写、改写、扩写等。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点燃学生创作灵感的火花,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提交的作业,亮点纷呈,可圈可点。《石湖棹歌》第四十八首:“新月如眉出树头,芦帘一幅卷双钩。与郎共向湖中宿,风露满天看斗牛。”2021级2班林依珊、兰煦、陈思瑶、王懿婧同学,合作改写如是:“芦花摇摇晃晃,飘到湖面,落入水中。她坐下,望着水中的月。芦花飘下,荡起点点涟漪,月亮也隐隐绰绰看不真切。她盯着湖面,有些出神,水中映着他的影子,两人的身影紧靠在一起,一如多年前的夜。她突然瞥见一旁的他眼底星辰璀璨,倒映着一个小小的她。月光很美,洒在两人身上,磨平了所有棱角,仿佛从来没有过那五年。她看得有些沉醉入迷。月光太温柔,瞬间产生的幻觉,让她这些年辛苦建立的理智迅速溃不成军。熟悉又陌生的背影,无数次梦境的主角,那天的风也是这般温柔么?……他们醉在月光下,融进夜色里。相拥的刹那,她想,今晚月色真好。”
洋洋洒洒六百多字,充分调动联觉,不仅有鲜活灵动的场景描写,而且有惟妙惟肖的人物描写,还有真挚浓烈的情感,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俨然一个微型剧本,立体化再现了江南美景,激发了学生对苏州和运河的热爱,吸引更多的学生“由诗到文”“由文到诗”的阅读兴趣,从而在日常的苏州“运”味的潜移默化中,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棹歌融合,内化情景的苏州“运”味
初中阶段的棹歌传承,除了语文课堂主阵地外还可以指导学生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跨学科融合教学,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棹歌文化传承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夯实文学素养,打造江南文化品牌,提升地方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教学知识面的纵向化发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根据学情,明确棹歌的生成价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作、运用、思维、审美、语言文字运用(搜集资料、调查、走访、查阅资料等)和综合实践的能力。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做好教学设定,深度解析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特征与共性特征,将跨学科融合巧妙嵌入课程教学改革中。例如,可以棹歌以各种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可听、可视、可感、可背、可创作、可鉴赏。通过丰富多样的真实情境任务,打破学科壁垒,形成基于棹歌文化传承的手绘、说唱、历史故事、地理图标等教学实践模式,增强文化自信。
《石湖棹歌》第十八首:“堤边雨过柳丝丝,水阁千家上画帘。郊外踏青游女盛,野花红没绣鞋尖。”美术爱好者可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用线条、色彩、形象将棹歌的内容直观呈现在画纸上:春雨过后,碧绿如烟的柳枝随风飘拂。透过雨雾,沿河的酒肆人家,宛如印在水墨长卷中一般飘渺,酒旗在空中摇曳招展。郊外踏青的女孩们,田野里长出来的花草,刚刚没过绣花鞋,活泼灵动,恬静安逸,仿佛听到了女孩们咯咯的笑声,一如白居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又如王维“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意境;音乐爱好者可在音乐老师的指导下,用旋律、音符、节奏将诗歌的韵律和情感以声音传递出来,学生配的音乐有《萱草花》《雪绒花》《友谊天长地久》等,适当改编,浑然天成,别具一格;地理爱好者可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实地走访,田野调查,将大运河(苏州段)的地图手绘出来,在经纬之间,立体再现棹歌的文化价值;历史爱好者可在历史老师的指导下,搜集大运河(苏州段)的相关历史资料,在翻阅和整理厚重的历史文献中,感受棹歌的流变和传承,构建高效实用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模式,让苏州“运”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结语
大运河苏州段是古老运河最璀璨的部分,深刻影响着苏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在江苏省着力打造江南文化品牌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扎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改革、创新,重视棹歌教学的基础性、针对性、实效性,通过棹歌的诵读、鉴赏、改写、跨学科融合等方式,深入研究棹歌的文化价值,盘活棹歌传承与发展的活力,既是苏州学子了解借鉴中华优秀文明成果、打造江南文化品牌的重要路径之一,也对提升地方文脉、增强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促进作用。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市第十六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