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经典作品校本课程实施的“教学评一体化”范式

2024-11-05李雪静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4年10期

摘 要 以初中语文经典作品校本课程实施为例,具体探讨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包括课程目标的研制、课程内容的设计与选择,与及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环节,并重点阐释了“教学评一体化”范式的应用。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经典作品 校本课程 “教学评一体化”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强化校本课程的发展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变革的关键环节,这对于推动学生个性和全方位成长具有深远影响。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校本课程设计需要基于课程的目标与学生的需求来开展,同时需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准,确保既有新的知识点和创新方向,但又不超越他们的真实能力范围。基于此,笔者所在的学校语文教育团队贯彻“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理念,创建了一门经典作品鉴赏的校本课程,期望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并能在课后独立开展语文阅读活动。此外,我们也在课堂中融入更多的创新因素,真正关心学生的感情和需要。

一、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1.课程目标的研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课程资源的使用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多角度挖掘其育人价值,与课程内容形成有机联系,促进课程目标全面达成。教师要多角度分析、使用课程资源,善于筛选、组合课程资源,利用课程资源创设学习情境,优化教与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益。”本次校本课程为文学类鉴赏课程,参考《课标》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标准,确定“语文经典作品校本课程”的目标如下: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世界,熟悉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核心观念,认识社会环境对创作的影响,掌握常用的表达技巧,领悟文本深层的寓意,并能就经典作品主题提出个人见解。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让学生能够阅读简单的经典书籍,能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克服阅读障碍,并能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2.课程内容的设计与选择

“语文经典作品校本课程”教材内容丰富,有优秀的诗篇,如《上李邕》《将进酒》《沁园春·雪》;美妙的散文,如《岳阳楼记》《游摄山栖霞寺记》和《黄冈竹楼记》;长短篇的小说,如《儒林外史》与《三国演义》等;此外,还包括了一些电影鉴赏内容。同时,为了适应学生的理解水平,我们对一些选入的文章做了简化处理,原始版本则放在教学资料附件内,以便于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同时,我们也把具有相似主题的作品归类整理,便于学生对比阅读。选材时我们主要考虑了如下几点因素。

(1)体裁广泛,普及基础。“语文经典作品校本课程”教材涵盖了多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旨在使学生能够对各类文章的基本构造有所认识,引导学生去阅读理解中国的经典文学名篇及它们的创作者,从而体验到汉语言的美感。

(2)内容经典,适合品味。“语文经典作品校本课程”教材具有强烈的教育吸引力且与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匹配。教材中收录的文章充满了幽默和生动的故事、人物描绘及出9PXc2x7TsslmlcE9zSwK3Q==人预料的发展转折点等元素。比如,戏剧《窦娥冤》最后的结局让人动容,学生对窦娥的境遇深感惋惜;小说《聊斋志异》大胆不羁的奇幻想象让人震撼不已。再则,这些课文具备较高的审美价值。我们是以据言辞美、形象美、境界美为前提选择教学素材的,富有吸引力且创意独特的文章能激发读者的兴趣,并协助他们战胜阅读中的困难。

(3)主题励志,引发思考。“语文经典作品校本课程”教材聚焦于人类对自身的解读、人性中的优点与缺陷、对待生活的观点、对自然的审美与选择等方面。我们选材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深入了解自己,为未来的生活设定清晰目标,敢于挑战困难,以乐观的态度迎接人生的每一个时刻。比如,在李白《寄远十一首》一诗中提到:“青春已复过,白日忽相催。”诗人向学生传达青春并非只属于年轻人,如果你对它持悲观态度,那么它的光辉就会消失殆尽,通过简洁而深邃的诗句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抉择的坚定和执着。

(4)教材互通,弘扬文化。“语文经典作品校本课程”教材融合进了统编版教材内容并做了一定的扩展,如散文《游摄山栖霞寺记》是对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延伸;而《儒林外史》为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范进中举》的整本书阅读提供了有力的实践支持。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既能够充分利用统编版教材的优势和资源,又能够通过扩展和延伸充实校本教材,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二、课程实施与“教学评一体化”范式

校本课程语文经典作品欣赏课为初二学生开设,共18节课,持续一个学期。该课程依托语文课堂进行,同时结合校内展会和活动来拓展。教学实行了“教学评一体化”范式,即教师以学生为本,教师帮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提供各种学习策略,如背景介绍、情景模拟、语境提供、文章学习方法的教授及练习活动等,鼓励学生深入分析和创造。同时,我们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朗读、配音、表演、演讲和辩论等,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网络学习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积极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1.设定预习任务,由“学”入“教”

“教学评一体”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学与教的一体化”,校本课程预习任务遵循由低到高、大量实践、深入思考和高度提升的原则制定,让学生由“学”入“教”。以文言文的学习为例,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正确发音、流畅阅读文章,并且通过自己的理解而不是依赖教材来解读原文。教师会准备一份预习任务单,其中包含一些关键词汇,如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的灵活运用、古今含义不同的词、特殊的句型、重点句子的解释等,要求学生自学并自行检查掌握情况。然后我们审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结合文本和单元的内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来探索合乎教学规律且有意义的教学问题,为有效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打下基础。

2.所教即所评,重塑教学关系

“教与评”的一体化指的是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具有内部一致性,所教即所评。如果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话,那么教师就是主导者推动着学生的进步,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者。当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时,学生则成为提供驱动力的核心部分,教师则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关键人物。因此,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成功地激发起学生的思考能力,并引领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设定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激励和指导学生积极探索知识,重新构建出一种平衡的教育环境。

怎样才能真实地交还给学生课程学习权限?我们需要精细设计提问方式以引导他们参与其中并且让他们行动起来。有效率的关键问题应该是基于教育实践和对学科内容的理解程度而设计的。例如,在教授《沁园春·雪》时,我们会规定阅读任务然后让学生按照诗词分成两个段落创作对联。之后会检查他们的作品分析整理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从中挑选两个典型的例子展示出来并在课堂内部讨论。第一类,上阕:绘景,描绘北国风光图;下阕:抒情,回忆英雄豪杰,数风流人物图。第二类,上阕:踏雪沿途看千里冰封豪情激荡。下阕:忆风流人物抒豪情壮志作鸿鹄大志。课堂上学生全神贯注,思维活跃很快就发现,第一类的字数不相等,不符合对联的概念;第二类字数不相等,词性不相对,也不符合对联的要求。由此,学生从问题中开始关注对联的注意事项,如字数要对等、词性要相对应、意境相呼应、用字要谨慎、平仄要协调、格式整齐规范、工整规范的书写、布局要美观,进一步完善了对联的知识学习。正因为在教室里呈现了学生自己所犯的错误,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所以他们的专注力和课堂学习效率也随之增强了。

3.边学边评,引领个性成长

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指导并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学与评”一体化说的就是边学边评,学与评相互映照,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投入到对新知的探究中去,让他们通过协作讨论的方式寻求答案,体验学习的快乐感,释放个性。校本课程的评价要体现综合评价、个性化评价、多元化评价、自我评价和互评等多种评价形式,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效结合。我们制定了如表1所求的校本课程的学生评价方案。

三、结语

只有以学生为中心,才能实现校本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回归教育的本质。当然,重视学习并不意味着弱化教育,只有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来制定教学计划、转变教师的角色和改变课堂评价方式,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实现教学互动、共同进步。

[本文系2023年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初中语文经典作品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编号:2023yqjk087)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荆聪聪.初中语文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4.

[2]肖 鹏.“经典诵读”类校本课程教学实践研究[J].甘肃教育,2017(24):1.

[3]刘志江.立足学情 培育思想——北京景山学校“鲁迅小说”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中学语文教学,2017(7):3.

[4]王云生.“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与实施的探索[J].化学教学,2019(5):4.

[作者通联:广东深圳市宝安区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