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文探美 离文寻情

2024-11-05赵瑜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4年10期

摘 要 论述情境创设与散文教学的适应性,且从情境创设的理论视阈,针对散文文体的模糊性与情感性从审美情境与情感情境的创设出发提出几点教学策略。在此基础上,列举多篇教材散文进行例证分析,给教学以借鉴。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散文教学 情境理论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所收录的133篇课文中散文多达84篇,占比63.2%,其中包括了48篇现代散文与36篇古体散文。以上数据最为直接地表明散文教学是高中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承担了最为沉重的课堂教学任务,也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问题的根由在于传统教学模式与散文的审美体验和审美特征有根本冲突。如果从情境教学的路径出发改造高中散文教学课堂,将审美的权力归还于真正的教学主体将有效地激发学生自身的情感共鸣与学习兴趣,提高散文教学质量。

一、探美而轻意——文本的审美情境创设

散文是一切文体里对于技巧和形式要求最少的一类:譬如选美,散文所穿的是泳装。散文无所依凭,只凭自己的本色。高中生已积累了大量阅读经验,掌握了一定阅读技巧,理解散文具体描写、记叙、论述的物象事理并不需要教师刻意点拨引导,但公式化的阅读技巧反而会形成学生对散文审美的隔阂,其原因在于散文之美不在于可进行抽取、论述、分析、提炼的技巧,而在于不能进行系统表述的缄默性的审美体验——作家个性化的文字的质地。

创设文本审美情境最为根本的落足点是文本自身的美学特质。这便要求教师将讲解的空间让渡与学生自己去解读,将探求文本主题立意的时间让渡与文本细节的美学体会。以《荷塘月色》为例,试图依据文本直接剖析朱自清的主题和立意未免过于脱离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且与散文的美学意蕴无甚关系。深夜时分,文人闲愁与士子忧愤俱上心头,可能朱自清本人都理不清他当时纷乱的愁绪,所以“心里颇不宁静”。在这不宁静的心绪之中,朱自清娓娓道来的荷塘与月色却是极宁静的。简单的句式、细致的描写自然而然让读者阅读的节奏随着散文的行文滞缓起来。宁静的月色如琴声流泻而下,间隙却穿插着刺耳杂音——“我”不快的心绪时不时便冒上头来:“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家喟叹的是自己的寂寞?或是世事的寥落?这指向的模糊性也是散文美学意蕴的一部分,一切未曾言明的幽微心境都隐于团团荷叶与沉沉夜色中,留下的仅仅是夏夜、月色、荷塘与淡淡愁绪的交响曲。

二、离文以寻情——共鸣的情感情境创设

散文的生命是情感,基于高中学生较为有限的知识储备,构建散文阅读教学的文本外的情感理解情境是教师当仁不让的教学责任,这涵盖了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本创作的历史情境、直接关联的互文性文本与学生的自身的共鸣体验。把握文本创作的历史情境是确定与深化散文情感内核的必要前提;互文性文本则是延宕散文情感意蕴的必要补充;而如果散文的情感教学不能触发学生的共鸣体验,学生对散文的情感把握最终也只能停留于“认知”的范畴,无法内化为自身的阅读经验与审美实践。

以《听听那冷雨》为例。1974年余光中先生写下这一名篇时,他已挥别大陆25年。余老先生的金陵,江南水乡的腹地总是春雨连绵;抗战时为避战乱举家迁至重庆,这里更是经年雨雾;后求学香港,辗转美国,流离台岛,……落雨贯穿了他的一生,于是《听听那冷雨》中的雨也随着作者的记忆在四处飘荡,打落了一地的乡愁。这乡愁固然源于空间上的远离,也是针对台湾与大陆政治意义上的被迫分离,然而更为微妙的是1974年这一时间节点——于余老而言,海峡对岸的文化运动轰轰烈烈,此岸的台湾又迫不及待地奔赴工业,哪一处容得下剑门细雨渭城轻尘的古韵?哪一处都容不下,这古韵只能与不在的古屋同眠于逝水流年里。余光中的“乡愁”主题,最为深沉难解的便是对“古中国”的追思,他一面清醒地认识到现实的无可挽回,故而这雨是急而冷的,一面情不自禁地呼吁青年听听这雨声——听听中国的母语与故乡,因为他心底最深处仍然企望着文学的延绵与两岸的统一,地理与政治都无法阻断的,是落雨,是情思,是华夏子孙共同的文化语境。如果将《听听那冷雨》视为余光中“乡愁”母题的一篇综述总览,与之互文的篇目不在少数,《思蜀》完整地再现了少年余光中于蜀中的求学时光,《丹佛城》仔细描摹了异国与故国截然不同的鲜明景色,《登楼赋》诘问着现代文明的虚无与空洞,……几乎所有的情感都可于《听听那冷雨》中寻见线索,又为《听听那冷雨》的复杂意蕴提供了可信的参考与深化的途径。

这飘荡了25年的乡愁于高中学生而言也许艰涩沉重,但也存在共通的部分。1978年以后的大陆急速推动着14亿人口的城市化进程,地理的迁移、乡村的别离是大部分中国人共有的时代经验,其中的依恋、不舍、流离、无措与半个世纪前的青年余光中有何区别呢?教师只需创设共鸣的情感语境,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经验与散文情感的共通之处,将具体体验的生发与延宕交由学生,学生便可从共鸣的情感纽带自行进入文本,展开理解与想象。

三、结语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散文教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同时,它强调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表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无法凭借教师“一言堂”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达成,也不容许学生全然自主毫无目的地阅读,情境创设法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散文文体特性共同寻觅的开启散文教学瓶颈的钥匙,它本质上通过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以教学对象的主动学习取代教学者的单向给予,更为关注系统性的学习框架的构建而非片面、零碎、单一的知识记忆。笔者企望一线的散文教学者对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更为突破性、创新性的运用。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立项课题“普通高中统编语文教材真实情境写作任务设计实践研究”(批准编号:2021JY14-L22)]

参考文献

[1]余光中.余光中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9.

[2]李吉林.在散文的情境中教散文[J].课程·教材·教法,1996(04):49-53.

[3]嵇云霞.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J].中国教育学刊,2015(05):50-53.

[作者通联:江苏宜兴市阳羡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