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点的设置与教学策略
2024-11-05洪针姐
摘 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教学目标。在这一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读写结合教学也要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界定读写结合点的设置,并采取更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巧妙开展读写教学活动。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读写结合 核心素养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语文课程目标。培育核心素养要通过一定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实现。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最基础的实践活动,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研究内容。在当下,教师应结合课程标准要求,站在全新的视角审视与研究。有关读写结合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经典课题,但有很多教师认为,以往的读写结合教学还存在以下两点问题:其一,教师对读写结合的认知停留在较低层次,将读写结合以模仿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其二,有关读写结合点的设置过于随意。基于以上两点,也为本文读写结合点的设置与教学策略的有关研究指明了方向。有关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的研究不能仅限于读与写二者之间的关联,还要了解与读写结合相关的其他因素,如教学语境、学习主体间的互动、教学评价等等,以此探索全新的读写结合教学实施路径。
一、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点的设置
1.根据教材设置读写结合点
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与此相关的学习任务设计也为读写结合点的设置与教学提供了新思路[1]。为此,教师可以依据教材设计读写结合点。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有其独特的序列结构,比如,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侧重记叙文,八年级上册侧重说明文,九年级则强调议论文等,循序渐进,互相呼应。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编排设计读写结合点,提高教学效率。
2.根据学科大概念设置读写结合点
课程标准详细阐述了各学段目标,如阅读鉴赏、表达交流等教学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提取学科大概念,设置读写结合点,制定相关教学策略。例如,课程标准对实用类文本阅读与表达交流群中的说明文教学要求“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基于此,教师可以提炼为:语言简洁明了,说清事物。再进一步概括为事物说明文使用空间顺序或时间顺序,事理说明文使用逻辑顺序。这些更细化的内容可以作为读写结合点的教学起点[2]。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下册也均有有关说明文写作的内容,根据教材编排结构,教师便可以将上册教学目标确定为“要求学生理解运用事物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下册则“要求学生理解运用事理说明文的逻辑顺序”。如此,从大概念出发,将读写结合点的设置细分到每个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确保其结构的合理性。
3.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设置读写结合点
教师在设置读写结合点时,还要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尊重其心理发展过程。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材顺序,使其更适应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这一活动距离学生开学已月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个单元的学习时间最好提前到开学第一周。教师便借此活动让学生介绍自己,学习交友。之后再开展第一单元“四季美景”的教学,安排写作任务“让学生描写自己的新校园”等。这一顺序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学习逻辑,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也让读写变得更有意义[3]。
二、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点的教学策略
1.精选教学内容,让读写结合点具体化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要确保读写结合的内容更适宜课堂,更适合学生。因此,在明确读写结合点后,教师要精选具体的教学内容,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精确具体。例如,在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写作:学习改写》的教学中,笔者曾依据课文《故乡》设置读写结合点为“视角同小说主题的关系”并要求学生站在闰土的视角改写全文的学习任务。但在实际执行中发现其难度较大,学生难以完成。随后笔者精简改写内容,要求学生针对《故乡》中某一特定部分改写,执行时发现这也超过了很多学生的能力范畴。最后,仅要求学生针对文中的某一场景进行改写,使写作内容更细化、更具体,有一定难度且更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结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开展读写结合的教学活动时,既要精选教学内容,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让学习目标更直接、更具体,以便学生精准切入。
2.重视交际语境的作用,精心设计读写活动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发生在情境之中的[4]。语文教学活动往往都需要情境参与。情境是决定语篇的重要因素。整个写作活动的开始、推进、完成等各环节都是在写作任务情境的推动下进行的。学习任务会自然而然地囊括读与写两个活动,并将其融为一体。好的学习任务往往包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创造等的高级认知策略,进而带动搜集信息、组织等的低级认知策略发展,继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促成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所以,设置读写结合点时,教师还要重视创设情境与任务。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有关新闻阅读、写作、采访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布置学习任务“报道我们的运动会”。很多学生都参与或观看过运动会,这也是他们在校园生活中很熟悉又能触碰到的内容。在这一学习任务的带动下,学生会主动进行有关新闻写作、采访、报道的学习活动,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设计模拟情境,如在《西游记》的教学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站在该人物视角发表自己的取经感想,让他们再次深度解读与领悟《西游记》的主题。
3.落实教学评价,强调教学评一致化
很多学生在进行写这一环节时有一定的素材支撑,也了解写作的整个流程,却唯独缺少了相关的文体知识,换言之,他们不知道文章写出来应该是怎样的?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设计并通过实施有效的评价实现。评价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它同时也可以作为学生的学习支架,为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在整个读写环节,评价应当先行且全程参与,为学生提供及时帮助与有效反馈。评价的过程即学习的过程,要求师生的共同参与,对于每个写作任务都应有针对性的评价量表。比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评价量表等。以八年级下册“如何写事理说明文”的评价量表为例进行说明(见表1)。
表1事理说明文评分表中包含了具体的评价维度、评价标准与多元评价主体,根据此表,学生在写作时也会对一篇合格的事理说明文有更完整和详细的认知。在此基础上逐渐理解并内化标准,在自评、互评、修改的过程中不断交流,互相学习,确保读写结合的学习成果质量。值得一提的是,评价量表应当在确定学习任务后立刻施行,使其充分发挥出过程性指导作用,为学生全程指导读写实践。
4.聚焦写作过程,进行全程指导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写作教学往往更看重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写作过程指导,由于得到的专业指导与点拨较少,学生的读写质量也不容乐观。因此,为更好地提升读写结合的教学水平与质量,教师既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写作支架,还应当全程指导,特别应注意对学生写作前的指导。以“如何写事理性说明文”为例。根据读写结合点,教师可以安排写作任务:以低碳生活为主题,写一篇科普文。其写作前的指导程序为:(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让他们理解事理说明文的主要特征,如说明对象、说明语言、说明顺序等,让学生在脑海中罗列出一篇优秀的事理说明文的主要内容,制定如表1的评价量表;(2)指导学生按事理说明文主要特征的说明顺序梳理文章的结构,帮助其明确行文思路,即低碳生活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实行低碳生活?我们应该怎么做;(3)根据行文思路,细化内容,关注说明语言的运用了。这样一来,教师将重点放在写作过程的指导上,也能保证学生的写作质量。
5.引导反思交流,提高元认知水平
相关研究表明,元认知能力是最底层、最核心的学习能力,主要依靠反思活动提升。但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会忽略反思环节,以学习成果的形成作614caa8270f4fe8c3f64ec34b1f1c37e为教学终点。反思,不仅有利于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缺点并加以改进,还有利于学生总结读写方法、掌握读写规律等方面的原认知能力形成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一些复杂的读写结合教学后,必要的反思交流极为关键。例如,在《红星照耀中国》的项目化教学实施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反思,如:(1)对于作品的主题,我是如何确定的?使用了哪些方法?(2)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有哪些做的好的地方?失败的经历?获得了哪些经验教训?(3)最终学习成果是否达到预期?为什么?由以上问题做牵引,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读写经验与技巧,并在互相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能力进行迁移,从学会读一本书到学会读一类书,不断提高元认知水平。可见,反思也是读写结合的重要环节。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围绕有关读写结合的多种因素,设计更具实操性、更有意义的读写结合教学策略,加强各环节的内在联系,真正实现对话交流,让读写结合的教学更流畅、更深入。然而,这并不是朝夕间就能完成的事,还需教师的不断钻研,反复完善,不断创新,方能使读写结合教学日渐成熟。
参考文献
[1]李 奎.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1(44):3.
[2]赵丽琴.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J].课堂内外(初中教研),2023(9):28-30.
[3]王春波.初中语文群文读写结合实践例谈[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2016(4):3.
[4]徐艳会.细读与品读共舞,阅读与写作齐飞——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的多元化教学策略探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3(23):24-26.
[作者通联:福建南安市水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