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放后收”学文理路对高中写作教学的启发
2024-11-05吴欣雨
摘 要 古代“先放后收”思路的成功离不开蒙学阶段充分的语料积累。当前写作教学在积累语料这一实施前提之外,教师还应通过设置适切的写作任务,引导学生“放胆”表达,生成“真内容”。把握学生由“自我中心”向“自厌自束”的心理状态的转变,促进写作教学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 先放后收 学文理路 写作教学
宋代谢枋得在《文章轨范》中提出了“先放后收”的学文理路,即“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在当前高中写作教学中贯彻谢枋得“先放胆后小心”的学文理路,需要一线教师基于新课改大背景,立足当时当地学情,努力寻求“自由写作”与“规范写作”的最佳平衡点。
一、“先放后收”学文理路的实施前提
所谓“放胆”即无所限制、无拘无束地表情达意,与之对应的“小心”就是有所限制、规范有法度地写作。从“无法”到“有法”对应的是“放”与“收”两种教学动作。这种“先放后收”的思路得以在古代写作教学中获得巨大成功,并成为后世推崇的典范,是因为满足了特定条件,即古代学子大都受过严格的蒙学教育。他们熟读经典,对炼词炼句、属对叶韵都有一定的了解,虽未正式作文,但已窥得入门之径:尚未学做文章,已经能够做到基本的连词成句,积累了充足的语料和素材,能够在初学作文时自然涌现,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就在此处。新版课标以“核心素养”取代原先的“三维目标”作为教学目标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其用意也在此处:相较于从前关注“写作目标”的达成,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语料积累和阅读体验、培养语感、提升语文素养才是更长远的发展思路。
1.网络时代背景
然而,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影响着青少年认识世界、积累经验的方式,导致这一代学生接触自然社会、观察生活,进而积累语料素材的时间、机会远不及从前。此外,进入高中阶段后,除了此前的记叙文,学生还要进一步提升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学习思辨性表达,学写议论文,同时要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与表达能力,这无疑对学生的思维力、表达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充分的语料积累
在高一初期,一味“放胆”就如同在孩子学步之初匆匆放手,学生没有充分的语料积累,对如何遣词造句不甚明了,对好文章也还没有概念,还未掌握起步的方法就已经跌倒,非但培养不出学生写作上的信心与胆量,还会耽误学生学写作的最佳学习期。基于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写作胆量的同时要为学生提供方法抓手,引导学生进入文学表达的范畴。“摘评本”就是“学步”时的第一个抓手:摘,即摘取日常生活中令你有所感、有所悟的片段,可以是教材、读本上令你心动的段落,也可以是听到的一句歌词、一段台词、一个新闻甚至一句广告语,旨在培养学生的生活洞察力,让积累语料成为生活习惯,在这一过程中增进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树立“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的意识;评,即对摘取的内容加以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与感悟,将语料赋予自己的“灵魂”。这一过程针对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将积累的语料进一步内化,转化为实用的写作素材,实际上是充分体现思辨性的“微写作”的过程。
“摘评本”的组织同样以“放中有收”为原则。初时,学生摘取的语料题材主要集中在自己原本就感兴趣的领域,“评”也多是针对这些“美文美段”的鉴赏性文字,缺少联系自身与生活的思考,难以形成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在“放胆”学生自由摘取语料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学会对积累的语料做关键词分类,同时对“如何评”加以点拨,收集佳作公开展示,才能充分发挥“摘评本”的价值。
二、“先放后收”学文理路的实施背景
古代作文教学采取“先古文后时文”的策略:先学古文字句之法,最终目的是科举考场上写成时文。目的性明确了,前后分期也得以明确,先“放”让学生充分将古文之文法内化于心,锻炼写文章的信心、胆量,做到文从字顺地表达思想感情,此外,从名章名篇中学习文笔,澡雪精神,磨砺心性;后“收”,是在前一阶段基础上,传授时文八股的行文规则,进一步规范文章,因而在“放胆”阶段并无太多限制。
1.畏难情绪下“真内容”的缺失
当前高中作文教学开展总体以高考作文要求为风向标,强调限制性命题与规范性写作,这不免会激起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因而有“高中语文有三‘怕’,一‘怕’写作文”的说法。为了适应高考作文的要求,多数学生倾向于模仿市面上盛行的优秀作文“模板”,在写作时大量引用积累的语料素材借以粉饰虚夸,导致高考作文过度“美文化”、空洞地抒情与“引文大赛”,缺乏真观点、真感情、真内容,与“真诚朴素,言之有物”的要求渐行渐远,昭示着“放胆”教学的必要性。
2.改进思路:“放中有收”的教学策略
在高一写作过渡时期,教师不应为学生过多设限,应让学生能够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以求在学习写作之初建立学生对于写作的积极印象和兴趣。充分运用教材文本资源,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表达观点与感受的机会,更能够通过写作内化知识与理解,促进阅读体验的生成,实现读写结合、以写促读的教学目标。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学习任务“结合本单元诗作和能够引发你思考的其他作品,发挥想象写一首诗,抒写你的青春岁月,给未来留下宝贵的记忆。注意借鉴本单元诗歌在意象选择、语言锤炼等方面的手法,使诗作多一些‘诗味’。”贴近学生生活,能够让他们有话可说。依据“先放后收”学文理路,可以将单元学习总任务分为三个梯度子任务。
第一,为《沁园春·长沙》绘制插图,为“同学少年”写一段人物介绍词。
学生习作:
(1)诗人过去在长沙求学,彼时正处于国力式微、力求富强的时代,这一批学子以救国为己任,以天下苍生为心结。这样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风华正茂,有能力去奉献;书生意气,有狂傲去改变。当人身处自然壮景,必心生豪迈,胸怀国家大事,丘峦万千,视军阀官僚如浮云。他们开展革命斗争,新中国的未来就寄托在他们身上,英勇无畏,豪情壮志,才能主宰国家,领导人民。
(2)彼时正年少,风光无限好。青涩身影不掩胸中宏图伟业;泛白衣衫难遮眼中星光。看到山河破碎,人间疾苦,青年怎能不恼怒悲愤?可政局混乱,只得借笔墨倾尽衷肠,一竖两点,情字浮现;赤子的心,青山看见。青年本应如此,撒野轻狂,无需顾虑。但国事当前,无人甘愿沉溺于梦幻的泡影。路上若没有火炬,那就自己做启明的星!乘巨龙腾飞,凝聚烈烈青春之力,为中国开辟出一条浩荡坦途。
第二,《峨日朵雪峰之侧》结句中的“默享”是否可替换为“默想”?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习作:
“默想”指默默地思考,而“默享”意为默默地享受。诗人思考和享受的内容是一样的:“大自然赐予的快慰”。“快慰”可以是攀登时所欣赏到的壮观辉煌的景色,可以是自然界的宏大与生命的渺小两相对比带来的震撼,也包括对生命力量的赞叹、拥有生命的本能的快乐。但思考和享受是截然不同的动作。一个是思维的凝视,一个是张开双臂去拥抱。一个是静止无声的,一个是动态热烈的。所以“默享”和“默想”折射出的是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默享是宽慰与和解;默想,是对生命的理解。流放在边地的诗人也许终其二十多年的异地经历就是在完成一次从“默想”到“默享”的心灵转变。从在挣扎中思考自身处境与未来,到把世间无常转入自己的心胸,以包容之力将一切苦难揉成温暖的霞光。从默想到默享是递进的。“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对于昌耀来说,默享即是心安。
第三,结合这一单元学习的感受与思考,发挥想象写一首小诗,抒写你的青春岁月。
学生习作:
(1)光影斑驳,枝丫蔓延,课间的嬉戏打闹,校服的洗衣粉味道。昨天太近,明天太远,年轻人的工作是烦恼。此刻,世界也很年轻,一切都将发生,一切正在发生。——《青春随想》
(2)我,伫立在青春之巅,注视着流动的时间,回望背后的世界。此刻,化为一只雄鹰,飞过山的连绵,去试着触及天的另一边。而后,化为一条游鱼,跃过浪的无限,试着看到瀑布上的屋檐。我,伫立在青春之巅,握着名为时光的笔尖,正奋力书写。——《青春之歌》
通过三个子任务的实践,学生能够对这一单元人文主题“青春之歌”的理解感悟实现由心到口再到手,用语言文字明确表达出来,充分调动感受力、理解力、思维力、审美力与表达力,还能将自身的阅读体验进一步内化,推动阅读经验的建构。这里的“放胆”并非全然放手,而是需要给学生提供精巧适切的写作任务,让他们有话说,有兴趣写,有意愿探索,“放中有收”,从而增进学生表达的胆量和信心,在写作内容上应少限制,多启发;少批评,多鼓励,才能促进“真内容”的生成。
三、“先放后收”学文理路的实施思路
1.由“自我中心”到“自厌自束”的心理转变
苏轼《与二郎侄》中指出:“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这阐述了文章中辞藻运用的具体问题,提到的初写文章时辞藻运用的“峥嵘”“绚烂”接近谢氏所说的“豪荡”风格,而后会逐渐归于平淡,即“纯粹”。这一转变的心理机制在清代王筠《教童子法》中被解释为:“初学作文,必促之使放,放之如野马踶跳咆嗥,不受羁绊,久之必自厌而收束矣。”[1]他将处于“放”到“收”的转折点时的心理状态解释为“自厌”,即最初学生写作以自我为中心,重在抒发内在情感,不愿受规范约束,这一阶段并不会永远持续,随着身心发展成熟,学生能够逐渐自觉地认识到自己文章中的幼稚之处,然后自行寻求规范加以收束以求表情达意的准确有效,这就要求教师把握转变节点,充分发挥指导作用,避免教学力量的边缘化,错过写作发展的黄金期。
2.发挥教师作用的策略
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对如何发挥好“放胆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多有探讨,产生不少成果:刘国正先生将写作教学分为课内作文和课外练笔两个部分。课内作文分为两个层次:先是绳以法则,让学生写“规矩文”;再是给以自由,让学生写“放胆文”。课外练笔要求比课内写“放胆文”更加自由。两相结合,在锻炼学生写作胆量和信心的同时,完成命题作文“指挥棒”下的写作教学要求。[2]张乐平先生认为初学作文时,应注重口语训练,拓宽选材范围,“怎么说就怎么写”;应注重与生活结合,打开思路,激发写作兴趣,可以采取“漫谈式表达”。同时,强调教师对阅读指导发挥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勤做摘录和批注,通过仿写逐步掌握写作方法。[3]以上两种策略都关注到了“放胆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中的重要意义,但同时也强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积极作用,把握“放”与“收”之间的平衡。
总结来看,“先放后收”学文理路证实了写作教学的科学性。只“放”不“收”,会放弃教师的积极作用,放任学生随意发展,错过学生学习的最佳时期;只“收”不“放”,会磨灭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写作产生消极心理,进而产生畏难情绪,止步不前。教师只有根据具体学情,把握关键期,先放后收,收放结合,才能使高中写作教学更具针对性与效果。
参考文献
[1]王 筠.教童子法[M].北京:中华书局,1985:3.
[2]刘国正.写作教学管窥[J].课程·教材·教法,1992(09):43-45.
[3]张乐平.新课程标准放胆文习作教学初探[J].语文学刊,2012(12):93-94.
[作者通联:江苏张家港市沙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