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精准教学的核心要义:知识分类的视角
2024-11-05熊纪涛来凤华
摘 要 基于知识分类的初中语文精准教学,主张精准鉴别语文知识的类型并据其类型精准生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依据知识类型及其转化生成核心素养的机制,结合文言文《卖油翁》的教学,阐说了实施精准教学的基本思路:一是对知识类型的精准鉴别,二是遵循知识精准生成核心素养的机制,三是精准锚定知识并精准设置教学目标,四是创设知识精准学习的适切条件,五是采集知识精准评估的关键学习证据。这为初中语文教学正确地对待并处理知识,有效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实现高质量教学,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关键词 精准教学 知识分类 语文知识 核心素养 初中语文
精准教学作为一种面向知识教学的高效方法,由奥格登·林斯利(Ogden Lindsley)在20世纪60年代基于斯金纳的行为学习理论所提出,最初以“设计测量过程追踪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支持数据决策”,后来发展为“用于评估任意给定的教学方法有效性的框架”“可对任何学科、任何学段的教学开展评估”[1]。理论研究者对精准教学的方法、策略和模式的探讨,为语文教师开展精准教学的行动实践提供了理论资源和认知基础。在实践研究上,目前已有初中语文教师对精准教学进行了探索,围绕单篇课文、名著等阅读教学取得了一些成果。综合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来看,对初中语文精准教学的研究不约而同地选取并停留于学情视角,鲜见更进一步选取知识分类理论所开展的研究。
知识分类视域下的初中语文精准教学,通过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分类,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精准发生,将语文知识精准生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呼唤着教师在重视精准学情的同时,还要重视知识类型的精准鉴别、学习条件的精准创设以及知识生成核心素养的精准路径或机制。对此,笔者结合文言文《卖油翁》的教学,着力探讨初中语文基于知识分类开展精准教学的几个问题:
(1)语文教师如何精准鉴别知识类型?
(2)知识精准生成核心素养的机制是什么?
(3)如何精准锚定知识、精准设置教学目标?
(4)如何创设精准学习知识的适切条件?
(5)如何确定精准评估知识学习结果的证据?
一、知识精准鉴别的基本分类标准
语文知识涉及方面众多,比如识字、写字、组词、造句,又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现方式、表达技巧,再如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不一而足。这是语文教师及研究者的共识。语文知识的总量究竟有多少?很难在一个具体数字上形成共识。
由于语文知识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加之语文知识的数量并不确定,很难对语文知识开展精准分类。以前,语文研究者将语文的“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概括为“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即所谓“八字宪法”,这是对语文知识体系的简明概括,流行甚广。如果我们潜心反思,便会发现这“八字宪法”是不科学的。很明显,“字、词、句、篇”是从语言结构的大小而言的,而“语、修、逻、文”则是从语言的性能角度而讲的。这八字的角度不一,似不应并列。另外这八字之间存在着许多交叉、重复和难以解释的问题。[2]
从亚里士多德至今,对知识分类代不乏学者。研究者根据知识的内容、来源、性质等角度,对知识开展分类。例如哲学家罗素根据知识内容将知识分为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内省经验;哲学家波兰尼根据知识的性质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随着心理学研究的发展,特别是认知心理学和大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提出了指向学习的知识分类的标准。心理学家布卢姆将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国内研究者皮连生在认知心理学家加涅对学习结果分类的基础上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这是目前为止对知识的一个最佳分类”[3]。
根据上文对知识分类的阐说,针对《卖油翁》这篇课文的教学,可将知识分为三类:一是由字词句以及故事等所构成的陈述性知识;二是字词的识读、书写以及语篇的朗读、缩写、扩写、猜测、赏析等技能或知识所构成的程序性知识;三是对学习过程进行调节与监控所使用的记忆策略、提取策略以及创造性思维策略等策略性知识。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按照波兰尼对知识的分类,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例如陈述性知识就是显性知识,而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则是缄默知识。知识性质不同,学习难度也不同。对学生来说,学习策略性知识的难度最大,学习程序性知识次之,学习陈述性知识再次之。所以,在教师教学前,学生自读《卖油翁》往往集中表现为对字词句及故事内容等陈述性知识这种显性知识的学习,而很少对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这样的缄默知识进行学习。由此可见,按照明确具体的标准对知识进行分类,精准鉴别知识的类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二、知识精准生成核心素养的机制
“知识具有课程意义,知识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强度,其实就是知识之于核心素养的价值强度。”[4]无知识,课程和教学不仅失去价值和意义,而且也无法存在[5],学生需要依靠知识学习来生成核心素养[6]。教育学者郭元祥认为,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应当是让学生经由学科知识的教学和学习而使其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关键能力得到发展[7]。“学生的知识获得是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然而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并不是自然而然完成的”[8],当然,知识向核心素养的转化也不是自然而然完成的。零碎散乱的知识无法形成智慧,仅从符号层面习得知识以及机械地接受知识的给定意义,都无法将知识转化或生成为核心素养。[9]那么,知识是如何转化成核心素养的呢?其转化机制是怎样的呢?
“知识在本质上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所达到的理解水平,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观念。知识学习为学生理解世界和参与世界奠定了观念基础。”“对于学生发展而言,知识是有待发育的精神种子、思想种子和文化种子,唯有促进‘人—知相遇’,‘把知识带入学生生命里’,才能为核心素养的生成提供观念基础。”“建立知识结构,促进知识向素养转化,切实实现知识对于学生精神成长的‘力量’,是学习活动促成核心素养的重要机制。”“活动是核心素养生成的内在机制,也是核心素养得以表现的途径。”[10]“知识与能力或素养之间存在着生动的循环与转化关系。”[11]“不同类型的知识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不是所有类型的知识都能很快地转化为能力”[12]。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知识生成核心素养的机制是不同的。具体来说,陈述性知识生成能力主要是内化机制,程序性知识生成能力通过外化机制,策略性知识生成能力则是选择机制。据此来看,《卖油翁》的学习,对字词句及故事的理解,主要依靠内化机制;对朗读、赏析等程序性知识的掌握,需通过外化机制;对记忆策略、提取策略以及创造性思维策略等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则应依靠选择机制。从能力和素养的通同来看,语文知识生成转化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机制亦当如此。依照波兰尼的知识分类,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将陈述性知识这种显性知识内化为缄默知识,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这样的缄默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适时对内化或外化的过程加以监控与反思。在某种程度上,由于知识是分类的,知识生成核心素养的机制也是分类的,这形成了知识精准生成核心素养的机制。
三、知识精准锚定的基本学理依据
为了促进语文知识生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选择精准的知识,显得既必要且重要。知识精准锚定,应当从以下层面的学理做起:
首先,精准诊断学情。可通过问卷调查、随机访谈或“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习者在线学习数据有效采集和分析”,诊断学生学习最近发展区,最该学习什么知识。
其次,精准梳理教材编写意图。教材编写意图规定着教师所选知识的方向、类型及数量,这是知识精准锚定的重要理据。
再次,精准研制教学目标。结合学情精准诊断的结果、对教材编写意图的分析,研制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可观测。
最后,知识之间的转化机制。按照知识和能力及素养表现的对应关系,陈述性知识侧重于记忆,而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侧重于迁移、转化及创生。陈述性知识中的概念和规则可以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需要由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在精准诊断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课文以及课标等内容开展研读和分析,以精准锚定知识。
《卖油翁》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根据第三单元导语,可梳理两点内容:第一,在单元主题上,课文都是“小人物”故事,教材编者希望学生能够从虽然平凡且有弱点的小人物身上发现优秀品格,获得普通人活得精彩的启示;第二,在知识技能上,“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还要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教材编者在《卖油翁》课前设置“预习”提示:“先不看注释读一遍课文,看看你能读懂多少,把不懂的语句画出来。参考注释重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人物行为、动作的词语,体会文言文特有的简洁风格。”再结合课后“思考探究”中复述课文的要求、寻找表现卖油翁及陈尧咨的态度的语句以及“积累拓展”中解释句中加点词,可以提炼出三类知识:
其一,陈述性知识。例如:加点词“自矜”“颔”“轻”“遣”以及关乎神态、动作的“睨”“酌”“覆”“沥”等词语。
其二,程序性知识。例如:复述课文所用的知识、圈画词语和语句所用的知识、扩写语句所用的知识等。
其三,策略性知识。解释词语的策略、“既贴近原文,又生动形象”的复述策略以及对人物态度的理解策略等。
综合学情诊断、教材课文和课标的研读等情况,可确定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圈画读不懂的词语和语句并猜测意思,例如“自矜”“颔”“轻”“遣”“睨” “酌”“覆”“沥”等词语及其所在的语句。
(2)按照给定的句式和提示的层次复述课文,想象语句中人物的行为和动作并加上语气和神情,朗读、演示并扩写语句。
(3)辨析“善”“精”“熟”对陈尧咨射箭的叙述意味或态度倾向,想象“睨”“颔”“忿”“徐”等词语或语句的画面,分析人物性情或点评写作妙处。
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中,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都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比如说第一个教学目标,不懂的字词和语句,属于陈述性知识,圈画字词、猜测字词意思所用到的知识则属于程序性知识,而选择哪一种符号圈画字词和语句、选择哪些字词和语句作为圈画对象以及用哪一种方法猜测字词意思等,所用的策略和方式等属于策略性知识。用波兰尼的观点解释,这样的教学目标对知识学习所蕴含的机制是,以作为显性知识的陈述性知识为基础,经由学生对其回忆、理解等认知过程或心理活动,带动对作为缄默知识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或将作为显性知识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缄默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对知识精准锚定,这为知识按照相应的机制转化生成核心素养奠定了基础。
四、知识精准学习的适切条件创设
知识因其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方式以及功能的定位等存在不同,导致其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按照知识的性质或类型创设相应的学习条件,学习的效果才能最大化。根据知识生成核心素养的机制,知识精准学习的适切条件创设主要指向适切学习活动的创建。“学习活动的核心是内部活动,是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的统一的活动过程。”[13]“内部活动(思维等心理活动)是在外部活动的过程中发生、发展的”。[14]适切的学习活动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一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来引发、维持并促进学生的学习;二是学生的学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引发其更大的学习投入;三是外在活动引起学生内部心理活动形成持久稳定的发展和提高。
“学习活动是集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于一体的完整的心理活动。即使认知活动是学习活动的核心组成部分,但认知也不仅仅是思维活动,还包括感知活动、想象活动等认知全过程。”[15]“不同类型、不同的特征的知识必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不同的学习方式。”[16]知识类型的不同,呼唤着学习方式的不同,学习方式的不同呼唤着活动类型的不同。与陈述性知识相对应的学习方式是接受与记忆、理解与探究,与程序性知识相对应的学习方式是操作、演示与体验,与策略性知识相对应的学习方式是反思、评鉴与感悟等。
按照知识的类型及相应的学习方式,可以对《卖油翁》这篇课文教学所涉及的三类知识创设适切的学习活动,具体如下:
其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活动。一是“自矜”“颔”“轻”“遣”“睨”“酌”“覆”“沥”等词语及其所在语句等,学生需要内化,其对应的活动是:学生初读课文并圈画不懂的字词句,再结合注释梳理课文并再次圈画不懂的字词句,然后由教师对学生不懂的字词句或围绕学生所问进行解释。更有价值的活动是:先引导学生在组词中解字、根据汉字构件猜测字义、根据教师做出的一些动作或表情猜测词语等,再引导学生理解词语。这就实现了以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为基础,走向了以猜测技能为代表的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并触及对猜测的策略等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二是对故事的复述,可采用一句话复述、两句话复述、三句话复述等,或将文意分层次复述、选择特定人物视角叙述等形式,引导学生提取故事。故事属于陈述性知识,但复述所涉及的详细叙述与简略叙述的协同使用、叙述视角的选择等,既涉及程序性知识也涉及策略性知识,提高了迁移、转化和创生的可能性。
其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活动。一是复述活动;二是朗读活动;三是演示活动,通过模拟语句中人物的语气、神情、动作进行演示;四是扩写活动,对卖油翁“但微颔之”的心理活动和“康肃笑而遣之”的心理活动进行想象体验;五是辨析词语,解释“善”“精”“熟”形容陈尧咨射箭的意思,再辨析其背后所蕴藏的情感;六是赏析活动,想象“睨”“颔”“忿”“徐”等词语或语句的画面并分析人物性情或点评写作妙处等这些均涉及动作技能,都属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其三,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活动。在对不懂的字词句和课文内容等陈述性知识进行回忆、理解时,已经触及策略性知识;在复述、朗读、演示、扩写、辨析和赏析等动作技能的操作实践中,例如想象更加合理的策略,朗读时音量和情感、动作相互协调一致的技巧,通过模拟演示语气、神情和动作应当注意的细节,所涉及的知识都属于策略性知识。
依照波兰尼的知识分类观点,“默会知识是自足的,而明确知识则必须依赖于被默会地理解和运用。因此,所有的知识不是默会知识就是植根于默会知识。”[17]跟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即默会知识)难以明确言说,跟化作素养可以运用、表现出来但无法言说、有意识地提取的知识相通,这为开展知识精准评估提供了学理依据。
五、知识精准评估的关键学习证据
根据波兰尼的知识分类,对三类知识及转化作以分析:基于字词句及故事内容等作为显性知识的陈述性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对复述、朗读、演示等程序性知识进行学习以及伴随而生的策略性知识,这些知识构成了在课文字面上肉眼无法可见的缄默知识。
在内隐学习理论看来,缄默知识的学习是一种内隐学习,“语文内隐学习是脱离逻辑思维的非语言的心理过程,具有直觉感悟性。”“从学习结果来看,语文内隐学习所获得的主要是缄默知识,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它储存于潜意识之中,不能有意识地加以提取,但能在适当的情境下被激活。”[18]知识不能有意识地加以提取却能在适当的情境下被激活,这恰恰是知识转化形成核心素养的表现。
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操作、演示等,可以将作为缄默知识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表现出来,而这样的学习表现就是评估学生获得缄默知识的证据。基于此,知识精准评估固然有着将学生对陈述性知识的回忆的表现作为评估证据的考量,然而,学生在具体情境、问题解决及学习活动中必须使用特定缄默知识的学习表现,更是知识精准评估所追寻的关键证据。
“知识是以符号的形式记录或存在的,符号是知识的外衣或外壳,思想才是知识的内容。”[19]知识的背后或内在是符号所掩盖的思想、思维方式、价值观和思想意识。“狭隘的学习和教授往往是为了知识而局限于知识符号层面”[20],“对学生的成长而言,对符号知识的占有并不是目的,促进知识向核心素养转化才是宗旨。”[21]对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人生体验存在忽视的教学,教育活动将丧失感化生命的力量[22]。课程教学离不开知识,然而,关于知识的教学,一旦缺乏文化内涵和文化意蕴,知识就变成了可以授受传递的东西或冷冰冰的外在符号。其实,知识精准评估也是如此,在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人生体验的具体情境中,观察、确定并采集学生运用知识的表现,特别是缄默知识被激活的表现。
在某种程度上,纸笔测试跟操作演示之类的测评相比,在测评陈述性知识上具有优势,对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易于言说的部分也能作出某种评估,但在整体上对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测评不如操作演示之类的测评更有优势。就《卖油翁》的教学来说,开展知识精准评估,除了依靠课下作业中所布置的纸笔测试之外,还应增加课下作业中根据社会生活等所创设的情境任务,激活学生通过学习已获的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所构成的缄默知识,形成相应的具体表现,以对那些已经转化为学生核心素养却无法通过纸笔测试测评出来的知识加以观察、确认和评估。
此外,从高质量教学的要求来看,根据“教学评一体化”的思路,课堂教学应当实行即教即学即评,把对学生学习知识的评估嵌入在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之中。基于此,对学生学习并获得作为缄默知识的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结果开展即时评估,并将其作为改进教师教、学生学的证据和起点。当然,语文教师对学生学习表现所作的评估,特别是评价语,对其中所蕴含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应当有所言说,借此将这种缄默知识外显而使其成为显性知识,加速知识转化的速率和程度,提高知识的活跃度及其转化成核心素养的质量和概率。
按照知识的具体类型创设适切的学习条件,学习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基于知识分类开展初中语文精准教学,其学理依据是根据知识类型精准创设适切的学习条件促成知识转化生成核心素养的机制。初中语文实施精准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实现知识的迁移,更重要的是促成知识类型的转化,达成知识的创生乃至知识的多种形态交融,丰富知识的内涵和学生的学习体验。初中语文精准教学的实施,其基本思路是通过对知识类型的精准鉴别,遵循知识精准生成核心素养的机制,精准锚定知识并精准设置教学目标,创设知识精准学习的适切条件,进而采集知识精准评估的关键学习证据,这为初中语文教学走向高质量教学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知识分类学习论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课堂生成机制研究”(课题批准号:DHA2205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祝智庭,彭红超.信息技术支持的高效知识教学:激发精准教学的活力[J].中国电化教育,2016(01):18-25.
[2]杨伯勤.确立文章知识在语文知识教学中的主体地位[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3):91-94.
[3]高 民.论知识的分类测量与评价[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09):34-40.
[4][6][9][10][11][13][15]郭元祥.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活动及其形态优化[J].当代教育科学,2022(12):9-16.
[5][8][12][20][21][22]郭元祥.深度教学:促进学生素养发育的教学变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93,266,80,146,93,144.
[7]郭元祥.论深度教学:源起、基础与理念[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03):1-11.
[14]〔苏〕阿·尼·列昂捷夫.活动 意识 个性[M].李沂,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64.
[16]郭元祥.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与方向──兼论深度教学[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06):1-6.
[17]郁振华.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08):5-10.
[18]熊纪涛.基于知识分类的初中语文深度教学诊断和改进——以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现代诗歌“意象”的课堂教学为例[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1(04):16-20.
[19]郭元祥.论学习观的变革:学习的边界、境界与层次[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01):1-11.
[23]郭元祥.论深度教学:源起、基础与理念[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03):1-11.
[作者通联:熊纪涛,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附属中学;
来凤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