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写作评价体系的层级、建构及运用

2024-11-05林荣凑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4年10期

摘 要 写作评价领域“怎样的文章是好的”这一问题,至今尚缺乏明确清晰的体系性回答与建构。理想中的写作评价体系包括通用级、文类级、亚文类级、文体级和要素级等层级,由上而下呈现为特征更为具体、更便于学习训练的金字塔结构。通用级评价标准是写作评价体系的总纲,提领文类、亚文类和相应文体的评价标准,为课标修订、教材编制、教学实施和大规模高利害测评提供专业支持。当今可大力开发具有文类或亚文类倾向的评分规则,并运用于大规模测试、阶段性测试和日常学习等评价场景。根据学段或学情需要,适当开发与上位评价相呼应的文体级评分规则。为了学生深度学习某种具体写作表现技能,可开发要素级评价标准并贯穿于写作教学的全程。

关键词 写作评价 层级 评价体系 评分规则

一、引言:“怎样的文章是好的”不是小问题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期待高水平的写作教学。然多用力于写作过程、写作方法的探讨(满足于素材和范文的积累、应试作文的训练,则等而下之),不知有关“怎样的文章是好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的问题,更为重要与关键。

当然,亦不乏有识者。比如荣维东老师,

2008年就从美国“6+1”写作评分规则的介绍和评述出发,提出“构建基于科学标准的作文评价指标体系”的主张[1];2021年又大声疾呼“研发科学合理的分类分级可循证的写作评价指标体系”,认为可以在通用文体指标的基础上,进行实用类和文学类两个大类别作文特征的分别描述[2]。笔者敢附骥尾,源于十余年来对该领域的持续关注和实践思考,拙著《中小学语文表现性评价:学理、技术与案例》曾提出文类研究、体系建构等策略[3],囿于篇幅未及展开,在此拓展讨论,以尽拙意。

本文所谈的是写作的“评价体系”,不单单是“写作评价”。谈写作评价之论著渐多,但似乎都犯了格兰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提及的“单一任务”之忌:“他们(许多设计的新手——引者注)从一个任务的想法出发,单从对该任务的个人偏好出发得出标准。……一个单独的任务只包含某一个学科或种类中一小部分可能的挑战,因此最好考虑到我们更大的目标,明智地来设计和使用每个评价任务。”[4]未能从评价体系的背景(即威金斯所说的“更大的目标”)中出发设计和使用评价,而只局限于眼前某项写作任务的评价,极易陷入“工具通用性差”的误区[5]。这种情况,期刊、新教学设计图书比比皆是。所以如此,就在于我们的课标、教材或图书资料,还缺少“写作评价体系”的视野与知识。

写作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使日常的写作教学与评价有了体系性的依靠,或将如邓春莲老师所说,仗此可以“开发适用的写作教学核心知识,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写作核心素养”[6]。可以相信,随着专业研究与实践的普及,具有中国特色的写作评价,或将有类似于美国写作“6+1”那样的评分规则成为社会共识,现如今对高考写作题“社会热议”与官方对阅卷标准及优秀例文“三缄其口”也将成为历史。

二、写作评价体系的层级

凡体系,其构成的元素必然以结构化的方式呈现。写作评价的总问题——“怎样的文章是好的”,可从不同的层级出发回答。整合前辈时贤和笔者个人的实践,且将整个体系分成通用级、文类级、亚文类级、文体级和要素级。

(1)通用级。在写作评价体系中,处于顶端地位的是通用评价标准。它适用于对所有文章(或文本或语篇,下同)的评价,不受文类或文体的限制,因而是“超文类”“超文体”的。如荣维东老师所说,“这个通用标准一般是用文章学指标进行描述的,如中心明确、内容丰富、结构完整、语言通顺等”[7]。前述美国“6+1”的评分规则(包括思想性、组织性、写作风格、用词、语句流畅性和写作常规,以及非强制性的“格式”)即是。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全国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都属于通用级,其评价维度(或项目)前后经历多次变化。如1954年为“思想内容、表达方法、分段、词句结构、正字、标点符号”,1985年为“内容、语言、篇章”,1991年为“内容、语言、结构、文面”,1999年为“内容、表达、书写”。2000年始分“基础等级、发展等级”,之后“基础等级”下分为“内容、表达”,与“发展等级”的“特征”同为二级项目。

有老师提出,可参考美国“6+1”的做法,区分内容、组织/结构、词汇、语言、技巧等五项[8]。这种机械模仿自然是不妥的,它未充分考虑汉语写作的特点与历史探索。参考祝新华先生[9]、章熊先生[10]等多家说法,笔者确定了通用四项:

内容,一般包括题意、内容、中心、感情、思想等方面的要求。

结构,一般包括线索、条理、层次、语段安排等方面的要求。

语言,一般包括语用(规范、通顺)、语体(得体)和修辞等方面的要求。

常规,一般包括书写、标点、格式和错别字等方面的要求。

加拿大BC省省级基础技能评估(FSA)对写作水平的等级描述,也是从内容、语言、结构、规范四个维度进行分项描述的[11]。此亦佐证这一写作评价框架具有良好的普适性。

(2)文类级。通用级而下,有哪些文类?读者第一反应可能是记叙文、说明文及议论文。这些教学文体诞生于现代文草创之际,与真实文体日渐脱节,已尽语文教学的使命。为此,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代之以“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改称记叙性文章、说明性文章、议论性文章。现行课标更发展出“文学阅读与写作”(义务教育称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这三个相应的学习任务群。

我国李绍伟先生1991年提出实用文体与文学文体的“二分”[12],国外有“虚构、非虚构”“信息类、文学类”“劝说类、信息类和叙述类”等多种划分。笔者主张四分,即在实用类写作、论述类写作、文学类写作之外,再加入“学习性写作”。这样做,一是尊重现行两个课程标准的表述和实践需要,二是维持阅读和写作文类体系的平衡,三是充分考虑新的写作形态“学习性写作”的存在。前三类无需赘言,这里特别说明“学习性写作”。

“学习性写作”这个概念,是荣维东老师最早提出来。他认为,普通高中语文课标出现的勾画圈点、记笔记、写摘要、写PPT等,都是“以知识的学习探索和技能训练为目的,为了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而进行的写作”[13]。

受此启发,笔者深入研究并撰写了《学习性写作:特征、类型与实施建议》[14]一文,揭示了学习性写作的基本特征。第一,取向上的私己性。当今写作教学倡导交际语境,实用类写作、论述类写作和文学类写作都应有写作的读者(明确或假想的读者),学习性写作只为或首先为整理和表达“自己的”阅读、思考、探究的成果而存在。第二,内容上的认知性。学习性写作,也即国外“通过写作的学习”,是学习(特别是阅读)过程和结果的记录,将学习过程、学习所得转化为恰当的成果,故也称为“学业性写作”“认知性写作”。第三,形式上的灵活性。学习性写作的静止形态灵活多样,或碎片或篇章,或文字或图文表符并用,实际运用时可根据学习情境的需要,灵活选用某一种或几种学习性写作形态。

(3)亚文类及相应的文体。实用类写作、论述类写作、文学类写作、学习性写作,每一种都有其亚类,是为写作评价体系的“亚文类”,“亚文类”之下才是“文体”。

争议最少的文学类写作,可沿用我国的分类传统,区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剧本)等四类。各类之下的文体,则可根据学段写作的需要处理,如散文类分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诗歌类分为旧体诗(诗、词)和新诗(自由诗、韵律诗)。小说和戏剧两类,可以按篇幅(如微型小说、独幕剧)、题材(如情感小说、课本剧)划分,重要的是兼顾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读写实际。

实用类写作的亚类,李绍伟先生是直接列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文体的。研究现行两个课标和教材,笔者主张采用普通高中语文课标的表述,其亚类及文体如下:

社会交往类的,如会谈、谈判、讨论及其纪要,活动策划书、计划、制度等常见文书,应聘面试的应对,面向大众的演讲、陈述和致辞。

新闻传媒类的,如新闻、通讯、调查、访谈、述评,主持、电视演讲与讨论,网络新文体(包括比较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

知识性读物类的,如复杂的说明文、科普读物、社会科学类通俗读物等。

论述类写作的亚类,现行普通高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均无线索。幸而,专家学者有不少类似的研究,影响最大的是叶黎明老师的四分法。她按议论文论点的来源,分话题型(偏重观点的阐释)、建议型(偏重建议的可行性论证)、探究型(偏重科学假设的证明)、论辩型(偏重表明立场与驳论)[15]。笔者所带团队曾按照说理的发起与性质,区分出感论型(如杂感、读后感)、评论型(如时评、文艺评论、文学鉴赏)、研究型(如科学论文)、论辩型(如驳论文、论辩稿)和建议型等五类[16]。为避免与学习性写作重合,笔者取消“感论型”,最后厘定论述类写作的类型为评论型、研究型、论辩型和建议型。

学习性写作的亚类,唐修亮老师从写作目的与着力点,将学习性写作区分为过程类、应用类与创作类写作[17],可行性较强,惜乎“创作类”与我们的“文学类写作”交叉太多。笔者参照布卢姆—安德森的认知过程维度,区分出四亚类和相应的文体:

阐释型,包括勾画圈点、词语档案、摘录、梗概、提要(摘要)、综述等。

分析型,包括思维导图、札记(读书札记、语言札记)、读书报告等。

评价型,包括评点(点评)、杂感、心得、作品评介、作品推荐等。

创造型,包括续写、扩写、改写、视频脚本、演出台本等[18]。

从“文类”到“亚文类”,再到“文体”,尽管我们大体坚持了功能文体的分类原则,但每一级的分类标准和结果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故必要时采用“挂靠”方式,如报告文学归入“散文”,寓言、童话、故事归入“小说”,影视文学归入“戏剧”。

(4)要素级。文体是读写共同体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习惯和规约,它是一系列文本元素和特征的抽象概括。依据文体的元素(特别是要素)和特征,开发出写作教学的内容,姑且称之为“要素级”。这一层级位于写作评价体系的最底层。

要素级的评价内容,因着教师对文体要素的理解或学情需要不同而不同。比如学习性写作中的“改写”,可按改写的种类分为改变文体(如诗文互改、小说改剧本)、改变语体(如文言文改现代文、书面语改口语)、改变叙事方式(如第一人称改第三人称、顺叙改为倒叙)等。论述类写作中的“观点表达”,可以区分出弄清话题材料、找准话题焦点、选取合理角度、明确表达态度、表达简洁明了等评价内容。某些“要素”还可切分出“子要素”,从而开发写作教学内容,如“动作描写”区分出放慢动作、用好动词、涂抹色彩(修饰词)等。

且将以上讨论,整理成表1。

表1中,通用级、文类级、亚文类级,呈现了层级中的全部元素,文体级、要素级,都只是举例性质的呈现。由塔顶的通用级,经塔身的文类级、亚文类级、文体级,到达最底层的要素级,写作评价体系呈现为特征更为具体、更便于学习训练的金字塔结构。

三、写作评价体系的建构与运用

厘定了体系层级后,我们来讨论评价体系的建构与运用,就是各层级评价工具和使用场景。写作评价的使用,不外乎日常学习、阶段性测试(如期中、期末考试)、大规模测试(如中考、高考)等三种场景。一般而言,评价层级越向下越适合日常学习,反之越适合大规模测试。从评价方法和工具看,考查学生对任务(含写作情境或作文题)引发的建构反应,应采用表现性评价,使用核查表、表现清单和评分规则这些工具。前两种适用评价基本技能,一般适用于日常学习情境,而评分规则在各层级中均可使用。

(1)通用级的评价。如前所述,美国“6+1”写作评分规则、我国高考写作评分标准都属于通用级的写作评价标准,都采用分项评分规则,但细加比较会发现差异。

美国“6+1”写作评分规则由学生版(3—8年级)、成人版(9—12年级)两个版本构成,是一个发展性评分表(或称连续量表、绝对量表),适用多个学段的写作成果判断,它可用于大规模测试,也可用于日常学习。我国的通用标准,一般只用于真实或模拟的大规模测试场景(某些地区的阶段性测试也会采用)。在实际使用时,多结合具体作文题、测试样本等调整为整体评分规则,分一类卷、二类卷等。我国通用标准多用于中学阶段,是一个阶段性评价量表,由于其特征描述的宽泛,直接用于日常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

中美这两个评分标准,还有一个重大差异是关键特征的描述。我国高考写作评分标准对“内容”一等(20—16分)水平的描述是“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美国“6+1”写作评分规则对“思想性”第5等水平的描述如下[19]:

文章清晰紧凑,能够吸引读者。相关的轶事和细节丰富了文章的中心主题。

A.主题严密且易控制。

B.相关的、生动的、高质量的细节描述给予读者超出表面含义的重要信息或预测。

C.有合理的精确的细节来支持中心思想。

D.作者的文章看起来是源于知识或经验;观点是新鲜的或独创的。

E.可以预测并解答读者的问题。

F.虽然并不强求,但洞察力(对生活的理解和发现关键的技巧)是高水平作文的象征。

两相比较,美国“6+1”评分规则刻画细致、具体和充分,对测查细则的制定、教学的引导作用或将大于我国现行的高考评分标准,值得各层级评分规则制作的参考。

从中美通用标准的比较出发,笔者建议:

①确定中小学写作教学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②厘定类似“3+1”(内容、结构、语言+常规)的评价维度;③制订3—12年级的发展性评分规则;④从上到下(演绎)或从下到上(实证)结合,尽可能具体地刻画和描述各维度、各学段写作的关键表现;⑤由专业机构召集各方专家学者合作研制。

完善后的通用级评价标准,是写作评价体系的总纲,提领文类、亚文类和相应文体的评价标准,可为课标修订、教材编制、教学实施和大规模高利害测评提供专业支持。

(2)文类和亚文类级的评价。周群、张开老师主张“开发具有文体倾向高考作文评分标准”[20],但从行文看,似乎以记叙文、说明文及议论文等教学文体为底层概念,以接合北京2016—2024年高考记叙文、议论文写作的命题要求。笔者以为,应开发具有文类或亚文类倾向的评分规则,使之适用于所有的运用场景,即大规模测试、阶段性测试和日常学习。

文类、亚文类层级写作评价标准的制定,需要排除学习性写作。学习性写作虽是自足的写作类型,但因其包罗了勾画圈点、评点、记笔记等多种形态,如今还难以制定文类级(学习性写作)、亚文类级(阐释型、分析型、评价型、创造型)评价标准。

其他三大文类——实用类、论述类、文学类的写作,各自在功能取向、思维方式、语言风格、基本规范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性,开发各文类评价标准是可能的。笔者所带团队曾厘定论述文“观点、支持、反驳(或澄清)、语言”等元素,开发了论述文写作评价准则[21]。如沈国全、杨丽琴老师研制的“论述类文本评价工具”,包括读者意识与写作目的、论证分析、行文与构思、语言与表达、写作的必备品格、写作习惯等6个一级指标和

21个观察点,每个观察点开发了分项评分规则,对论eb260651b082a247ec6f275a34b4e07c述文文本的元素和结构做了有力的探索[22]。

惜乎,我国文类级评价标准的开发只是个人探索,且未能覆盖三大类,更别说亚文类级的了。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项目(NAEP),其写作测评包括劝说类写作、信息类写749dcbd5463e2770b12916a2aca4ef4c作和叙述类写作等项目,是一套用以测评4年级、8年级、12年级的发展性整体评分规则[23]。NAEP这套文类级评价标准,值得我们借鉴之处很多:①专业机构介入,全文类覆盖(学习性写作除外)的系统开发;

②使用发展性评分规则,以勾勒文类内部训练进阶、学段适用等;③根据教学实施和写作测评的需要,酌情开发亚文类级标准,如美国NAEP1992年开发的新闻类文章评分指南[24];④加强实证研究,逐步将建构成果融入课标和教材,以满足长期以来语文人对写作序列性的愿望。

(3)文体级的评价。四大文类,几十种文体样式,如果已有文类或亚文类级写作评价标准,一般无需开发全部文体的评价标准(学习性写作除外)。相较于文类、亚文类级,文体级的写作评价标准具有较强的学段性。比如陈沛、钱荃老师开发的“记叙文写作表现性整体评分规则”,意在满足初中记叙文写作的需要[25]。

与文类、亚文类级写作评价标准比较,文体级的评价的开发难度、规模要小得多,教师个人或小团队即可开发运用,且更敷实际之用。笔者2013年前曾开发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写作评分规则(现在看来文体过时,技术也落后)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在当时确乎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故将“评分规则”比作“导航系统”[26]。之后,笔者所带团队曾开发与运用过读后感、鉴赏文、文学评论、新闻评论、杂文和小论文等评分规则。下面是其中“小论文评分规则”,力求从选题、观点、材料、结构和语言五方面评价[27]:

1分 选题不合宜,未能就选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材料与观点脱节或缺乏分析或材料贫乏,结构安排不清楚,语言格式存在诸多问题。

2分 选题比较合宜,能就选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用一定的材料、有一定的分析以阐释观点,结构布局不够清楚,语言格式存在一些问题。

3分 选题合宜,能就选题提出明确的观点,用较为丰富的材料、较为充分地分析以阐释观点,结构布局清楚,语言较为准确简洁,无格式上的问题。

4分 选题合宜、有新意,能就选题提出鲜明的观点,用丰富的材料、较为充分地分析以阐释观点,结构布局清晰,语言较为准确简洁流畅,格式正确,卷面清晰。

5分 选题合宜、有新意,能就选题提出鲜明而独特的观点,用丰富的材料、充分地分析以阐释观点,结构布局清晰灵活,语言准确简洁流畅,格式正确,卷面清晰。

有关文体级写作评分标准,笔者有如下建议:①开发“学习性写作”之下的各种写作形态的评分规则,并有效地运用于单元教学中,以更好地测查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学习的质量;

②根据学段或学情需要,开发与上位评价相呼应的文体级评分规则;③文体级评分规则,可同时在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层面体现;④尽可能使用“一般评分规则”,而不是“指向特定任务的评分规则”,以便于表现技能的迁移,也减少开发压力。

(4)要素级的评价。这类评价,因学习某种具体写作表现技能的需要而设置。相关的探索已比较普遍,出现于教材或教学设计中。下面引述两个实例,再提若干建议。

表2是张占营老师为“学习改写”设计的小练笔所附的评价量表。小练笔的任务是:“选取一则古代寓言,用现代汉语将其改写为一篇小故事,不少于300字。”要求学生写完后在小组进行交流,并依据改写评价量表(见表2)交流作文,讨论修改意见,涂抹一颗☆计1分,总计10分。

这份量表,适用于文言到现代文的语体改写。量表采用了分项技术,用表现清单的样式,其“维度”设置参考通用级的维度支架,并依据“改写”的任务做了个性化表述。

写作要素级的评价,有时设计者会淡化“评价”,量表会以“写作支架”“写作清单”等方式出现。高中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学习任务”第三题,要求学生“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任务之后,附有700字的《学写文学短评》知识短文。董蓓菲老师据此开发了“写作清单”,如表3。

表3的“清单”列示了文学短评写作的知识和要求,供学生在写作全程中自检或互评,实际上起到了评分规则的作用。

有关要素级的评价标准,笔者建议:①根据相关技能学习的需要,合理设置训练点;②根据技能点和学情,选用核查表、表现清单或评分规则等评分量表,以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③师生可合作开发量表,重视样例(样例是评价工具的要件)的使用;④评价量表最好与写作任务一并布置或开发,而不要让学生对“好作文”的标准一无所知;⑤发挥量表的支架作用,将评分工具的运用贯穿于写作教学的全程。

四、结语

教育领域四个主要问题是学习问题、教学问题、评估问题和一致性问题,其中最核心的是评价问题。当前中小学写作教学同样面临这四大问题,解决的关键是体系性地回答“怎样的文章是好的”这一写作评价问题。

然而,写作评价体系的建构和运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非一人一时之功。百年前,语文前辈们筚路蓝缕,创设现代记叙、说明、议论等写作文体,功不可没。而今,发展新的文体类型,使之与真实世界的文体保持呼应,并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写作评价体系,是信息时代赋予语文人的历史使命。

为此,期待从事写作研究与教学的机构和人员通力合作,加强汉语写作的实证研究(像章熊先生那样),学习借鉴国外写作教学和评价的经验,从写作评价体系的建构和运用开始,更新我们的写作观和核心知识,实现指向核心素养的写作课程的全面重构。

参考文献

[1]荣维东.构建基于科学标准的作文评价指标体系——从美国“6+1要素”作文评价指标说起[J].语文教学通讯,2008(29):4-9.

[2][7]荣维东.研制分类分级可循证的写作评价指标体系[J].语文建设,2021(1):4-8,28.

[3]林荣凑.中小学语文表现性评价:学理、技术与案例[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23:92.

[4]格兰特·威金斯.教育性评价[M].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13.

[5]林荣凑.语文教学中表现性评价运用的误区[J].语文建设,2021(21):64-68.

[6]邓春莲.中学写作教学核心知识重构的逻辑起点——基于教学文体演进的厘定[J].语文建设,2023(11):20-24.

[8]张小兵.表现性评价在新课程作文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教学通讯,2021(25):83-86.

[9][11][23]叶丽新.读写测评:理论与工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232,294,142.

[10]章 熊.中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00(5):30-35.

[12]李绍伟.文体分类的原则与现代文体分类[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3):55-59.

[13]荣维东.基于学业质量标准,实施新写作评价——关于高中写作学业质量评价的解读与思考[J].语文建设,2018(31):13-18.

[14][18]林荣凑.学习性写作:特征、类型与实施建议[J].语文教学通讯,2020(31):31-35.

[15]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290.

[16][21][27]林荣凑.论述文写作16课[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8:4,7,178.

[17]唐修亮.“学习性写作”的质量测评[J].语文教学通讯,2021(28):81-83.

[19][24]朱迪思·阿特,杰伊·麦克塔尔.课堂教学评分规则:用表现性评价准则提高学生成绩[M].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22,119.

[20]周 群,张 开.开发具有文体倾向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必要性[J].中学语文教学,2020(1):63-67.

[22]沈国全,杨丽琴.促进写作学习:论述类文本评价工具研制[J].语文建设,2021(1):19-23.

[25]陈 沛,钱 荃.初中记叙文写作表现性评价研究与实践[J].语文建设,2021(1):13-18.

[26]林荣凑.写作教学需要“导航系统”——作文评分规则的开发和运用[J].语文教学通讯,2013(10):50-52.

[28]张占营.初中写作教学探索[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22:167.

[29]董蓓菲.清单写作教学构想与实践[J].语文建设,2020(1):20-23.

[作者通联: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