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作文思辨能力的构成要素与模型建构

2024-11-05田伊琳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4年10期

摘 要 近五年全国卷作文试题均考查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但一线师生并不清楚高考作文思辨能力的构成要素和指标体系,导致无本可依。本研究溯源《德尔菲报告》思辨能力概念、融合课标具体体现,阐释高考作文中思辨能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然后对主要相关的思辨能力模型展开评析,在此基础上构建高考作文思辨能力的理论模型和实用模型。该理论模型将高考作文中的思辨能力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统管监控思辨能力的元思辨能力;第二层次为涵盖认知技能、评价标准和思辨品质的思辨能力,其中认知技能有分析、评估和推理,评价标准有清晰性、准确性、相关性、逻辑性和深刻性,思辨品质有好奇、开放、自主、坚持、公正。实用模型则从写作实际出发,将评价标准应用于论点、论据、论证等写作要素,以发展相应思辨品质。

关键词 高考作文 思辨能力 构成要素 思辨能力模型

纵观近五年全国卷的作文试题可知,思辨能力已成为突出考查的重点。教育部考试中心对今年新课标Ⅰ卷作文试题评析时,明确指出“增加启发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加大对思辨能力的考查力度,助力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1]。参考荣维东教授的《高考思辨写作功能类型初探》可知,今年三套全国卷作文题都属于观点阐释型思辨作文,因为无论是新课标Ⅰ卷“问题与答案”、新课标Ⅱ卷“未知之境”,还是全国甲卷“真正的相遇”,都需要“对既定或隐含观点,运用事例,结合自己的经验、感悟、理解去阐释。论证时不仅要讲清楚‘是什么’,更要透彻分析‘为什么’”[2]。但高考作文中考查的思辨能力具体该如何理解?有哪些构成要素?相应的指标体系是怎样的?一线教师对此茫然不知,自然无法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

本文溯源《德尔菲报告》、融合课标内容,明确了高考作文的思辨能力内涵和构成要素,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构建了高考作文思辨能力的框架模型,从而为思辨能力的有效培养奠定基础。

一、高考作文思辨能力的内涵

何为“思辨能力”?在高考作文写作中如何理解这一概念?本文溯源理论、融合课标加以解读。

1.理论依据:思辨能力的概念

目前学界多认为思辨能力即批判性思维,是Critical Thinking的一种译法。高梦婵(2016)综合考虑 CT 的含义、构成、特点及历史文化因素,认为“思辨能力”,较之于“批判性思维”,是 CT更加准确的译名[3]。国际上关于思辨能力阐释最权威的版本来自《德尔菲报告》,这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哲学学会聚集哲学、教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的46位专家学者采用德尔菲方法经过六轮磋商之后整理形成的,反映了当今著名批判性思维专家的共识。本文有关“思辨能力”的概念阐释以此为蓝本。

《德尔菲报告》将思辨能力理解为“有目的的、自我调节的判断,它导致的结果是诠释、分析、评估和推论,以及对这种判断所基于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语境等问题的说明”[4]。强调思辨能力的两个维度:认知技能和情感倾向。其中认知技能就是概念阐释中所体现的六种,即诠释

(Interpretation)、分析(Analysis)、评估(Evaluation)、推论(Inference)、说明(Explanation)和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5],每一项技能又包含了对应的子技能。与此同时,《德尔菲报告》还强调“与每一项认知技能相关联的是标准,通过标准可以对思辨能力的认知技能执行有意义的评估”[6],因此,“制定有效和可靠的评估策略是至关重要的”[7],但由于存在大量的标准学讨论,《德尔菲报告》中没有尝试说明具体的评估标准。《德尔菲报告》明确了思辨能力的情感倾向,该倾向包含对生活的12种态度和解决难题的6种方法,认为“理想的批判性思考者通常是好奇的、见多识广的、相信理性的、开放的、灵活的、公正地评价、诚实地面对个人偏见、谨慎地做出判断、愿意重新考虑、清楚问题、有序地应对复杂的事情、勤奋地寻找相关的信息、合理地选择标准、专注于调查,在调查对象和调查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坚持不懈地寻求尽可能精确的结果”[8]。

2.课标解读:思辨能力概念的梳理与重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学习任务群设置、学业质量水平标准制定等多方面强调了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品质的重要性,但对思辨能力的概念阐述含混不清。清晰的概念是模型构建和能力培养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对课标中的思辨能力概念进行梳理和重构,在此基础上明确高考作文中的思辨能力内涵。

(1)课标中思辨能力概念的梳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简称《课标》)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简称《解读》)多处出现“思辨能力”“思维的批判性”“批判性思维”,但无具体阐释。《解读》指出,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与课程目标第4—6条相对应[9],分别是“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没有单列“发展批判性思维”,而是在课程目标第5条有关“发展逻辑思维”中的第三点指出“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从表述上看,“运用批判性思维”从属于“发展逻辑思维”,该分类令人质疑。《解读》提到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设置在必修课程中是希望在基础性课程中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证、推理、批判、发现等逻辑思维品质”,让“学生的思维带有普遍的理性”[10]。“批判”“发现”类似于德尔菲项目中“自我调节”认知技能中的子技能“自我审查”,属于鲜明的批判性思维品质,这里归入逻辑思维品质,同样令人质疑。结合梳理可知,课标中存在思辨能力概念阐释缺失、思维能力分类混乱、思维关系不够清晰等现象。

(2)课标中思辨能力概念的重构

《德尔菲报告》对思辨能力概念的阐释是目前国际上最具专业性的版本。孙宏志等(2020)梳理了语文学科思维方法、思维形式、思维能力以及思维品质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见图1),认为“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形式以及相应思维方法的使用最终将促使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11]。

本文以《德尔菲报告》为基础,吸收孙宏志等人的观点,将课标中的“思辨能力”理解为:学生在高中语文学科学习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使用相应的标准对思维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估,在实证、推理之中合理地确定接受什么样的想法和拒绝什么。

3.高考作文思辨能力的内涵

对课标中“思辨能力”进行解读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高考作文思辨能力的内涵,将其理解为:学生在高考思辨型作文写作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使用相应的标准对写作过程中的要素进行分析和评估,在实证、推理中合理地论证自己的观点。

二、高考作文思辨能力的构成要素

结合上述高考作文思辨能力的内涵阐释、参考《德尔菲报告》内容,基本可以明确高考作文思辨能力由认知技能、评估标准和情感特质三个部分构成。认知技能体现为内涵阐释中的5种,即分析、评估、实证、推理、有目的有意识地自我调节。但因为实证过程需要使用到分析、评估和推理,因此加以合并,所以,本文的认知技能主要是分析、评估、推理和有目的有意识地自我调节。

评估标准则结合课标思辨任务群写作要求、学业质量水平4-2、高考作文一类文评分细则以及理查德·保尔的理智标准等探究梳理。

课标思辨任务群写作要求为“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13]其中的“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不仅明确了写作过程中涉及的四个要素——论点、语言、论据、论证,还指出了评估标准——正确、准确、恰当、逻辑。但什么叫“正确”的立论、“准确”的语言、“恰当”的论据、“有逻辑”的论证?此处缺少相关描述,因此需要进一步结合其他指标予以细化。

学业质量标准4-2中明确了高考作文写作的总体要求:“在表达时,讲究逻辑,注重情感,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力求做到观点明确,内容丰富,思路清晰,感情真实健康,表达准确、生动。”[14]现行的高考作文评分细则与学业质量水平描述基本吻合,其中一类文在内容、表达、特征维度上都有具体细化的要求,但这些要求存在文体不分、层级过多、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导致高考作文分数趋中、回溯性差[15]。因此,有必要引入理查德·保尔的理智标准。理查德·保尔的理智标准主要包含清晰性、相关性、逻辑性等九条(见表1)。

本文对以上内容进行分析综合,梳理出高考思辨作文的评估标准(见表2)。

最后一个部分为情感倾向,内容初步参考《德尔菲报告》。以上三部分的阐述即为高考作文思辨能力构成要素的基本内容,接下来再结合前人已有的模型评析进一步完善。

三、国内外相关思辨能力结构模型评析

有关思辨能力的结构模型,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有德尔菲项目组提出的双维结构模型(见表3)、理查德·保尔的三元结构模型(见图2)、林崇德的三菱结构模型(见图4)以及文秋芳的层级理论模型(见表4),本文对以上四种模型进行综合比对,分析其优缺点和适用性,以确定高考作文思辨能力结构模型建构的参考框架。

1.双维结构模型

双维结构模型是根据《德尔菲报告》对思辨能力的概念阐释和层级划分整理而成,代表了当今著名批判性思维专家的共识,具有权威性。缺点在于评估标准的缺失使得其教学适用性不足。

2.三元结构模型

三元结构模型是美国批判性思维中心主任理查德·保尔在参加德尔菲研究之后,从教学需求出发提出的。该模型补足了德尔菲研究中缺失的评估标准,便于自我评估、自我调节,也便于对他人的思辨能力进行评估,因此教学适用性更强。但也存在两个缺点:一是评估标准过多;二是以静态的思维元素代替了德尔菲项目中动态的认知技能,但参考安德森修订的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体系(见图3)可知,德尔菲项目中的认知技能更吻合思辨能力作为高阶思维的认知发展过程。

3.三菱结构模型

三菱结构模型是林崇德(2006)从思维心理学角度提出的,该模型突出的优点在于将思维的监控置于顶点,具备统管全局的能力。这里“思维的监控”即元认知,是对思考的思考,相当于保尔所说的“意识到自我中心主义和社会中心主义”,对应德尔菲项目中的“自我调节”认知技能。但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强调自我调节能力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层级关系。

4.层级理论模型

层级理论模型是文秋芳(2009)在借鉴前三种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她以双维模型为基本框架(技能和情感倾向亦选自该模型),筛选补充了三元模型中的部分评估标准,认定了三菱模型当中“自我调节能力”的全局作用,以之作为统摄其他思辨能力的“元思辨能力”。该模型可以说集齐了前三种模型的优点,但因为文秋芳构建的是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所以本文还需要结合高考语文作文写作需求进行理论框架的调整。

综合比较以上四种模型可知,文秋芳的层级理论模型融合前三种模型优势,可作为本文建构理论模型的框架参考;理查德·保尔的三元结构模型从教学需求出发,可作为本文建构实用模型的框架参考。

四、高考作文思辨能力结构模型:理论模型和实用模型

本文在借鉴上述四种模型的基础上,提出高考作文思辨能力的层级理论模型(见表5)和三元实用模型(见图5)。

1.层级理论模型

层级理论模型框架参考文秋芳(2009),将思辨能力细化为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元思辨能力指有目的、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分析、评估和调节,呼应德尔菲项目中的“自我调节”认知技能和理查德·保尔的“意识到自我中心主义和社会中心主义”。第二层次思辨能力包含与认知相关的技能和标准,以及最终发展的思辨品质。思辨能力受元思辨能力的管理和监控。

认知技能主要是分析、评估和推理三项核心技能。本文基于教学需求,基于《德尔菲报告》(1990)和文秋芳(2009)的研究成果,对三项核心技能的子技能予以阐释。分析技能包含归类、比较、澄清、识别、阐释等子技能,基本呼应德尔菲认知技能中的阐释、分析和解释;评估技能是指对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隐含假设等的评判技能,呼应德尔菲认知技能中的评价;推理技能包含质疑、假设、推论和论证等子技能,呼应德尔菲认知技能中的推理。

评估标准共5条,包括清晰性、准确性、相关性、逻辑性和深刻性。基于教学需求以及理查德·保尔(2006)、文秋芳(2009)和林崇德(2006)的研究成果,进行标准阐释。清晰性指观点陈述可理解、意思可把握;准确性指陈述内容真实,没有错误和扭曲;相关性是指陈述内容要与主题密切相关,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逻辑性则要求思路有条理,说理有根据,有说服力;深刻性意味着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有广度、深度和难度,表现为善于概括归类、逻辑抽象性强和善于透过现象抓本质、开展系统理解。

层级理论模型中的思辨品质包含好奇、开放、自主、坚持和公正5种。(1)好奇:对新事物充满兴趣,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善于提出新问题,对新知识、新技能具有强烈的学习愿望。(2)开放:心胸开阔,眼界宽广,能够尊重、容忍不同意见,并乐于修正自己的不当观点。(3)自主:独立思考,掌握自己的思维过程,在理性和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评估信念,而不是依据公众、舆论和专家的言论做判断。(4)坚持:面对知识的复杂性或挫折时拒绝放弃,在解决复杂的问题和任务时表现出耐心,努力使用各种方法进行多侧面和深入的探讨。(5)公正:在评价、判断各种观点的真假对错时,使用一样的理性分析和评判标准,不把个人、群体、社会、民族等的情感和利益放进来。

2.三元实用模型

三元实用模型框架参考理查德·保尔(2006)和孙宏志(2020),保尔认为具备思辨能力的思考者通常将标准应用于评估思维元素,以发展相应的思辨品质。三元实用模型中的标准和品质与层级理论模型一致,但基于教学需求和实际写作需要,被评估的对象由理论模型中的认知技能改为思辨作文写作过程中的四个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和语言,同时结合表2建立评估标准和写作要素之间的联系。高考作文思辨能力的三元实用模型最终呈现为图5,即具备思辨能力的学生在思辨型作文写作过程中,通常将清晰性、准确性、相关性、逻辑性和深刻性等标准用于评估论点、论据、论证和语言,以发展好奇、开放、自主、坚持和公正等思辨品质。

正如《德尔菲报告》作者彼得·法乔恩(Facione, Peter A.)所说,“教育,不折不扣,就是学会思考”[21]。我们面临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个新世界,大脑掌控自己并经常进行自我分析的能力将日益决定我们工作的质量、生活的质量乃至我们的生存本身。而人类大脑并不具备天然遗传的思辨能力,人们往往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或随波逐流,容易被偏见左右,固守陈见,急于判断,为利益或情感所左右。因此,思辨能力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得以提高,思辨能力培养也应该成为教育的不懈使命。因此,本文有关高考思辨能力框架体系的探索,不只为了应对当下的高考,更是着眼未来的世界。当然,只是框架体系的探索还远远不够,后续还需结合一线学情,立足教学需求,进一步探究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基本路径和可行的操作方案,从而为一线师生提供更多有效的参考。

[本文系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世界创意写作前沿理论文献的翻译、整理与研究”(23&ZD294)、湖南省首批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单元教学背景下语文高阶思维能力培养”(Y20230029)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坚持思想铸魂 激发科学精神 彰显语文实践——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J].中国考试,2024(7):78A0N7AiR7lpaB9EJSOfWsw==2-78.

[2]荣维东.高考思辨写作功能类型初探[J].语文建设,2021(13):9-14.

[3]高梦婵.Critical Thinking的翻译问题——“批判性思维”还是“思辨能力”?[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35(2):116-118.

[4][5][6][7][8][17][21]FACIONE P A . Critical Thinking: 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sus for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 Research Findings and Recommendations.[J].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1990.

[9][10]王 宁, 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11][12]孙宏志,解月光,姜玉莲, 等.课堂教学情境下学科高阶思维的结构与发展规律——以语文学科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6):91-97.

[13][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15]佟 威,赵静宇.高考语文写作整体评分与分项评分的实证研究[J].中国考试, 2020(3):6-12.

[16][18]PAUL R,ELDER L. Critical Thinking Competency Standards[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19]林崇德.思维心理学研究的几点回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5-42.

[20]文秋芳,王建卿,赵彩然,等.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 外语界,2009(1):37-43.

[作者通联: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