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导向的中考作文命题及教学建议
2024-11-05荣维东欧阳晖邓杨
【编者按】 主持人:荣维东
西南大学教授、博导 西南大学语文研究所所长
在当前素养导向的新写作教学中,命题和测评体系建设至关重要。然而,长期以来,写作教学的评价多依赖于教师的主观判断,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导致评价标准不一、反馈滞后等问题。为了推进写作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提升中学生的写作素养,我们特别策划了“写作教学测评”专题。
本专题汇聚了三篇关于写作命题和测评的论文,分别从中考作文命题趋势与教学建议、写作评价体系的层级建构及运用、高考作文思辨能力的构成要素与进阶策略等角度展开深入探讨。
荣维东等人的《素养导向的中考作文命题及其教学建议》通过对2024年全国多地中考作文真题的统计分析,揭示了中考作文命题在话题和文体上的多样化趋势,并指出其贴近学生生活、关注个体体验与社会责任的特点。基于此,提出了加强语文核心素养教育、关注社会热点和现实生活、注重思辨能力培养等一系列教学建议。
林荣凑老师的《写作评价层级体系的建构及运用》从写作评价体系缺乏明确清晰体系性回答的现状出发,提出了包括通用级、文类级、亚文类级、文体级和要素级等层级的评价体系建构思路。通过详细阐述各层级的评价标准和运用场景,为课标修订、教材编制、教学实施和大规模测评提供了专业支持,并强调了学生深度学习某种具体写作表现技能的重要性。
田伊琳老师的《高考作文思辨能力的构成要素与进阶策略》聚焦于高考作文中思辨能力的考查,通过溯源《德尔菲报告》、融合课标内容,明确了高考作文思辨能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在评析国内外相关思辨能力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高考作文思辨能力的理论模型和实用模型,提出了将思辨能力标准应用于写作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等)的具体策略,旨在为高考作文思辨能力的有效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专题的三篇论文各有侧重,但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写作教学测评体系的完整框架。一线教师可以重点关注文章中提出的实际操作建议和教学策略,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调整,以提升写作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摘 要 文章通过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65个城市的2024年中考作文真题(共计120道)进行统计与分析,揭示了其在话题和文体上的多样化趋势。试题涉及成长感悟、社会生活、亲情友情、人生哲理、自然科技等多个领域,题型包括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等,文体遵从惯例有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和“文体不限”四个类型。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建议:教师应加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育,关注社会热点和现实生活,注重思辨能力的培养,同时强化文体意识,鼓励创新写作与个性化表达。此外,教师还应重视写作过程的指导与反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评价能力,以更好地应对中考作文的挑战。本研究旨在为中学语文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参考,促进中考作文教学的改进与发展。
关键词 中考作文命题 话题多样化 文体类型 教学建议
本研究分析了所搜集的2024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65个城市(有些城市共用一套试题,故合在一起,如“枣庄/临沂/聊城/菏泽”,仍计为一个城市),89套中考语文试卷(部分地区语文试卷没有作文题不计在内,例如成都市卷B),中考作文真题共120道(本文主要统计的是大作文,10分的小作文不计在内)。
它们包括北京(1)(括号内为题目数,下同)、上海(1)、天津(1)、重庆(4,包括A卷2、
B卷2)、安徽(1)、山西(2选1)、陕西(1)、河南(2选1)、河北(1)、福建(1)、云南(2选1)、江西(1)、浙江(1)、江苏(18,包括常州1、淮安1、连云港3选1、南京1、南通1、苏州2选1、无锡1、宿迁3选1、徐州1、盐城1、扬州1、镇江1、泰州1)、四川(24,包括巴中1、自贡1、绵阳1、成都1、达州1、德阳1、甘孜阿坝1、广安2选1、广元1、乐山1、凉山州2选1、泸州1、眉山1、南充2选1、内江1、攀枝花1、遂宁2选1、雅安1、宜宾1、资阳1)、山东(15,包括省卷即山东枣庄/临沂/聊城/菏泽1、济南1、滨州1、德州1、济宁1、青岛1、日照1、泰安1、威海1、潍坊2选1、烟台1、淄博2选1、东营1)、甘肃
(5,包括省卷2选1、兰州1、临夏州2选1)、湖南
(2,包括省卷1、长沙1)、湖北(4,包括省卷
3选1、武汉1)、广东(3,包括省卷1、广州1、深圳1)、海南(省卷1)、广西(1)、贵州(省卷1)、黑龙江(9,包括哈尔滨1、大庆1、牡丹江2选1、绥化2选1、龙东地区2选1、齐齐哈尔1)、青海(省卷2选1)、内蒙古(8,包括包头1、赤峰3选1、呼和浩特2选1、呼伦贝尔2选1)、辽宁(省卷2选1)、吉林(4,包括省卷2选1、长春2选1)、新疆(1)、宁夏回族自治区(1)等省市的作文题目。
在统计作文题数目的时候,每份试卷作文题中不同的任务或话题分别计算。比如江苏宿迁作文题中的3个话题算3个,连云港3个任务算3个,苏州2个任务算2个,山东枣庄、临沂、聊城、菏泽四市一套题,则算1个。发现试题数目最多的省份是四川,达到24道作文题,其次是江苏省(共18道)。
这些题目具有话题材料的时代性、贴近学生生活以及文体类型多样性的特点。它们涉及成长感悟、社会现象、人生哲理、亲情友情、自然景观、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题目类型包括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多种形式,涉及游记、记叙文、议论文、书信等多种文体。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以摸清2024年中考作文命题的整体状况,并对中考作文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一、2024年中考作文命题所涉话题材料的状况
命题的材料内容向来是观察作文命题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作文话题是指作文题目所涉及的内容领域或讨论的主题,它引导考生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写作。话题是作文内容的核心和导向,有助于考生明确写作方向和重点。
2024年的中考作文话题类型丰富多样,包括成长感悟、社会生活、亲情友情、人生哲理、自然科技等类型。这些话题既与学生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又富含深刻的思考和感悟。以下是一些典型的话题类型及内容分析。
1.个人成长类
个人成长与感悟体验话题在中考作文命题中占比较大。这类话题鼓励学生思考自我成长过程中的感悟和变化,例如上海卷的“取水人”主题、河南卷的“成功密码”主题、黑龙江牡丹江卷的“我生活中的一束光”主题等。许多题目选材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如北京卷(1)“选择熟悉的地方写游记”,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去过的旅行地点,描写其中的见闻和感受。北京卷(2)以“盘中餐”为题,关注考生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过去虽然也有类似题目,但2024年的题目更强调个人体验与文化内涵。如河南卷“同学们交流登山经验,以‘我的成功密码’为题目写记叙文”,学生可以从登山经验联想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成功的经历,展现个人的成长历程。重庆B卷“给父母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发展兴趣爱好的想法”,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部分题目选材注重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山西卷“以‘这样的表扬好温暖’为题写作文”,学生可以回忆生活中那些让自己感到温暖的表扬,选取典型的成长瞬间,记叙成长故事和情感。再如四川泸州卷“语文与成长”,学生可以选取与语文相关的文化素材,如阅读经典书籍、参加文化活动等,体现语文对自己的影响。广东卷要求考生以“当好自己故事的主角”为题,探讨个体在人生故事中的角色和定位。浙江卷以“我虽然没有获得什么,但我失掉了懈怠、浮躁、怯懦、无知……”为例,探讨努力学习、劳动、锻炼、探索、修身等带来的改变。这类题目,学生聚焦自我经历,记录成长,有话可说。
2.社会生活类
社会热点与生活话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并思考自身的社会责任与担当。例如安徽卷的“奔跑不止”主题,四川巴中卷的“前行路上的_____”主题,四川绵阳卷的“韧劲”主题,四川成都卷的“赢”与“迎”主题等,通过引导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促使学生关注生活细节,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意义。陕西卷对初中生与家长交流时经常使用的口头语的调查,引发对亲子关系的思考,反映了社会中亲子关系的现象。福建卷结合中国探月工程的成就,以《看月与探月》为题,探讨对月亮的探索以及科技发展的意义。黑龙江大庆卷以黄令仪打造的“中国芯”和张伯苓的“爱国三问”为材料,引发对科技创新和家国情怀的联想和思考。甘肃省卷以“家门口的故事”为题作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社会生活。广州卷“从‘说谢谢’‘往前走’‘看见美’中选择一个,将题目《那个教会我______的人》补充完整写文章”,这些主题与当下社会倡导的价值观相契合,学生可以从身边的人和事中选材,展现时代精神。四川广安卷以“走在诚信的路上”为题写作,体现诚信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生追求中的重要性。与以往相比,2024年的中考作文题在话题类型上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成长的紧密结合。如陕西卷从对初中生与家长交流时经常使用的口头语的调查,探讨值得向往的亲子关系,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能够从自身经历出发,深入思考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亲子关系。社会责任类话题在中考作文中屡见不鲜。如2024年天津卷通过具体的“尊重”概念,引导考生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和谐的重要性,以及对个体行为的社会责任。青岛卷以“续写生活”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的延续和发展,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各种选择和转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一些题目选材紧扣时代脉搏,如江苏南京卷“围绕一个代表作的诞生,结合自身经历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学生可以选择当下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参与的具有代表性的活动或作品进行记叙。
3.亲情友情类
这类话题是中考作文的常客,例如天津卷的“尊重”主题,陕西卷的“亲子关系”,浙江卷的“报平安”主题等。山西以“这样的表扬好温暖”为题写作文,或者以“欣赏”为话题作文,可涉及家庭中温暖的表扬和对他人的欣赏。四川南充卷以“亲情”为话题,写平常生活中流淌的亲情对自己的滋养和给予前行的力量。四川眉山卷以“记忆中的人、事儿”为副标题,写成长岁月中温暖时光、照亮人生的人或事,通常包括亲情友情。重庆卷B卷(2)要求考生给父母写信,表达参加兴趣班而非初高中衔接学习的愿望。家庭与亲情类话题常常涉及情感表达,2024年部分题目通过书信形式,增加了沟通的情境感,使考生在写作过程中更加注重情感的真实流露和沟通技巧的运用。四川眉山卷“朱德的记忆里有母亲的身影,萧红的记忆里有鲁迅的笑声等,以‘记忆中的人、事儿’为副标题写作文”,这些与记忆相关的选材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4.哲理思辨类
人生哲理思考类话题一直是中考作文的热门,2024年部分题目通过比喻手法(如“取水人”),使成长的过程更加具象化,引导考生深入思考自我成长的历程和意义。今年上海卷(1)的“我也是个取水人”,可以写成长过程中的探索与自我发现,通过对未知事物的探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取水”方式,蕴含着对人生探索和选择的哲理思考。安徽卷用一位马拉松运动员的话引发思考,要求结合经历和体验写一篇记叙文,体现了在成长过程中对坚持、脚踏实地等品质的思考与感悟。四川成都卷借助音乐节目宣传语“赢,只是歌手的一段路;迎,才是音乐的目的地”的材料,虽然话题探讨音乐,但可以将人生比作旅程,迎接人生不同的风景。江苏泰州卷“红花还是绿叶”,探讨个体在群体中的角色和价值,体现人生哲理。这些考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要求学生具备更深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山东烟台卷以“连起来”为题,通过水珠、星星、心等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团结、积累等力量,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这些地区的作文题目在形式、主题或引导学生思考的角度上都有其独特之处,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和思维能力。江苏连云港卷“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根据这句话自拟题目写文章,蕴含人生哲理。
5.自然、文化与科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类话题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呼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之美与生命感悟类话题引导考生观察自然,并从中获得生命的感悟。云南卷 “走在山坡上”,描绘行至山坡的情景和感受,涉及自然景观,也涉及人生哲理与成长。甘肃兰州卷根据树在树林中向上探出头沐浴阳光、将根往深处扎汲取水分和养料的材料,引发对自然的联想、感触与思考。自然与环境类话题在中考作文中并不少见,2024年一些题目巧妙地将体育运动与环保意识、健康生活方式相结合,引导考生从更广阔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些题目鼓励学生从文化角度选材,如北京卷“故宫、人民英雄纪念碑、香山等成为北京的文化标志,漫游北京,寻古访今”,学生可以选择这些具有文化内涵的地方作为记叙的对象,展现北京的文化底蕴。福建卷以《看月与探月》为题,从对月亮的遥看和探索中,也体现出对传统文化和探索精神的传承。
2024年的中考作文话题类型与往年相比,既有一些延续,也有不同。延续之处包括成长感悟类、家庭亲情类、人生哲理类等话题,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话题更加丰富多样。从汇总资料可以看出,2024年中考作文话题涉及了生活、自然、文化、社会、家庭、成长、亲情等多个领域,体现了话题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有助于考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经历,选择适合的话题进行写作。同时这些话题大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留给考生较大的发挥空间,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自由创作,展现个性风采。
第二,更加关注个体与自我。2024 年中考作文题更加关注个体的感受和体验,鼓励考生从自身出发,表达真实的情感和思考。例如,安徽卷“结合马拉松运动员的话和自己的经历写记叙文”,河南卷“以‘我的成功密码’为题目写记叙文,从登山经验联想到学习和生活中的成功经历”等,如山西卷“以‘这样的表扬好温暖’为题写作文”,四川眉山卷“以‘记忆中的人、事儿’为副标题写作文”等都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第三,更加关注具体的社会现象。2024年陕西的作文题围绕初中生与家长交流的口头语展开,探讨亲子关系,这比过去一些宽泛的社会现象类题目更加具体,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又如“考试的背后”“最美的问候”等,引导考生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真谛。北京卷“选择熟悉的地方写游记”、重庆B卷“给父母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发展兴趣爱好的想法”等许多题目选材都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能让学生有话可说。
第四,更加具有时代特色。2024年的中考作文题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热点问题,引导考生思考自身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例如,四川绵阳卷的“韧劲”主题,四川成都卷的“赢”与“迎”主题等,都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思考自身的社会责任。过去的中考作文题可能会有“成长的烦恼”“难忘的一件事”“亲情的温暖”等较为常见的话题,而2024年出现了像“看月与探月”这样将科技与文化紧密结合的题目,这些话题在角度和内容上与过去相比,更具时代性和针对性。又如“我与共情”“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等,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热点和国家大事,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综上可见, 2024年中考作文题涵盖了“人与自我”“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选材空间。同时,这些话题在类型上呈现出多样化、深入化、具体化的特点,既保留了传统话题的精髓,又融入了更多元、更深刻的思考元素。与往年相比,这些题目更注重考生的个人体验、情感表达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能够将时代“大我”和现实“小我”有机联系起来,将自身成长与时代发展联系在一起。
二、2024年中考作文的题型、文体类型和要求
2024年中考作文形式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还出现了材料作文、漫画作文、话题作文等多种形式。根据2024年中考语文作文真题汇总材料,从作文题型、文体类型和要求方面做如下的统计与分析。
1.作文题型统计与分析
中考作文命题类型主要包括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等几种类型。下面对其内涵作简单界定和说明。
(1)命题作文。这是传统作文最常见的一种命题类型。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考生围绕限定的题目写作。而今此类考题一般也有材料作为引导语,与过去孤零零、冷冰冰的标题有些不同。
(2)半命题作文。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形式。这种作文类型既有一定的限制性,又给考生留下了广阔的发挥空间。考生需要根据题目给出的部分,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围绕补充后的题目进行写作。
(3)话题作文。指围绕一个给定的中心话题进行写作的作文形式。话题作文一般不限定文体,考生可以根据话题内容自由选择记叙文、议论文、实用文等文体进行写作。话题作文的关键在于考生如何围绕话题展开论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近年来,话题作文仍然是中考重要的作文类型之一。比如山西卷的两个话题作文题目(《这样的表扬好温暖》和自拟题目的“欣赏”话题作文)。河南卷第(2)道题目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围绕给定材料进行写作,符合话题作文特点。河北卷围绕“定心丸”话题作文。其他试卷有的虽未明确标注为话题作文,但许多作文题目允许考生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具有话题作文的特征。
(4)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指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考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含义和中心思想,然后围绕材料展开论述或叙述。材料作文可以综合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本细读能力、发现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年中考作文的主导类型依次是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半命题作文,这四种类型的考题的数量和比例,如图1所示。
图1 2024年中考作文的类型的数量和比例饼状图
由图1可知,2024年的中考作文题目呈现以下特点。
(1)命题作文占比最高。这说明中考作文命题中,仍然以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目进行思考和表达,重视考生对于特定主题的深入叙述和表达为主。这某种程度上也是中考这种选拔性考试所决定的。
(2)材料作文数量有所上升。这说明中考作文命题开始注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炼观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读写结合、批判性读写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决定了这类考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话题作文占有相当的数量。这类考题鼓励考生在给定的框架或启发下发挥创造力和思考能力。话题作文相对自由开放,但也会存在限定性弱和可比性差的问题。这类题目对于初中生来说,难度并不低。
(4)半命题作文数量相对较少。这类题目需要学生有更强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也有一定的自主选择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理解和标准上的不同,上述统计可能存在一些偏差和分歧。有的题目既可以归类为A类型,也可以归类为B类型。我们在统计时,是这样处理的:如果题目中明确出现“话题”“材料”等字样的,就按“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处理。大多数题目都会有引导语,对它们要具体分析,有的引导语可以看作话题引子,有的则是材料。很多题目往往要求“以……为题”,如果限定明确就可看作命题作文。有的比较自由,则可看作话题作文。有的需要从材料中归纳提炼含义,又可以看作材料作文。所有的漫画题都被看作材料作文。但任何分类都是相对的,尤其是目前的命题很明显存在题目、材料、话题和要求等混合的状况,分类的界限变得模糊了。
2.文体类型
遵从惯例,我们按照“记叙文(包括想象类)”“议论文”“应用文”(游记、演讲、书信等)和“文体不限”(“体裁不限”)四个类型,统计中考作文的文体类型。前三种主要依据题目里的明确要求进行统计。例如,河南卷“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是议论文,重庆B卷“给父母写一封信”是应用文。有些省市部分题目明确要求写记叙文(如河南卷的“我的成功密码”)或议论文(如连云港卷的“助人者,天助之”),写作引导词直指明确文体,分类精准。如果题目中未提文体,或者提到“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自选文体”或者“写一篇文章”,我们便归类于“文体不限”。根据上述标准,今年的中考作文题文体类型的数量和比例统计情况如下页图2所示。
统计发现,“文体不限”占了绝大多数,大部分地区对文体没有严格要求。这种“文体不限”的好处是有利于考生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选择合适的文体进行写作。文体不限的题目给考生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但也对考生的判断力和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们推测,学生选择时,记叙文仍可能为主流。记叙文是以叙述事件、描写人物或景物等为主的文章。通过叙述故事或经历,考生可以展示自己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虽然很多题目没有明确要求写记叙文,但记叙仍然是一种基本的表达方式。
由图2可知,议论文与记叙文有所回归。虽然明确要求写议论文的题目数量不多,但议论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仍然在很多题目中有其用武之地。议论文写作要求考生需要具备清晰的思路、有力的论据和严谨的论证能力,它有助于考查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和论证能力。记叙文与议论文在所有文体类型中占比一致,可以推论出,初中阶段关于记叙文与议论文的重视程度大抵相同。
另外,应用文有所体现,但占比不高。应用文包括信件、演讲稿等文体。重庆卷要求“请你代表初三学生给校长写一封信”。广西卷要求以九年级学生“小西”的身份,给“小广”写一封信,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悟,鼓励他(她)坚持运动。应用文在中考中占比不高,说明中考作文仍然更注重考查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记叙、议论等表达能力。议论文和应用文这两种文体对考生的逻辑性、条理性以及实际应用能力要求较高。它们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所要求的重要写作类型,而当前的中考作文命题中似乎仍沿袭惯性、重视不够。
今年还出现了一些新颖的文体形式。如陕西卷提出的“创作独幕剧表达见解”“设计一次访谈”“模拟一场辩论”等,这体现了新课标中所提倡的“文学创意写作”和跨学科写作的要求,可以看作一种新动向。
3.其他要求
这些要求包括了题目、字数、规范等方面的要求。
(1)题目倾向多选一。许多地区的作文题目提供两个或多个的选择,如北京、山西等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熟悉程度和兴趣选择其中一个进行写作。
(2)字数要求。大多数地区对作文字数有明确的要求,一般在600-800字之间,也有地区要求不少于500字。
(3)内容要求。多数题目要求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如北京卷要求“作文内容积极向上”;有的还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如江苏常州卷要求“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感悟”;还有的要求内容要具体充实,避免空洞无物,如安徽卷要求“内容具体充实”。所有作文都需紧密围绕题目或材料给定的主题进行,不能偏离中心。
(4)常规要求。避免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这是考场作文的正常要求,通常用A、B、C等字母代替。在格式和书写方面,要求作文需明确写在答题卡或试卷上。部分地区对书写有明确要求,如江苏泰州卷要求“书写工整规范”,浙江卷要求“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另外,多处题目都明确提到“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5)创意和深度。部分地区鼓励学生开展创意写作,如吉林省卷要求“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许多题目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思考并发表见解。
综上所述, 2024年中考作文命题在文体上呈现出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文体不限”成为绝对的主流,这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自由发挥,同时在全面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思辨能力、创造力和应用写作能力方面也有所体现。
三、策略与建议
针对2024年中考作文话题、文体类型和特点上的变化,我们提出如下几点教学策略和建议。
(1)加强语文核心素养教育。中考作文命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全面的语文素养,包括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创造性表达能力。因此,平时学生要多阅读、多积累素材,同时注重培养海量阅读和理解材料的能力。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拓宽知识面和视野,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也可以将写作教学与历史、科学、艺术等其他学科相结合,通过跨学科整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写作素养。
(2)关注社会热点和现实生活。中考作文命题常常涉及一些社会热点话题,学生要关注社会热点,深入观察生活,学会思考和分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新闻、阅读报纸,了解社会热点事件,积累写作素材,并进行讨论、分析和思辨训练。在课堂上引入当前的社会现实问题,如亲子关系、环境保护等,让学生关注社会动态,学会深入分析和思考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访问社区等,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中考作文中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在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从而能够在作文中更好地体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教师可以结合时事热点,设计作文题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感。通过讨论会、写作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将个人写作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3)注重思辨能力的培养。今年很多作文题是“文体不限”的,而其中很多题目更适合写成议论文。议论文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河南卷要求学生根据登山经验的材料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要求提高。福建卷“阅读关于月球探索和月亮寄托情思的材料,以《看月与探月》为题写文章”,虽未明确文体,但写成议论文更合适。许多题目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材料之后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写作。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通过讨论、辩论、演讲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在教学中,针对具有思辨性的话题,如成都卷的“赢”与“迎”,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其内涵、关系以及在生活中的体现,鼓励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开展热点话题的讨论或辩论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锻炼思辨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分析文章的观点和论证方法,并进行质疑和反思。教学生如何提出明确论点、寻找有力论据、进行合理论证的方法,提高议论文的说服力。指导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学会运用论据和论证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写作思维训练,指导学生构建文章结构、组织论证思路,使议论文更具逻辑性和说服力。
(4)强化文体意识。“文体不限”不是说“不要文体”,而是让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要求和写作技巧,如叙事的连贯性、议论的逻辑性、描述的形象性等。特别是加强对应用文写作的练习,如书信、演讲稿、报告等,强调格式规范、语言得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将应用文写作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如写日记、写读后感等,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和应用意识。针对不同的文体类型,教师要设计多样化的写作练习,包括鉴赏性小论文、计划、报告、摘要、书信、独幕剧、访谈、创意写作、跨媒介写作、项目化写作、跨学科写作等。鼓励学生尝试不同文体的创作,提高他们应对各种不同情境、任务下的写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5)鼓励创意写作和个性化表达。指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如小说、诗歌、剧本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和个性化的表达,包括各种文体的写作都可以借助新媒介和新思维融入创新和创意的成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尊重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风格,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写作,针对不同学生的写作特点和兴趣方向,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加强词汇、句型、修辞、章法、技法等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情感经历,如温暖的时刻、感动的瞬间等,帮助他们挖掘内心的情感。通过阅读优秀的作品,让学生学习表达技法,使作文更具感染力。
(6)加强写作过程指导和反馈改进。注重写作的过程指导,增强学生构思、布局、选材、表达和修改作文的能力。通过写作工作坊、同伴评审、评价量表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评价能力。教师要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为每位学生建立写作成长档案,记录他们的写作历程和进步轨迹。随着数字化、互联网和AI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以利用在线写作平台、教育软件、微信群、公众号等加强对学生作文的指导、评估、反馈与交流展示。
总之,针对2024年中考作文的变化,教师应该关注社会生活的新鲜话题,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演讲和交流,注重多样化文体训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关注社会现实和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和感悟力,并加强写作指导和反馈,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中考作文的挑战。
[本文系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世界创意写作前沿理论文献的翻译、整理与研究”(23&ZD294)阶段成果;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的《统编本语文教材同步作文教学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0YWD01]
[作者通联:荣维东,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欧阳晖,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邓 杨,广东深圳外国语学校(集团)宝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