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2024-11-05陈余勤
【摘要】在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深度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文章聚焦于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通过阐释深度学习的内涵与特征,深入剖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需求,融合具体教学实例,提出构建深度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与方法,以学生为核心,着重于知识的深度理解与应用,致力于培育学生的高阶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契合新课标、新课程的要求,化解教学中的实际难题.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构建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浅层学习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促使小学数学教学追求更高效、更有深度的学习模式,深度学习作为一种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逐渐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
深度学习是一种超越简单记忆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对知识进行批判性思考,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有机整合,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迁移应用到新的情境中,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二)深度学习的特征
1.注重知识的深度理解
深度学习强调学生不仅要记住知识的表面内容,还要深入探究知识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例如,在学习乘法运算时,不仅要知道乘法的计算方法,还要理解乘法的意义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以及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
2.强调知识的整合与建构
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将所学的零散知识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比如,在学习平面图形时,学生要能够将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图形的特征、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进行整合,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深度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例如,在解决数学应用题时,学生需要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并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和评价,选择最优方案.
4.强调学习的迁移与应用
深度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学生在学习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后,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选择和使用合适的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面积.
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单一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课堂上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知识理解浅表化
由于教学方法的不当和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理解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在学习数学概念、公式等时,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和模仿,不能真正理解其含义和推导过程.
(三)缺乏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注重解题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开放性的问题时,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忽视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知识的教学往往是碎片化的,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将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缺乏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意识和能力.
三、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精心构建生动有趣、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贴合的教学情境,能够卓有成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从而为深度学习的顺利开展筑牢根基.
例如,在进行“小数的加减法”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具体且丰富的情境:周末,小明兴高采烈地和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妈妈精心挑选了一包薯片,价格是5.8元,还拿了一瓶清凉爽口的饮料,标价为3.5元.此时,一个关键的问题出现了:妈妈这次购物一共花费了多少钱呢?假设妈妈递给收银员一张10元的钞票,那么收银员应该找回多少钱给妈妈呢?
这个情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数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这种紧密的联系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燃起强烈的探究欲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之中.
(二)提出问题,引导思考
精心设计具备显著启发性以及适度挑战性的问题,能够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思考,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
以“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具体提出这样的一系列问题:我们都知道三角形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大小,那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始终固定不变的呢?究竟是为什么会这样呢?你又能够通过什么样切实可行的方法来进行验证呢?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通过测量不同类型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度数,然后将三个内角的度数相加,看看是否都接近180度;还可以引导学生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观察是否能拼成一个平角;或者启发学生思考能否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如平行线的性质,来推理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这些精心设置的问题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力地促使他们主动开动脑筋去思考,积极地投身于探究之中.
(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深度学习背景下,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充分交流各自的思想,广泛分享彼此的观点,并携手共同探究各类问题,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团队精神.
例如,在教学“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这样安排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先将学生合理地分成若干小组,然后让每个小组自主选择一种图形,例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或者梯形.接下来,各小组通过剪拼、测量等切实可行的方法,去推导所选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小组中,小组成员可以先准备多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纸片,然后用尺子测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并将测量的数据记录下来.接着,通过在长方形纸片上摆放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数一数长方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或者把长方形沿着长边和宽边剪成若干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再数一数小正方形的个数,进而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的结论.
在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小组中,小组成员可以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把它们拼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观察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原来三角形面积的两倍,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的结论.
在整个小组合作探究的进程中,学生能够彼此启发思维,相互提供帮助.当遇到难题时,大家集思广益,共同探讨解决方案.这种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显著增强班级整体的学习效果.
(四)知识整合,构建体系
在整个教学进程当中,教师务必要发挥引导作用,引领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予以整合,搭建起一套系统化的知识架构,助力学生更优地理解并切实掌握知识.
比如,在复习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项任务:让学生亲自绘制数学知识思维导图.要求学生将本学期所学的数学知识按照“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不同的模块予以分类整理,同时梳理清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
以“数与代数”模块为例,学生可以先把整数、小数、分数的相关知识进行细分.整数部分可以包括整数的概念、四则运算、整数的数位顺序等;小数部分涵盖小数的意义、性质、小数的加减法等;分数则包含分数的意义、性质、分数的四则运算等.在“图形与几何”模块,学生能够把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图形的特征、周长、面积计算等知识点逐一罗列.
通过用心绘制思维导图,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到知识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在“数与代数”模块中,他们会发现整数的运算规则在小数和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在“图形与几何”模块里,他们会明白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特性与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存在关联.如此一来,学生便能逐步形成一个完备且清晰的知识体系,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实践应用,迁移创新
教师应精心设计富含实际意义的问题,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解决,以此来培育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创新思维.
以“比例”的教学为例,在完成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依据实际状况自行设计比例尺,并绘制校园平面图.
首先,学生需要对校园进行实地测量,获取诸如教学楼、操场、花坛等重要场所的实际长度和宽度等数据.其次,引导学生根据纸张大小和想要呈现的效果,确定合适的比例尺.比如,如果想较为详细地展示校园的各个部分,可能会选择 1∶500这样较大的比例尺;如果希望在一张纸上展现校园的整体布局,可能会选择1∶2000这样相对较小的比例尺.最后,在绘制过程中,学生要运用比例的知识,将实际测量的长度和宽度按照选定的比例尺进行换算,得到在图上应该绘制的长度.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对比例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熟练掌握比例尺的运用和换算方法,还能够将测量知识和图形绘制技巧加以融合运用.而且,在设计比例尺和绘制平面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创新,明确如何更清晰地标注各个场所的名称和功能、如何通过色彩和线条的运用突出重点区域等,这无疑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与启示
(一)评价方式
1.课堂表现评价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专注度、合作能力、思维活跃度等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例如,对于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提出独特见解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于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但坚持不懈的学生给予鼓励.
2.作业评价
教师可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作业评价不仅关注答案的正确性,还注重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和过程.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面批、评语等方式进行反馈和指导.例如,对于解题思路清晰、方法巧妙的作业,可以在班级中展示,供其他学生学习借鉴;对于存在错误的作业,教师指出错误原因,并要求学生进行订正.
3.测试评价
教师可定期进行知识点测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测试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应用等方面,题型多样化,既有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又有应用题、操作题等.通过测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后续的教学提供依据.
例如,在“分数乘法”这一单元的教学中,
课堂表现评价:在讲解分数乘法的运算规则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小组讨论中,小明积极参与,不仅清晰地阐述了自己的想法,还能倾听并尊重其他学生的意见,引导小组得出正确结论.教师及时表扬了小明的积极表现和良好的合作能力.而小红在讨论时有些分心,教师注意到后,用眼神给予提醒,让小红重新专注于讨论.
作业评价: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小刚的解题思路独特,虽然计算过程有些小瑕疵,但整体方法巧妙.教师在作业上写下评语:“解题方法很新颖,如果计算再仔细些就更完美了!”并在班级中展示了小刚的作业,让其他学生借鉴.同时,小李的作业出现了将分子与分子相加、分母与分母相加的错误,教师在面批时,为小李详细讲解了分数乘法的计算原则,指出错误原因,要求小李订正.
测试评价:在单元知识点测试中,教师以选择题考查分数乘法的基本概念,以填空题考查计算过程,以计算题检验运算的准确性,以应用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还有操作题要求学生画出表示分数乘法的图形.测试结束后,教师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发现部分学生在应用题上失分较多,反映出他们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有待提高.教师据此调整后续的教学重点,加强相关题型的练习和讲解.
(二)启示
1.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通过创设包装礼品盒的情境,是否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如何?是否有部分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如果存在这种情况,需要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问题的设计是否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
提出的关于长方体表面积的问题是否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的难度是否适中,既不过于简单,让学生觉得没有挑战性,又不过于复杂,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问题的质量.
3.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
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是否能够分工明确、合作默契?是否存在个别学生主导,其他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小组汇报时,是否能够清晰地表达小组的探究成果?针对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加强小组建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4.知识整合和实践应用环节是否达到预期
在知识整合环节,学生是否能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实践应用环节,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是否提高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如果效果不理想,教师需要思考如何优化教学环节,增强教学效果.
根据评价和反思的结果,教师可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如果发现学生在某个知识点的掌握上存在问题,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强化练习;如果发现教学方法不够有效,可以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
结 语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深度学习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教师要不断反思和总结教学经验,持续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使小学数学教学更加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不断探索和创新,将深度学习的理念和方法更好地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推动小学数学教学高质量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安富海.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11):57-62.
[3]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25-32.
[4]吴永军.关于深度学习的再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2):51-58,36.
[5]马云鹏.深度学习的理解与实践模式: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4):6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