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

2024-11-05陈绮云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年28期

【摘要】“双减”背景下,减负增效成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努力方向.对此,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引导作用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够助力减负增效目标的实现.但一些教师对任务驱动教学的理念和方法理解不够深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仍然存在过多的讲解和“灌输”现象.基于此,文章先简单介绍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然后分析了当前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的问题,最后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详细介绍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旨在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双减”;初中数学;任务驱动;实践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科研课题“‘双减’背景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2317586)的研究成果.

引 言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双减”政策的推行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与“双减”政策的理念相契合.初中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如预期.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任务为载体,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入各项任务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和探索.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深入探讨“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策略,引导bb6+2fs+OQcP6wNYG4jflak68VKn/RYHRiGMG2U9ltU=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推动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概述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以任务为核心,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引导作用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教师依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需求,精心设计一系列富有挑战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的任务.这些任务涵盖了数学知识的各个方面,旨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深入探索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的设计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原理转化为具体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根据学生的cLiQBaad3n5jY7RvzhY8XM/sXD/uOTovu0X9bfiL/fk=学习情况和任务完成进度,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教师还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此外,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要自主查阅资料、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而逐渐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这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将对学生的未来学习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的来说,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够通过任务的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能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持,有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

“双减”政策出台后,学生校外培训和课后作业方面的负担逐渐减轻,这本应有助于学生减轻压力,更加专注于课堂学习.然而,由于长期依赖校外培训和大量的作业,一部分学生的知识基础仍不够扎实.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在课堂上需要用更多时间来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许多学生在基础知识的理解上存在漏洞,比如对数学概念的模糊认识、对公式的应用不熟练等,这导致学生在面对新知识时无法建立起稳固的知识网络.过去大量依赖课外辅导和作业训练,使一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自学和预习习惯,难以自主学习和复习巩固,进一步影响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另外,由于每名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基础不同,课堂上进行统一教学时,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往往跟不上进度,难以掌握所学知识.

(二)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

在“双减”背景下,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然而,如何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成为一大挑战.部分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参与课堂的意愿.在课堂上,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听讲的状态,缺乏与教师的互动.一些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直接讲授式教学方式,缺乏互动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种方式容易让学生感到乏味,导致课堂参与度降低.由于缺乏有效的课堂管理,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走神、玩手机等情况,严重降低了学习效果.

(三)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能力

“双减”政策希望通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但实际情况并不理想.过去过度依赖校外培训和教师的指导,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没有外界帮助时,学生很难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习惯于标准答案和固定模式,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探究和创新思考,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应对考试,而不是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和应用.数学学习不仅需要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实践来巩固理解.然而,受限于课堂时间和教学资源,学生实际动手探究的机会较少,这进一步限制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

(一)设计基础性任务,巩固数学知识基础

设计基础性任务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数学基础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有助于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和技能的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基础性任务能够通过具体的、可操作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初中数学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梳理出各章节的基础知识、重点内容和难点问题,确保基础性任务的设计紧密围绕教材的核心知识点,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订明确、具体、可衡量的基础性任务目标,使任务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将基础知识转化为形式多样的任务,如填空、选择、简答、计算、证明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可将基础性任务分为不同的难度层次,如基础层、提高层和拓展层,让每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任务,实现个性化学习.在学生完成基础性任务后,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效果.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中的“1.2.1有理数”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设定以下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分类方法;二是使学生能正确区分正有理数、零和负有理数;三是通过对有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分类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基础性任务,首先是知识回顾,教师可以提问:“我们在前面学习了正数和负数,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正数和负数?并请举例说明.”同时,让学生填空:“大于0的数叫作(正数),小于0的数叫作(负数).”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入有理数概念,教师要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有理数的定义,然后思考并回答问题:“有理数包括哪些数?”并给出一道选择题让学生加深记忆.之后,教师可以进行讲解,对题目中的选项进行剖析,在有理数的分类环节,教师可以按照有理数的定义给出表格,让学生进行分类,具体如表1所示.

同时强调分类时要注意按照定义进行,不能遗漏也不能重复.最后教师要设计巩固练习,通过填空:“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以及判断:“0是最小的有理数.(错误)”教师要向学生解释有理数包括正有理数、零和负有理数,没有最小的有理数.通过以上基础性任务的设计,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逐步巩固有理数的相关基础知识,加深对有理数概念和分类方法的理解,为后续学习有理数的运算等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分层设置任务和及时的反馈评价,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原理,降低知识学习难度,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迁移到生活中的其他情境中,提高其综合素质.

初中数学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可以寻找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内容,并将其融入教学任务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测量、调查、统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发现与数学有关的现象,培养其数学敏感度.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轴对称”中的“13.1.1轴对称”这一课为例,具体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先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如蝴蝶、枫叶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当学生回答后,教师要及时总结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如果一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作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在生活中还能找到哪些轴对称图形?并举例说明.”教师可要求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找到的轴对称图形,如飞机、杯子、窗户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轴对称图形,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并让学生动手折一折,验证对称轴的存在.然后,教师展示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如两只手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两个图形有什么关系?”在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作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作对称点.”

然后,教师让学生找出生活中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例子,如对联等,并说明它们的对称轴和对称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轴对称的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剪纸活动,让学生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明设计思路和对称轴的位置.教师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创意和努力,同时强调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和制作方法.在课程的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物体,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们的对称轴.然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并用照片或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下节课进行展示和交流.

通过以上联系生活实际的任务设计,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真切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创设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和探索,有助于培养其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问题情境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情境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初中数学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中选取素材,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通过讲述有趣的数学故事或设计数学游戏,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思考.在问题情境中设置一些悬念或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可利用图片、音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创设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圆”中的“24.1.1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出一个问题情境:“在一个操场上,体育老师要在地面上画一个圆,作为学生进行跑步训练的起点.如果没有圆规,该如何画这个圆呢?”教师要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方法的原理,从而引出圆的定义:“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所形成的图形叫作圆.”之后,教师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并观察圆的特点,然后提问:“圆由哪些部分组成?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如圆心、半径、直径等,具体如表2所示.

随后,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一家工厂要制造一批圆形零件,已知零件的直径为10厘米,如何计算零件的周长和面积呢?”让学生根据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并讨论在实际生产中如何保证零件的精度和质量.这个问题情境可以加深学生对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理解和应用.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圆的概念、各部分名称和特征、周长和面积公式等,让学生对自己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包括参与度、思维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之处,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向.

通过以上创设问题情境的任务设计,学生能够在积极思考和探索中,深入理解圆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结 语

通过对“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精心设计任务、联系生活实际和创设问题情境等方式充分发挥任务驱动教学的优势作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也应该认识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既需要自身具备较高的教学素养和专业能力,也需要学校和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将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过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一方.以项目引导为核心的任务驱动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24(7):170-172.

[2]耿忠义.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实践策略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6):8-10.

[3]朱丽英.“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学苑教育,2024(3):22-24.

[4]曾长青.任务驱动模式下如何实现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2(5):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