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理论界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研究综述
2024-11-05王君玺李敏
摘 要:自“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提出以来,学术界从多个角度、不同学科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价值意蕴、现实挑战以及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研究,初步确立了新质生产力的内容框架和整体逻辑思路。但对新质生产力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应注重增强理论深度、联系现实问题、开展实证分析,制定合理评价指标体系、增加对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研究和注重新质生产力的国际比较。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文献综述;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10 — 0036 — 04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的讲话时提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1]“新质生产力”概念首次提出后,学界便开始对这一概念进行广泛研究。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2]这说明,在学理层面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深入探讨,有利于指导、推动和支撑高质量发展。基于此,研究“新质生产力”的相关文献不断涌现。梳理、分析学界的相关成果,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将对国内理论界有关新质生产力研究进行梳理归纳,期望有益于学界的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一、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
(一)新质生产力之“新”
学者们普遍认为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传统生产力的关键之处就在于,新质生产力借助新技术,依托新业态,打造新模式。
新技术。许多学者认为,新技术既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来源,又是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最显著区别。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动力源于科技创新。[3]刘文祥和赵庆寺认为,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生产力。[4]余东华和马路萌指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就在于新科技。[5]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最显著区别。[6]姚树洁和张小倩认为,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更加侧重于科技创新,通过新技术来推动生产力实现革命性跃升。[7]苏玺鉴和孙久文指出,新技术说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处于全新的科技环境,需要应对和解决新的技术问题。[8]
新业态。许多学者指出,随着新一MuwL4IJADcAM0kYzOO/k1Q==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必然会涌现出众多新产业,形成新业态。王飞和韩晓媛等认为,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区别之一在于其聚焦于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未来产业和现代化产业。[9]原磊和张弛指出,新质生产力既体现为通过对传统产业的革命性技术改造来形成新产业,又体现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10]戴翔指出,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产业变革,正持续推进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必然会推动新产业形态的产生。[11]
新模式。从宏观上来看,新质生产力代表着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钞小静和王清认为,新质生产力代表着一种生产力的跃迁,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生产组织形式和经济发展模式。[12]从微观来看,新模式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企业的具体模式。苏玺鉴和孙久文提出,新模式是企业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能够有效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和管理效率。[8]原磊和张弛认为,新要素在新技术条件下的有机组合,形成新的生产模式,包括具体生产环节和生产的管理组织架构,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生机制。[10]
(二)新质生产力之“质”
学界基本认同将“质”理解成“质变”,在阐释其具体含义方面,不同学者的侧重点有所区别。
学者们大多认同将新质生产力之“质”解释为“质态”或“质变”,认为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在质态维度的“跃迁”,其中创新为其“跃迁”提供动力。[13]新质生产力之所以能够实现“跃迁”,其关键之处就在于技术创新驱动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发生了“质”的变革。刘文祥指出,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质变。相比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旨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追求更高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效能。新质生产力追求的正是生产力从“量变”向“质变”的跨越。[4]
部分学者也将新质生产力之“质”解释为“质量”。胡莹认为,新质生产力中的“质”,指物质、质量、本质、品质。[14]蒋永穆则认为,“质”体现为高质量、多质性、双质效。[15]刘文祥认为,“质”是新质生产力的目标追求。新质生产力追求的是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要素构成质量高,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效质量高。[4]
(三)新质生产力之“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代表了生产力演化过程中的一种能级跃迁。新质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与传统生产力有着显著区别。
新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高素质、高质量的劳动者能够有效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10]沈坤荣和金童谣等认为,新劳动者是具有新技术使用能力的高素质劳动力。[16]戴翔指出,生产力跃迁的关键在于劳动者本身的变革。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人才因素。[11]刘洋指出,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紧密结合的劳动者,符合数字经济与智能时代生产力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实际需要。[13]
新劳动资料。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资料。戴翔指出,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引发劳动工具的颠覆性变革。[11]王飞和韩晓媛认为,新质生产力需求“新介质”的劳动资料,包括物质资料和中介资料。[9]沈坤荣和金童谣认为,新生产资料是与新技术相匹配的智能生产设备。[16]刘志彪和凌永辉认为,新的劳动资料既包括实体性劳动手段,也包括非实体性劳动手段。[17]
新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加工的对象。沈坤荣和金童谣认为,新劳动对象是结合现代技术的新生产工具。[16]钞小静和王清认为,新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不仅包括高端智能设备,而且包括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和新劳动对象。刘志彪和凌永辉认为,在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下,新的劳动对象主要体现为数据要素。[17]戴翔指出,数据将成为人类劳动对象的新领域和新空间。[11]
二、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意蕴与现实挑战
(一)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
一方面,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郭晗和侯雪花认为,新质生产力能够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20]具体来说,从农业来看,郑建提出要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主要体现在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种业发展、改良土壤和促进农业转型升级。[9]从工业来看,余东华和马路萌认为,新质生产力能够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也能够化解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5]从第三产业来看,谢泗薪和胡琬晶等以长三角科技服务业为研究对象,提出新质生产力从新视角为长三角科技服务业集成化服务模式创新提供了可能性与实现路径。[21]
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现实挑战。当前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时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具体来说,从农业来看,农业发展面临产业链条较短、产业融合发展不足、生产方式较为粗放,基础设施有待提升等问题。从工业来看,余东华和马路萌认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还面临着技术瓶颈、“五基”制约和“低端锁定”等问题。[5]从第三产业来看,谢泗薪和胡琬晶等以长三角科技服务业为例,发现目前面临着产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服务业务分散、服务功能较弱等问题。[21]因此,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集中攻关瓶颈、突出难点和堵点。
(二)新质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新质生产力能够从多方面有效助力高质量发展。徐政和郑霖豪等提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具有诸多优势条件,包括理论优势、体制优势、市场优势和产业优势。[19]戴翔提出,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可以推动变革动力、效率和质量。[11]钞小静和王清提出,新质生产力中的颠覆式创新能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革新动力、新型要素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新动能,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主体支撑。[12]沈坤荣和金童谣等提出,新质生产力以新技术加速生产方式变革、以新动能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以新质能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从而有效助力高质量发展。[16]
另一方面,当前新质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徐政和郑霖豪等提出,当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存在着体制机制障碍、传统产业难以支撑、科研创新投入不足、人才缺乏等挑战。[19]钞小静和王清以东北农业为研究对象,提出东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堵点,即市场政策有待完善、科技落后与创新不足、人才短缺与产业制约、农产品附加价值低下和滥用土地与生态破坏。[12]
总之,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而这一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如体制障碍、人才缺乏等问题亟待解决,以更好地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强大能量。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
当前学界内对于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文章较少,但这一研究意义重大。一方面,新质生产力能够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任保平和王子月提出,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产力基础,其以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生产模式和新的发展动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22]张乐提出新质生产力通过建设创新型人才梯队、形成创新高地和史诗创新驱动战略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能。[24]张姣玉和徐政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新质生产力,他们还预见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前景。[18]
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关键问题。张震宇和侯冠宇则认为,从国际来看,当前世界形势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冲击导致安全隐患增加。从国内来看,新旧动能转换会带来新生力量与传统产业之间的摩擦。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顶层设计与地区具体实施之间的偏差。[23]
总之,针对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内在机理、现存问题与实践进路。
三、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一)加快科技创新
许多学者高度重视创新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的引领作用。杜传忠提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及其应用。[25]钞小静和王清提出,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形成新质生产力,筑牢经济高质量发展软实力。[12]学者们对科技创新非常重视,并提出了具体措施。徐政和郑霖豪提出,努力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前沿技术重大突破,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19]沈坤荣和金童谣等提出,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完善创新要素流动机制。[16]
(二)创新产业形态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引擎。沈坤荣和金童谣等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重点是前瞻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其关键路径在于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迭代,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厚植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跃升平台,谋划未来产业蓝图,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动力。[16]杨丹辉提出,进一步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载体作用。[26]杜传忠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25]
(三)筑牢人才支撑
塑造新质生产力尤为关键的是人的转型,因此,强化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创新人才支撑尤为重要。部分学者还提出了完善培养方式和管理模式,夯实现代国家的人才基础的具体措施。徐政和郑霖豪提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管理和评价体制、落实人才引进。[19]沈坤荣和金童谣等提出要健全科技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完善人才奖评机制,创新产学研协同培养机制,突出重点领域人才培养。[16]
(四)健全体制机制
学者们从体制机制方面提出了许多有助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具体措施。原磊和张弛提出,为创新发展提供更加宽松的制度环境;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10]杜传忠提出,创新相关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产业政策作用,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25]徐政和郑霖豪提出,深化关键性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改革创新的制度红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制度供给,加快推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6]李麟白和李北伟提出,以市场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方向,树立振兴发展旗帜。[23]
四、总结与展望
整体来看,学界对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的研究比较多,包括从新质生产力产生的原因、重要性、基本要素等方面来界定,研究视角多元。但还没有达成共识,暂未形成完整、准确和科学的具体内涵。不少学者从宏观角度分析问题,但结合具体实例、聚焦现实问题的文章还比较少。绝大部分文章是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定量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措施主要集中在科研创新、产业培育、人才培养、健全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对于构建更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研究还不够。新质生产力的国际比较还较为不足。
目前学界对新质生产力的研究成果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需要进一步从理论维度来深入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点及作用等。要将新质生产力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从系统论视域下去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还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和实践来分析“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如何用好新质生产力”等问题。要重视定量研究,加强实证分析,制定合理评价指标体系,更好地去利用理论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增加对于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研究,并且注重新质生产力的国际比较。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3-09-10(01).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
[3]蒲清平,向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内在逻辑和实现途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5(01):77-85.
[4]刘文祥,赵庆寺.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重大意义与实践要求[J/OL].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4(03):1-11.
[5]余东华,马路萌.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理论阐释和互动路径[J/OL].天津社会科学,2023(06):90-102.
[6]徐政,郑霖豪,程梦瑶.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构想[J].当代经济研究,2023(11):51-58.
[7]姚树洁,张小倩.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战略价值与实现路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1) :1-17.
[8]苏玺鉴,孙久文.培育东北全面振兴的新质生产力:内在逻辑、重点方向和实践路径[J].社会科学辑刊,2024(01):126-133.
[9]王飞,韩晓媛,陈瑞华.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当代经济管理,2024(02):1-9.
[10]原磊,张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J].中国金融,2024(02):77-78.
[11]戴翔.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J/OL].天津社会科学,2023(06):103-110.
[12]钞小静,王清.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J/OL].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4,37(01):12-20.
[13]刘洋.深刻理解和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J].红旗文稿,2023(24):20-22.
[14]胡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点及路径探析[J/OL].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1):1-10.
[15]蒋永穆,乔张媛.新质生产力:逻辑、内涵及路径[J].社会科学研究,2024(01):10-18,211.
[16]沈坤荣,金童谣,赵倩.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J/OL].南京社会科学,2024(01):37-42.
[17]刘志彪,凌永辉,孙瑞东.新质生产力下产业发展方向与战略——以江苏为例[J/OL].南京社会科学,2023(11):59-66.
[18]张姣玉,徐政.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审视、逻辑透析与实践路径[J/OL].新疆社会科学,2024(01):34-45.
[19]徐政,郑霖豪,程梦瑶.新质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优势条件、关键问题和路径选择[J/OL].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9(06):12-22.
[20]郭晗,侯雪花.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J/OL].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4,37(01):21-30.
[21]谢泗薪,胡琬晶,何典蔚.长三角科技服务业集成化服务模式与策略创新研究——基于新质生产力驱动视角[J].价格月刊,2024(02):1-16.
[22]任保平,王子月.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任务与路径[J/OL].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4,37(01):3-11.
[23]张震宇.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乡村建设:转型逻辑与实施路径[J].学术交流,2024(01):93-107.
[24]张乐.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J].人民论坛,2023(21):11-14.
[25]杜传忠.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的强大动力[J].人民论坛,2023(21):26-30.
[26]杨丹辉.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向[J].人民论坛,2023(21):31-33.
〔责任编辑: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