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燎原星星之火 赓续红色血脉

2024-11-04孔令辰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 2024年10期

红色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红色教育,以班级为单位,立足实际,开展学生共读红色作品活动。基于此,对共读活动进行简要概述,并阐述了共读活动带来的思考与意义。

一、活动背景

红色文化以中国革命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为内容,是具有纪念、教育、启迪作用的文化形式。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加强民族团结,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红色主题”教育内容,课本中出现了相关的红色主题故事、红色英雄人物介绍、红色读本推荐等内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难度呈螺旋式上升。

但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红色文化背景的了解不够深入,对红色故事的中心主题共情性较差,对红色主题的理解程度不足。通过观察与思考,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时间跨度较大。如今接受小学阶段义务教育的学生多在2015年之后出生,从时间上看红色故事发生的时代距离他们太过遥远,他们很难切身体会故事中呈现的内容及主题。

2. 内涵主旨深奥。红色主题教育内容通常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很高,或许是通过一些故事呈现主题,但多数孩子只停留在故事表面,对其深层次内涵体会不深,且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也无法使其理解深层次的红色故事内涵。

3. 教学形式单一。作为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师在着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慢慢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但短期内仍无力改变“课堂”是教学主阵地的现状。红色主题教育如果仅限于课本,那么教学就会显得很“被动”,学生的理解就很局限,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兴趣和深化学生的理解。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教师进行了相关思考。例如,如何能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加重“红色主题”的教育比重?如何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学生学情、语文学科的特点发起了师生共读红色作品的主题实践活动。

二、活动实施

1. 书目选择

活动前期,教师发放了课外阅读情况问卷,对班级45名学生进行调查,通过问卷初步了解了本班学生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间、感兴趣的阅读书目类别以及常用的阅读方法。之后,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必读书目以及班级实际情况,教师确定了本次师生共读书目——《闪闪的红星》。

之所以选择《闪闪的红星》有以下几点理由:首先,本书符合小学五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点;其次,故事的主人公与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相仿,容易让学生走进故事中,引发共鸣;再次,故事内容难度适中,适合学生进行课后的自主阅读,学生可以借助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内容,让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最后,整个故事长短适中,由篇章构成,比较符合师生共读的书目形式要求。

2. 共读指导

本次师生共读活动历时一个月,在活动正式开启之前,教师召开启动仪式,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对共读活动进行相关指导,其指导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把握阅读节奏。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阅读之前制订符合自己实际的阅读计划。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推进学生阅读的持续性,让学生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推进其对整本书的理解。

(2)学会阅读方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学会并熟练使用批注法、摘抄法等阅读方法。在本次共读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用批注法、摘抄法等方式在阅读过程中有所记录、加以积累,将阅读中的内容加以提炼,将日后可以为自己所用的“元素”摘抄,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所感、所想、所得随笔记录。通过共读活动,学生学会做批注,学会摘抄,掌握了相关的阅读方法,提高了自身的阅读效率。

(3)呈现阅读所得。读一本书应有所收获,并要将其收获加以呈现。教师要求学生在一个月内完成阅读并选择自己喜欢和易于表达的方式将故事再现,或是加入自己的心得进行二次创作,如故事缩写、故事演绎、读后感等多种形式。

3. 活动效果

在进行细致的阅读指导后,学生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全班共读活动。教师在活动中设计了阅读反馈、阅读阶段性分享等活动。最终,全班学生都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了科学化且有效的阅读,并将批注法、摘抄法等阅读方法贯穿阅读始终,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故事演绎、撰写读后感。总体而言,活动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效果且成果显著。

三、活动所思

从活动具体的实践效果来看,本次共读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意义重大。回顾整个活动过程,结合具体情况教师进行了思考,具体有以下几点:

1. 采取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使其化被动为主动至关重要。教师对学生采取奖励机制,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通过学生阅读记录卡的呈现,评选出“阅读之星”;通过读后感的分享,评选出“最佳作者”;通过故事分享会的形式,学生分享了整本书中自己最感兴趣的故事情节,评选出“最佳故事家”等,并在活动结束后颁发证书与奖品。通过奖励机制,教师激发出学生内心深处的竞争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阅读。

2. 拓宽学习渠道。拓宽学习渠道、利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接触红色主题作品十分必要。学生在阅读期间参与了绘本导读、电影观影、演绎故事、绘制故事等,从多渠道走进故事、了解故事。形式多样化让学生更易于接受,教师打破传统的纸质媒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掌握故事框架,再进行细致化阅读。

3. 沟通交流共读。从文本角度看,《闪闪的红星》是一本中篇小说,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阅读的时间要求较长,但多数学生的“耐力”不够。为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突出主题感知,沟通交流十分必要。本次共读实践活动为期一个月,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教师安排了三次交流会,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观点。

4. 发挥集体作用。本次阅读主题实践活动是以班级为单位展开的共读活动。与学生的自主独立阅读不同,集体共读的优势在活动中突显出来。集体共读可以更好地营造读书氛围,促进学生对主题思想的深入了解。学生彼此交流沟通,有利于他们对红色主题思想有更深入的体会,同时学生会在集体中进行自我督促、收获成长。

5. 从课外回归课本。过去教师常常认为教授学生课本知识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更好地运用于课外,但有时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利用课外再回归课本。本次共读活动发起的初衷是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红色主题教育,激起学生对红色主题故事的兴趣,并让大部分学生对红色年代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从课外回归课本,共读活动对语文课本中的红色主题故事教育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的授课难度相对降低,学生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最为重要的是大多数学生开始主动阅读红色主题故事,感受红色精神,体悟红色情感。

语文是一门兼具人文性与实践性的学科,而红色教育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有不断探究、敢于实践的精神,发挥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作用,提升学生的综合性语文素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实践中找寻方向,燎原星星之火,赓续红色血脉!

备注:此论文为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新时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红色基因铸魂育人研究”(项目编号:JKZ2100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