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导向,走向深度学习
2024-11-04李晓莉
提问可以引领学生的思维,也是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设置趣味性问题与冲突式问题,本着由易到难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启发和点拨学生的思维,促进其深度学习,提高其阅读学习质量。本文主要阐述问题式教学的策略,希望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提质增效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利用趣味性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参与语文阅读教学和积极探究的内驱动力。教师需要通过设计引人入胜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其在思维碰撞中高效地学习语文知识。
如在教学《彩色的梦》一课时,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彩色铅笔画出的梦。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利用生活化的语言和趣味性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新课内容的学习兴趣。教师播放儿歌,提出“春风吹紫了玉兰花,春风是紫色的吗?”“春风吹绿了杨柳枝,春风是绿色的吗?”等问题,让学生伴随着儿歌进入课文,了解作者的梦。
二、利用冲突式提问创造认知矛盾
学生从生活经验中获得的知识大多是浅显的,教师可通过冲突式提问设置认知矛盾,让学生渴望通过阅读学习解答问题,获得心理机制的平衡发展。
如在教学《大自然的声音》一课时,教师围绕课文标题提出冲突式问题,让学生思考“大自然会说话吗?”“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类的语言相同吗”“你听过大自然说的什么话?”等问题,产生认知冲突。教师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大自然的四季现象和动植物间的互动当作大自然另类的表达方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雨声和风声等想象成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思考“大自然的歌手是谁?”“大自然的音乐指挥家是谁?”等问题。教师通过有效的提问,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矛盾,使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产生各种疑惑和假设,教师再通过深度提问,为学生后续的阅读学习明确了方向和目标。
三、利用重点式提问引发深层思考
教师围绕文章的重点展开有效提问,促使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建立基本的思考框架,抓住文本重点,轻松攻克教学的重难点。
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文本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及其被毁坏的经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强化其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围绕教学重点提出问题,如在整体感知与理清脉络的教学环节,教师提问:“文本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体现在哪些方面?”教师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概括作者从文物、布局、建筑等方面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象,引导学生理清文本的脉络,为后续的文本细读和感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细读第二自然段后,教师要求学生标出圆明园分布的重点词语,查找相关的资料,尝试画出圆明园的分布图,思考“众星拱月”的意思,让学生理解“月”是指圆明园,“星”是指环绕在其周围的小园。学生再结合资料,感受建筑之美,体会语言表达特点,思考“当你漫步在昔日的圆明园时,会有怎样的感受?”的问题,边想象画面边朗读。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表示时间的词语,感知文物的特点,学生阅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作者用了哪些笔墨写出了文物的珍贵?”
四、利用层次化提问让全班学生受益
学生在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角度和深度也多有不同。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提出层次化的问题,满足各个学生的发展需要。
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阅读兴趣,感悟乌鸦喝水过程中的心情变化;理解文本内容,懂得只有动脑才能克服困难与解决问题,在文本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思维拓展训练等。针对学困生,教师提出了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如“乌鸦喝不到瓶子里的水,它会怎样想?乌鸦终于喝到水了,它又会怎样想?”这些问题直接源于文本,需要学生阅读原文,稍作思考,便能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找到答案,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和难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教师提出半开放性和中等难度的问题,如“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是否可以表演乌鸦喝水的经过?”这些问题间接源于原文,需要学生反复阅读和整体感知原文,通过积极分析和深刻思考,高度概括文本。对于学优生,教师布置了开放性和高难度的问题,如“你能想出其他乌鸦喝水的方法吗?能否将帮助乌鸦喝水的方法画出来?能否结合自己的所想与所画进行故事改写或续写?”这些问题需要超越原文,学生高度领悟文本,在其基础上积极进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能够得到答案。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对乌鸦喝水靠石子是否可靠的问题进行验证。通过实验他们发现乌鸦喝水靠石子并不总是正确的。世界是多元的,很多时候,答案从来并不只有一个。教师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和敢于质疑等能力,学生亲自动手探索、验证未知的一切,比教师单纯在课上讲授理论知识有用得多。
教师也可以围绕对生字与生词的理解提出基础层次的问题;围绕文本的体会和写作手法等提出进阶层次的问题。教师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设计问题,对应不同基础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给予学生不同的鼓励和支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问题的引导下,在自身原有的水平上有不同程度的能力提升。
五、通过拓展式提问加深内涵理解
如果所学文本采用了留白、省略、概括等写作手法,为了让学生透过文字表象看到本质,深入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和主题内涵,教师需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和联系上下文扩写或缩写文章内容,确保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文本作为一篇科普童话,借助拟人的手法,通过小壁虎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讲了几种动物尾巴的特点。文本中小壁虎与妈妈之间的对话被省略了,为了让学生懂得“动物尾巴都有用”以及“遇到困难不要老想着别人帮忙,只有经历了磨难才能渐渐成长”,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结合想象和对文本的理解,将对话内容扩充出来。教师了解学生扩充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文本中心思想的把握程度,进行查缺补漏式的教学辅导。如对扩写内容缺乏深度的学生,教师可以从进化史的角度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小壁虎如何对妈妈讲他借尾巴的事。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仿写文本,想象小壁虎向其他动物借尾巴的情景,挖掘文本中动物之间的礼貌对话等不易察觉的细节问题,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动物特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鼓励学生对文本内容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教师也会从社会和生活等角度提出引导性的问题,拓展课堂教学容量和育人的功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拓展其知识面和眼界。
结束语
教师提出具有趣味性、探究性、拓展性等特点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其全身心地开展阅读,带着问题学习。教师也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深处,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记忆。问题加强了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在开放性的氛围中学习更多、更全、更加实用的知识技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广泛收集学生的意见想法,在发现不足时须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让教学措施贴合学情。
备注: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第十三期立项课题“促进小学生深度阅读的‘问题群’教学的实践研究”(编号:2019Jk13-L393)的阶段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