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视角下“小先生制”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施策略

2024-11-04陈春花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 2024年10期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应遵循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素养同步发展。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小先生制”,这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机制,学生不再只是被动接受,而是有了教授他人的机会。在“教”“学”角色的转换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基于此,立足双减视角下“小先生制”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施提出具体对策。

一、组织预习,带领自学

《礼记·中庸》中有一个观点广为人知,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做事前做好充足准备,才能取得成功。语文学习亦然,如果学生不做任何准备直接学习,自然很难深入理解语文课程的内容。尤其在双减背景下,为了实现提质增效的目的,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应重视课前预习环节。对此,教师可将“小先生制”教学模式应用在课前预习环节,并筛选了一批具备一定领导能力的学生作为“小先生”,让他们带领其他学生进行学习,这样可提升学生的预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牛和鹅》时,这是一篇童趣十足,同时蕴含着深刻哲理的记叙文。作者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现出两种动物的不同特点,学生预习时有一定难度。鉴于此,教师首先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以及语文能力筛选具有领导力的“小先生”,并将其分配到不同小组中,由他们带领其他学生预习。举个例子,某位“小先生”为学习小组成员设计了如下预习任务:第一,要求小组成员通读课文,了解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或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初步把握文本的核心内容;第二,要求小组成员利用批注法画出有关“牛”和“鹅”的描写性语句,同时绘制表格,并将梳理到的信息填写在表格中,以此明确“牛”和“鹅”的不同个性特点;第三,重新品读课文,小组成员需要把握作者表达的深刻哲理,并分享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小先生”设计的这三项任务逐步深入,为其他学生规划出清晰的预习路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

二、营造氛围,转换角色

在双减背景下,为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更好地应用“小先生制”,教学氛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某种意义上,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将直接影响语文教学效果以及质量。因为教师营造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可以给予学生积极的影响,使其主动学习语文知识,这是实现语文教学提质增效目的的关键所在。

对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自身的导学身份,将学习权利和空间还给学生,以平等、民主的方式与学生展开沟通,鼓励其成为“小先生”,以此提高其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西门豹治邺》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简要复述故事情节,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教师鼓励学生成为“小先生”,参与课堂训练。具体而言,教师从两个角度创设情境。首先是从外部环境角度,利用电子课件、黑板报等不同方式呈现真实生动的故事情境。其次是从心理认知角度,针对故事核心情节“西门豹惩治恶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并为学生创设如下情境:如果曾经离开邺地的乡亲们又再次回到了这片土地,并且非常好奇西门豹大人如何惩治恶人,希望你能告诉他们,你会怎样讲述这个精彩的故事呢?之后,教师可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试着思考这个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展示自我,同时邀请其中表现较好的学生在课堂分享自己的讲述方式以及经历,让其肩负起“小先生”的责任。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无形中从“自学”转为“教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适当留白,鼓励探索

双减政策的目标是减负增效,而课堂教学是“增效”的重要路径。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与教师的互动过少,这些都阻碍了课堂增效。想要改变这一局面,教师首先应增强语文课堂的吸引力,让学生由“客体”转为“主体”,真正参与课堂、快乐学习。对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适当“留白”,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解放学生的心灵和大脑,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小先生”,并在自主探究与思考中体验学习的成就感。这样一来,学生才能从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例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通过分析单元导语,不难发现本单元教学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结合所读内容进行联想”。从文本第一段出发,如何引导学生想象草原广阔无垠的场景?教师可适当“留白”,利用“小先生制”,帮助学生自主探索。具体为,教师给学生2~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从自身的理解出发想象作者描绘的场景,并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分享。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选择想象力更丰富、生动的学生成为“小先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被完全调动,其内在思维得以激活,在阅读课文的同时有更深刻的个性化体验。学生的想象视角是多元的,取得的成果是丰富的:有的学生通过“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等词语,想象出草原一望无际的绿色中隐藏的勃勃生机;有的学生结合作者笔下提到的“牛羊”,想到草原并非静态的景色,还有动态的点缀;有的学生则是从作者的心理视角出发,想象其第一次看到草原时内心的惊喜……通过课堂留白,学生对文本展开自主探索,也获得了语文学习的乐趣。

四、提供支架,合作学习

在双减背景下,想要充分发挥“小先生制”的教学优势,教师需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在课堂中引入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彼此交流、共同进步。这样一来,在每一个学习小组中,各个成员都可以是“小先生”:当学生表达观点时,自己就成为“小先生”;当学生聆听其他组员的分享时,其他组员又变成了“小先生”。为了确保合作学习取得良好成果,教师也可提供学习支架,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在学习支架的帮助下,小组合作学习更为高效,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互动,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

例如,在教学《父爱之舟》一课时,教师首先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语文学习能力等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接着以思维导图为“脚手架”,引导学生梳理课文中展现父爱的重要场景或者细节,如卖茧子、买枇杷、加钱给“我”换房间、逛庙会等。接下来,为了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教师再次提供学习支架,即“父爱是__________”要求学生结合此前梳理的场景以及细节进行概括表达。举个例子,父爱是枇杷,尽管当时的生活非常艰难,可是父亲爱“我”,因此愿意卖茧子,给我买枇杷。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上述支架展开讨论,每一个成员都要参与互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是聆听者,也是“小先生”,并在互动中加深对文中父爱的理解。通过学习支架以及小组合作,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为了使小学语文课堂实现减负增效,教师在应用“小先生制”时,应当转变教学理念,敢于放权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自主探索,相信学生拥有文本解读的能力。这样一来,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小先生”,在“教”与“学”身份的转换间,学生对语文课程的理解会变得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