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表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024-11-04许梦男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容易分散,而利用表演教学形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文本中人物的情感等。同时,表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之间产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多采用表演的形式,使学生愿意学语文,爱上语文。
在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文本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富有童趣,非常适合学生进行表演。那么如何将表演融入语文课堂呢?
一、表演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表演作为一种活动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度。相比传统的教育教学形式,通过表演,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融入情境,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特别是在低年级的教学中,表演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提高他们的注意力,还能帮助他们理解人物的特点,增强他们对学习内容的亲身体验和共鸣。
2.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表演要求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通过语言、肢体动作和表情等形式与文本进行交流。在表演中,学生需要通过思考、组织、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恰恰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表演的成功经验会让学生的自信心得以增强。他们会逐渐克服害羞和紧张情绪,乐于展示自己的才能,从而激发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和能力。
3. 创造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
表演可以创造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学习内容。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体验不同的人物角色,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建立更加生动和具体的学习记忆,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感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情绪参与,增强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情感投入和认同感。
二、以课堂教学为例展现表演教学的可行性
在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狐假虎威》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以文本为载体,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通过表演来理解文中的词语,感悟人物的形象。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其在表演时更加凸显人物在语调、表情以及动作上的变化,增强对文本的理解并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在表演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提高了表演者对文本的阅读能力和表现能力,还可以通过评价,提高听者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具体实施的教学过程如下:
师:同学们课文读得真棒呀!尤其是读狐狸蒙骗老虎的话时,可真神气呀!现在我们接着往下读。
(生朗读第7—9自然段)
师:第7、8自然段就是狐狸和老虎到森林里去的场景,我们一起来演一演吧!但是老师要提醒你们,要想表演好,必须先读好课文。
(生读课文第7、8自然段,指名读。教师板书关键词: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师:现在我们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狐狸、老虎、兔子、野猪和小鹿。其他学生任务比他们更艰巨,你们要看一看狐狸和老虎的位置,谁走在前,谁走在后。
师:狐狸和老虎的位置我们知道了,那兔子、野猪和小鹿又在什么位置呢?
生:应该在森林的深处,离狐狸和老虎远一点儿。
师:你读得真仔细!那就请你来读一读第7、8自然段,其他五位同学进行表演。
(指生朗读,五位同学表演。狐狸在前面大摇大摆地走,老虎东张西望地紧跟其后)
师:(提问老虎)你在东张西望什么呢?(理解“半信半疑”,学生继续表演)
师:(继续表演)理解“纳闷”是什么意思?(疑惑不解)采访小动物们为什么纳闷? (生回答)
师:(提问小动物)你们为什么“撒腿就跑”,怕谁呀?
师:看了你们的表演,老师觉得“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这些词语的意思你们都已经明白了。我相信理解了这些词语后,你们可以表演得更精彩。 (请下一组继续表演,注意表情的变化,感悟人物形象)
师:同学们,老虎看到小动物们都跑了,会怎么想呢?
师:所以我们说老虎被狐狸骗了。
生:(齐读第9自然段)
师: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是谁借着谁的威风吓走百兽的?你们喜欢这只狐狸吗?为什么?
《狐假虎威》是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文本字里行间充满童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重点让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词语,感悟人物形象,进而理解文本内容。以上的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在教学本篇课文时,实现了利用表演加深学生对本篇课文的理解和体验的目的。
三、有效利用表演加深课文理解的策略
1. 设计具有明确目标和任务的表演活动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只传授文本知识,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随着课程改革的实行,教师将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引入课堂,对于一些富有童趣的寓言故事类课文,教师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表演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感悟人物形象,提高阅读能力。在设计表演活动时,表演内容要贴合教学目标,并让学生明确表演的目的。教师要为他们提供明确的角色和任务,以便他们在表演中能够有针对性地探索和理解知识。
2. 抓住关键词语感悟人物形象
小学阶段的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在理解词语上存在一些困难。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参与表演活动,帮助他们理解词语的意思。例如,课文中“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纳闷”这五个词语,教师找了几组同学分别扮演狐狸、老虎、兔子、野猪、小鹿,其余学生根据文本评价他们的表演,在学生讨论、表演文本的过程中,加深了他们对词语的理解,从而理解了文本。那么在后面的朗读和表演中,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表演就会更加生动形象,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就体会到了人物的形象。
3. 根据表演理解课文意思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再联系第7、8自然段的内容,分小组合作表演故事内容,最后小组汇报交流。在小组汇报表演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狐假虎威”的意思。在这一环节中,有部分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无法理解,教师就出示相关填空,帮助他们进行理解。在学生理解“狐假虎威”意思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通过这样的课堂表演学习形式,学生从语言、动作、神态上感受到了狐狸的狡猾,理解了文中“狐狸”这一形象,还能将词语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像这样将文本与生活联系到一起,既让语文课堂充满了趣味性,也让语文课堂充满了人文性。
4. 考虑学生的差异和需求
在表演中,教师也要考虑到学生在表演能力、自信心和兴趣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层次和具有挑战性的表演任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才华,并给予支持和指导,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真诚的鼓励会增强他们对表演的自信。
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表演这一教学手段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结合课例分析表演的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动态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教师在实施表演教学时也要注意一些事项。教师应适当设计教学活动,并提供积极的反馈,以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和提高表演技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课堂表演这种形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表演这一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