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语文课堂过渡语的妙用策略
2024-11-04施熙云
语文课堂是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语文的平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课堂用语对调动学生的情绪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堂过渡语,在教师的语言文字中尤为重要,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着润滑剂的作用,是教学环节之间的黏合剂。教师如能将其巧妙地运用,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够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惊喜。
一节成功的课堂,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认真推敲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各环节之间的过渡和连接是否紧密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一、课堂过渡语的作用
1. 激发兴趣
很多名师的语言表达充满了魔幻的魅力,他们可以用短短几个字,在课文中勾勒一幅又一幅的画卷,让学生身临其境。他们用只言片语就可以创造出精彩的世界,让学生随着课文思绪起伏。
在名师的课堂中,过渡语一般简练活泼、富有情趣。这样的语言能够吸引小学阶段的学生,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引发他们主动进行思考,拓展他们的思维。
2. 穿针引线
教学过程由一项又一项的教学活动构成。各项教学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相辅相成。语文教材里的教学内容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联系,这些联系相对抽象,小学阶段的学生无法很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的联系。在教学前,教师创造与之相对应的过渡语,这就是把抽象的内部联系变成形象化、具体化的语言表达。在教学中,教师把两个部分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教学内容能够紧密相连。
3. 引起思考
一堂好课,一定是切实有效地落实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师通过巧妙的课堂过渡语,将教材的要求落到实处。生动有效的课堂过渡语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只有当学生有疑问盘旋在脑海中的时候,他才会想着主动探索、主动思考。长期进行这样的思维训练,会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观点新颖有趣,而这也为语文课堂增添了许多精彩之处。
二、小学语文课堂过渡语的设计策略
1. “实”用课堂过渡语
设计课堂过渡语的目的是让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连在一起,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得自然、轻松、有效果。所以课堂过渡语设计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始终以课文为载体,要扎实、有效,能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课堂过渡语有意识地掌握方法、学有所得。
下面是许嫣娜教师在执教识字课文《青蛙写诗》的课堂实录:
师:对呀,然后五颜六色的伞就成了一朵朵花。哎呀,同学们太会说了。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雨天,穿雨鞋,穿雨衣,踩水坑,踩水塘,真欢喜。雨伞变成了水花,很美丽。我们一起看看这个雨字。数数看,以前的“雨”有几个小雨点?(三个)现在的“雨”呢?(四个)那我就很好奇了,“雨”上面那一横是什么,大家来看看图。
生:是乌云。
师:表达真准确。乌云来了,就要下雨了。所以这一横能不能丢?
生:不能。
师:所以我们一起来书空这个字。一笔横,二笔竖……(电子课件出示笔顺图)
师:“雨”字一共有几笔?最后四笔都是点。这四个点是怎么放的?
生:左边两个,右边两个。
师:那我把这个字放在田字格里,我有两个魔术棒,保证你能把这个字写好看。先看这两根魔术棒,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范写,提醒学生注意点)
识字单元是一年级也是全册重难点之一,教师用好识字单元的课文,能够引导学生习得好的识字方法,养成好的写字习惯。
2. “趣”用课堂过渡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设计课堂过渡语时,应采用趣味性强的语言,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他们的思维。
同样是一个低年段的听课记录,教师在执教韵母“ü”可以和哪些声母组合时,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同学们,猜一猜,“ü” 最喜欢和哪些声母宝宝交朋友?”接着教师便请拥有声母卡片的学生上台展示。学生每说对一个,教师就奖励他们拥抱彼此。学生看到这样的互动环节,每个人都很积极,纷纷上台展示。随着学生上台展示,以及教师的引导,慢慢地,他们都掌握了 “ü” 的拼读规则。
这位教师结合低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充满趣味性的过渡语,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其在乐趣中掌握了本课的学习难点。
3. “励”用课堂过渡语
课堂过渡语不仅有教学方法的作用,更有评价激励功能。例如,当学生超出预期回答时,教师可以通过这些语言表达对学生的肯定,如“这个观点非常好!你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我相信如果作者知道了,他也会为有你这样的小读者感到骄傲呢!”“真不错,你的进步很大!刚才你的理解已经远远超出了课文的范围,看到你这么强烈的求知欲,老师真是由衷地开心!”当面对学生回答或者表现不足时,教师可以用鼓励性的语言,如“很感谢你的踊跃发言,看得出来你是个积极思考的孩子,不过刚才的表述是不是还可以有补充和调整的内容呢?请你再思考一下,我们让另一位同学帮你补全吧!”“虽然这次你回答错了,但你能积极思考,并敢于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想问题,这就很值得鼓励。对于学习语文来说,思考的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
像这样的课堂过渡语,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可以实现教学目标。
4. “巧”用课堂过渡语
一堂课是由多个环节构成的整体,过渡语可以很自然地把这些环节连起来。
以某教师执教《草船借箭》第一课时的课堂实录为例:
师:从谋略和智慧来看,你会怎样给这四位主角排名呢?
生1:我认为诸葛亮排第一,周瑜排第二,曹操排第三,鲁肃排第四。
师:诸葛亮最聪明,鲁肃排在最后了。还有不同意见吗?好,不一样,你来排。
生2:我觉得鲁肃值得排在第三,曹操排在第四。
师:看样子大家都肯定了诸葛亮排第一,周瑜排第二,但是曹操排在最末了,还有谁有不一样的想法?
生3:我认为诸葛亮排第一,曹操排第二,周瑜排第三,鲁肃排第四。
师:周瑜排第三,鲁肃又排最后了。还有不一样的排法吗?
生4:诸葛亮要排第一,曹操第二,鲁肃第三。
师:这下周瑜排最后了。哈哈,还有吗?
生5:我觉得诸葛亮第一,鲁肃第二,周瑜第三,曹操第四。
师:又是新的一种排法,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每位同学都有自己心中的排名,是吧?尽管出现了五种不同的答案,但大家发现没有,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生(齐答):诸葛亮一定要排第一。
师:没错,诸葛亮就是最聪明的!这是同学们读了课文后达成的共识。
在整个过程中,过渡语没有累赘。教师利用自己干练的语言,通过排序提问,巧妙地让学生意识到诸葛亮就是那个最聪明的人,带着这样的收获,让他们再次回到课文中。学生对于把握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就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和理解。
总之,韵味十足的课堂过渡语,是滋润学生干涸心田的涓涓细流,是教师引领学生步入课文的桥梁,更是学生开启乐学、好学、会学大门的金钥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希望凭借着教师有效的课堂过渡语,语文课堂能成为一条流淌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