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自我调节学习的小学语文表现性评价任务单设计研究

2024-11-04王纪学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 2024年10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指出,过程性评价应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积极作用。教师应为不同年级学生和不同学习内容选择恰当评价方式,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方式,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评价。

从以上表述中笔者发现,现在学校的语文课程的重点在于关注学生在兴趣、能力和学习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跨学科教学奠定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选择有助于自我评价能力发展的表现性学习任务,而教学中常见的这种学习任务形式便是学习任务单。如果利用得当,就能将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一、自我调节学习的内涵

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生运用认知调节策略和动机策略促进自己的学习,选择适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建构和创造有利学习环境的过程。自我调节学习理论认为,自我调节学习是由一系列认知加工过程组成的。学生在进行自我调节学习时,其认知活动主要有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任务分析。任务分析即分析任务要求,是进行有效自我调节学习的关键,因为学生对任务要求的了解是随后选择学习策略的基础。第二阶段,学习策略的选择和运用。在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学生选择有助于达到学习目标的学习策略。第三阶段,自我监控。在运用学习策略进行自我调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有效地监控自己的进步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从而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学习策略。教师只要在学生学习中启动自我调节学习的循环过程,充分利用表现性评价任务,学生就能从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提高自我效能感。

二、表现性作业的意义

表现性评价需借助表现性任务来完成。表现性任务是为了检测学生在特定目标上达成情况而设计的作业,旨在引发学生的表现行为,从而收集学生的表现证据,作为评价其学习情况的依据。

首先,表现性作业与教学融为一体。传统纸笔评价往往在学完一课、一个单元或一个主题后进行,评价重点关注最终评价结果即结论性或终结性评价,却忽视了过程性的学习过程。相反,表现性任务可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和问题,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和优化教学,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同时,表现性任务评价能够对学习表现进行及时有效的观察和记录,随时通过即时表现进行分析反馈,使学生继续深入学习。这种表现性学习任务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积极促进他们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调节教学活动。因此,表现性任务既是教学中的师生活动,又是评价活动,相互交融,密不可分。其次,表现性评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学质量。教学的初衷就是达成教学目标,提升教学质量。表现性任务能让教师清晰认识到要教什么的问题。依据评价标准,借助评价工具,将“新课程标准”具体化,极大解决了教师怎么教的问题。譬如,以写字指导教学为例,大多数教师就是按照“观察—范写—练习—评价”的模式来教。这种传统写字训练的质量不高,其根本在于教师没有制订出具体可操作的表现性任务及评价标准。学生自然不能判断自己的写字表现,获得效能感。而表现性评价则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表现性任务中主动反思和归纳,从而提升其学习能力。仍以写字教学为例,笔者在教学统编版一年级上册《大还是小》一课的生字时,设计了表现性写字任务。笔者先请学生认真观察按要求写的四个字:自、己、门、已,然后让学生联系以前的学习经验,说说要写好这几个字需注意什么,和同桌交流,有疑问还可以请教师帮忙,并在写字本上把每个字练写三遍,还可以组词说句子。接着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评价标准为,书写姿势正确2颗“星”,笔顺正确1 颗“星”,占格正确1颗 “星”,书写端正1颗“星”,能组一个词语2颗“星”,能用上自己组的词说一句话3颗“星”。学生得6颗“星”为完成任务,得8颗“星”以上为优秀。最后,学生根据自我效能感,总结反馈好的做法,交流经验。

三、表现性任务的设计与评价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在兴趣、能力和学习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针对当前流行的单元整体教学范例,教学内容不同,目标也不同。下面,笔者将以统编教材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谈谈基于自我调节学习的表现性学习任务单的设计。

1. 基于课前盲学,小组制作自测单

学生先在课前进行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自学。按照惯例,他们会先读单元页,借助插图,了解人文主题,利用其页面文字,了解单元主要内容。继而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自测单。学生事先树立统整意识,进行自我评价与监控。

自测单是基于自身经验,在未经教师指导时进行的课前自学的学习任务单,也是小组智慧的结晶,方便小组成员进行自测。

2. 针对学情标准,师生设计预习单

预习单是基于自测单反馈结果的真正意义上的课前学习任务单,是教师在分析学生自测单后针对单元教学目标制订的。预习单是依据课标、单元目标及学生在自学时遇到的困难确立的单元学习目标:第一,要求学生能正确认读36个生字,读准6个多音字,正确书写52个字和48个词语;能主动运用平时积累的词语,主动改正错别字,并乐于与同伴分享所学。第二,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文,通过关键词句,运用想象,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树立热爱祖国的价值观。第三,能找到课文中的关键句,通过关键句理解段落表达的意思,并将本单元所学方法和积累词句运用到习作中。

3. 分析资源现状,教师设计学习单

教师依据课时承载的学习目标,分析已学情况,设置体现有广度、深度和梯度的课中学习单,将设计由书面引向情境,由学生独立学习引向合作学习。

4. 做好课后拓展,师生设置实践单

教学要注重情境化,重视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课后作业的实用性。随着学段升高,作业设计要在识记、理解和应用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为学生发挥创造力提供空间。

5. 回顾单元主题,精设表现性评价

评价促进学习最终是通过学生基于评价结果作出的学习决策以及决策的实施来实现的。

一个课时、一个单元或一个主题学习结束,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表现性评价,这个评价可以借助表现性任务来完成。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合理的、能够体现每一个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规则,让评价标准与学生的学业水平相匹配,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总之,有效设置基于自我调节学习的小学语文表现性任务单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使他们适时改进学习状态,提高自我效能感,让学生逐渐变为积极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