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永远在路上

2024-11-02高玮玮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24年10期

说到阅读,我就会想到书,连环画、故事书、小说、杂志、名著等。

说到书,我就会想起颜真卿的《劝学诗》:“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我的父亲是一位教师,家里的书很多。关于教学,关于生活,书目很乱,但会摆放得整整齐齐,父亲时常会拿出来翻阅一遍,然后又放回原处。那时候,我对于密密麻麻的文字不太感兴趣,唯独历史题材的书籍能引起我的兴趣,对于毛泽东更是崇拜得一塌糊涂,只要是和他有关的书,我都会仔仔细细地看个明白。

上世纪90年代的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正是因为少,所以会倍加珍惜。记忆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就是《少年月刊》,每期都会仔仔细细、翻来覆去地看,尤其喜欢“知心姐姐”,在一个十岁女孩的眼里,她善解人意、知识渊博、知性大方,简直是“小仙女”的化身。

随着时代的进步,物质条件逐渐得到改善,中学的校园变大了,教室也宽敞了,校园也有了图书馆。学校每周会给我们安排一节读书课,那是我们最爱的课,我们在课上可以看各种各样的杂志,这本瞧瞧,那本看看,恨不得把所有书拿在自己手里。在接触过的杂志中,我又喜欢上了《读者》。家里给的零花钱都被我用来买了书,为此没少挨骂。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还看了《知音》《新青年》等杂志。有一次,我和同桌去报刊亭买书,好心的叔叔看见我俩爱看书,就让我俩留下来当售货员,我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那一天,我过得无比快乐,虽然因为自己马虎大意赔了5角钱,但是丝毫不影响我饱览群书获得的快感。

高中的生活最是难忘。有段时间言情小说铺天盖地地席卷了我们整个年级,从言情到武侠,从琼瑶到张爱玲,从《红楼梦》到《简·爱》……书店的人络绎不绝,有时候为了能拿到自己喜欢的书,要排队等候半天。课间看,上课看,吃饭看,晚上偷偷点着蜡烛看……虽然费时费钱且影响功课,但是心里一点儿也不后悔。

随着年龄的增大,所读的书也日渐驳杂,《红与黑》《呼啸山庄》《巴黎圣母院》《安娜·卡列尼娜》《茶花女》《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这些书的情节我至今都记忆犹新,外国作家直白的语言风格更容易反映当时悲惨的社会状况。

参加工作后,我看的都是与教学相关的书籍。因为我非师范专业,所以要比别人学习更多内容,才能弥补自身专业能力的不足。《教育学》《心理学》是我最先啃的两块硬骨头,紧接着便是关于班主任管理知识的学习。最让我用心、耗时、费力的便是课堂教学,作为一名教师,上好课是必须的。从校能手到县能手,从市能手到省能手,从区优秀教师到省优秀教师,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每一步的实践都有理论基础。为了上好一节课,我观看了上千节示范课。吉春亚、王菘舟、王林波、窦桂梅等这些教育大家的课我都认真学习,仔细研究。现在想来,刚上班那年是我最忙的时候,孩子小,工作任务重,却又是我看书最多的时候,也是在那时收获最多。

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随着教学的改革,我所在的地区也开始了改革的浪潮。时代日新月异,知识的“寿命”也大大缩短,个人用十几年积累的知识也可能很快过时。要想适应世界的变化,我们就必须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学者如此,教师亦如此。回忆自己的读书历程,没有感慨,只有遗憾。遗憾在该读书的年代读少了书。

冰心在《忆读书》中回忆了自己的读书经历,十二三岁读《红楼梦》是索然无趣,中年再读才饱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本《三国演义》让冰心痛哭流涕,忘了什么时候才把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冰心的读书经历让我们感受到了读书是她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也告诉我们: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季羡林在《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这篇访谈录中,告诉我们21世纪要做三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青年。

而我想说的是:学习,永远不晚!读书,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