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思 深爱 渐变 细品
2024-11-02李阳
每每谈及教育,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好学生”及其带给班级和教师的积极影响。直至今日,大家依旧热衷于培养和期待“好学生”,但是好学生并非是天生的。有所谓的好学生,就会有对比之下的“学困生”“临界生”等。孔子很早就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念,这一理念可以让学生获得公平的学习发展的机会。“学困生”“临界生”等也可以在教育公平的土壤中成长为“好学生”。
在教育公平不断深化的今天,学校接收的生源各不相同,学生中不乏“学优生”“学困生”“临界生”或一些特殊的学生。因此学校和教师盲目追求“好学生”的心态需要矫正,这种矫正就是从教育公平入手去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强大的内驱力引导学生“朝着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向阳生长”。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非常朴素的一句话,却道出了“大先生”的智慧与教育公平下教育改革的必修课,即教书育人要从培养学生的内驱力开始。无论从哲学思维、教育学思维,还是从心理学思维出发,一个拥有内驱力的学生,必然是会享受学习的过程、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及目标明确的“好学生”。这样的学生学习有方法、做事有风格、人生有方向。作为教师,若能在教育公平的“大厦”下,引领一群学习内驱力强的学生探索教书育人,那么,他就会让整个班级的孩子都变成好学生。这样的教育回报将何等幸福!
但在教育“内卷”的状态下,能够停下脚步并做到慎独的教师似乎并不多,功利性的教育无法破解教育“内卷”,只会让更多的学生失去发光的机会。因此,我们急切需要清空复杂的内心,跟随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来探索“培养学生内驱力”的好方法,只有这样,教育公平才能落地生根。那么,作为一线教师,面对“不尽相同的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呢?其实答案就藏在我们的教育哲学与生活化的教育智慧中。身为人师,我们既要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教育思辨观,又要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达心境,并以此来看待学生的得与失,成与败。
静思——俯下身子与孩子谈心,“尊重学生人格”
纵观新时代的“大国良师”,他们都有着共同的品格:懂得尊重学生的人格,能够沿着教育规律的既定路径创造“民主温和与馨香的生本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往往会与学生们融为一体,将自己的威严与师道尊严放在学生的“尊重需求”之后,关注更多的是孩子自尊心的维护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样的教师,他们内心豁达,能够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正是这样的人格魅力与教育情怀,他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往往会更加自信,容易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也更容易在心理上产生幸福感。有教育情怀和教育机智的老师会将精力集中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和行为变化上,而非一时的学习成绩。尤其是在学生探索性学习和解决情境难题的过程中出现失误或者错误的时候,老师的第一反应便是去引导与启发学生,用恰当的方式助力学生识错并纠错,而不是训斥与批评。恰因如此,这些学生才会全身心投入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积极发挥自己的学习探究本能,因为他们明白,犯错并不可怕。他们也深知老师允许他们展示最真实的自己,也会支持他们在不断的试错中突破自己、挑战自我,直到实现学习目标。由此可见,要想实现教育公平,并在教育公平的土壤里激活学生学习内驱力,教师就要俯下身子,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
深爱——敞开心扉与孩子交流,“发现学生禀赋”
当前,教育趋向功利化,教育评价改革也处于探索过程,很多教师被迫“内卷”,深陷“同行专业发展竞争和学科成绩竞争”的漩涡无法自拔,随着“内卷”升级,部分教师疲惫的内心和盲目从众的“病态教育心理”会让他们无法与学生真诚交心,从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封闭”,继而这些教师所构筑的课堂环境和运用的教学策略就会更多地聚焦“单一的学习成绩提升与短期的教育得失”,一个心灵手巧的学生可能因为课堂发言不积极或某次学科检测成绩不理想而被贴上“笨孩子”或者其他标签,这是极其悲哀的,也是我们在促进教育公平的环境中最不愿意看到的。教师想要做到真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就要发现他们的禀赋,结合学生的特长、兴趣和优势设计学习任务,并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师若能敞开心扉与学生交流,积极观察并挖掘学生的特点,就等同于为他们开辟了一条“幸福的知识探索之径”,能够带领他们在充满希望的教育形态与教育环境中不断攻克难题,并勇敢面对新的挑战,直到获得成功。这对于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而言是独一无二的“心灵药引”。
渐变——重塑环境与学生共舞,“赋予学生兴趣”
教师、学生与教育影响构成了完备的教育三要素,也形成了一个闭合的教育循环体系,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下,“内卷”这个词热度不减,分析其本质,就是非理性的和不科学的病态竞争,在这个竞争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都是受害者,其中学生作为被教育者首当其冲。在这样的窘境下,教师首先要分析自己所在的“教育循环体系中的生态水平和潜在的育人桎梏所在”,进而从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入手,提早在教育认知、教学规划和课堂管理等方面做出转变。譬如,教师必须要认清“教育内卷”,并站在“规律育人”的视角践行教书育人;要从重塑教育环境入手,找突破口,例如将责备型与惩戒型的课堂变成“赞赏型与协同成长型”的课堂。将教师在课堂环境中的“独自舞蹈”变为“师生共舞”,这样的转变或许无法重塑整个教育环境,但却可以将教育素材、教育媒介与教育方法指导等重组,从而打造出更加适应学生和谐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动力的“艺术型课堂”。这样的教师、课堂和育人情怀,怎能会培育不出内驱力爆棚的好学生和有个性的学生?
细品——坚持禅修与学生共情,“培育学生梦想”
爱尔兰诗人叶芝认为“教育的最好境界是唤醒孩子的内驱力”,这里的内驱力展现在学习个体身上就是“对学习的向往与热爱,对知识的渴求与憧憬,对未来的预设与期待”。因此促进教育公平会让更多的好学生如“雨后春笋”般自然向阳而生,且生机勃勃。然而这样的理想并不容易实现,因为它需要教师在“教育内卷”与“教育焦虑”的浮躁环境里“持身、内敛与静心”,既不焦躁又不恐慌,而是顺应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先突破专业成长,再实现学科发展,最后成为学生喜爱、学校认可的“良师”。然而,良师不是凭空诞生的,他们需要像寺庙中的僧侣一样进行禅修,只是教师的禅修是建立在“教育常识、教育既定规律与家国情怀之上的”,良师是促进社会发展和践行教育公平的领航人与掌舵人,他们是具备教育家精神的。只有这样的良师才懂得如何破解教育难题,在众多的教育受众里播撒智慧的种子,引领学生发掘他们的学习品格和学习优势,从而激发其不断完成学习目标,带着对学习的期待与热望奋力前进。此般教育实践才能真正强化并延续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即使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身处不同的学习环境,他们也能心中有阳光,眼中有晴空,即使乌云蔽日也能拨云见日。
概而论之,新时代的教育虽挑战重重,不可预见的因素较多,但只要广大一线教师坚守“教育公平”,以平等的师生关系、谦卑的育人姿态、开阔的树人胸襟,以学生之所需、之所喜、之所求为育人之本,不迷恋功利,不囿于“内卷”困境,坚持以“大国良师”的情操和境界要求自我,在清明净心处坚持禅修,用澄净的心态、赏识的目光与大刀阔斧的课堂革新助推全员育人和因材施教,就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内驱力。学生有了学习内驱力,我们的一线教师定可塑造出“品学兼优、思维敏锐、能力卓绝”的下一代,“教育内卷”之殇自可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