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擎一把火炬前行

2024-11-02何春奎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24年10期

有教育专家说,真正的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学生的教育如此,教师的成长更离不开这“一把火”。20世纪90年代初,我开始了自己的教育生涯。农村学校的地理地位多让人“僻于世”,加上少有学习机会,很多时候我都感觉自己是在“荒漠”中艰难挣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到了省城,走进一家教育书店,琳琅满目的图书令我目不暇接,顿感自己如井底之蛙,仰望不已,当下便买了《从批判走向建设》等几本与教育相关的图书。

《从批判走向建设》由四川名师李镇西所著,是一本语文教育实践和探索语文教育改革的真实手记。手捧这本书的我犹如缺水的鱼儿投身一泓清泉。“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李镇西老师通过一个个真实而精彩的案例,呈现出质朴且深刻的教育观,犹如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给予了我不断前行的力量和智慧。

“学”的自觉,一种被引领的力量

要让学生学好语文,语文教师必须自身好学。李老师快人快语,毫不讳言自己的“学习狂”和“读书症”,他说:“读书、教书、写书,就是我现在生活的全部内容。”并认为小说、思想随笔、人物传记、科普读物、文化专著等,都应该进入语文教师的视野。

我在惊讶于他哪有这么多时间来读书的同时,仿佛也看到了一个“手不释卷”,每晚必倚床头读书,外出开会学习随身带书的儒雅教师的生动形象。凡此种种,促使我在“荒漠”中振作起来。于是,我坚持每天必读书,每周必读一本书,每月必购一本书,不限于各种文学名著、教育经典、散文精品、学科教学著作等,也年年自费订阅教育杂志,用于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虽然囊中羞涩但从不吝惜。

记得有次,单凭对刊名的简单理解就订阅了《课程·教材·教法》杂志,殊不知拿到手却傻了眼,竟然令我无从下手,这种高水平的理论刊物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和接受水平。但是,每期杂志一来,我还是一篇不落地看完,即便是多数文章根本看不进去,消化不了,也还是很努力地勉强自己,权当是一种熏陶吧。

现在回想,我虽然没有李老师读书的高度、精度和广度,但还是很拼的,每晚书房里必看书学习一个小时,上了床还要将床头上的书翻看几个章节,似乎是想通过源源不断的输入,达到学有所成、“学富五车”的目的。这种学习上的自觉和拼劲,也让我得到了不少好处,有知识的引领,有技能的引领,也有思想的引领,等等。

“从一本到另一本”,这种学习的韧劲和惯性就这样保持了二十多年,从乡间陋室到城市高楼,那些书籍是我最珍爱之物,一本不少地随着我迁居。当然,我也跟随作者们的脚步一点一滴地成长起来,虽然成绩很小、进步很慢,但仍能时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读书的乐趣、知识的洗礼。

“做”的主动,一种被激励的力量

李老师提出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他是那种敢于行动,勇于实践,想到了就做、做了就不懈坚持的人。这种“做”的冲劲、“做”的坚守、“做”的智慧,无形中成为一种力量,激励着我学习效仿。

学习效仿他做的方式方法,学习效仿他的坚持坚守,学习效仿他的勤勉无悔……回忆起来,自己课堂上那些还算是拿得出手的“三招两式”,多是借鉴李老师而来。不!是“依葫芦画瓢”模仿得来的,有时甚至是亦步亦趋、生搬硬套。

这些模仿和生搬硬套,在当时的农村课堂,总会掀起一阵阵学习的热浪,很受学生们欢迎,他们学习的劲头、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品质都在不断提升着;作为一个教学的学习者,我模仿的方式、范围、内容、渠道,也在不断扩大着。一开始,担心“画虎不成反类犬”,但一想到李老师的做法,那些精神的力量,激励着我多了些“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无畏和决绝。

作文一直是农村学生的弱项,知识面、阅读面不广,难以写出好的作文,提升空间巨大。为此,我借鉴李老师利用课堂为学生“一期读一本名著”的做法,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创新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之路。一开始把精力集中在选题、评改、推荐佳作上,至今还记得,当我拿着登载学生作品的《南充广播电视报》在教室宣布时,其他同学脸上的羡慕掩饰不住。

接着,我改革课堂教学,节省时间,主要是压缩语文教学时长,利用担任班主任的便利用好20分钟晨会时间,为学生读《水浒传》《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著,此外,鼓励学生向学校图书室借阅书籍,提倡学生阅读之余,有感而发,可就事论事,可抒写性情,不拘形式,不限内容,不论字数,创作文章。最终,李老师的做法不负我,学生的学习不负我,我的效仿不负我,好几届学生学习语文的昂扬热情,就是对我学“做”的最大肯定和无声激励。

“思”的深入,一种被鞭策的力量

读书与写作是一对双生子。无论是在课堂教学方面,还是作文评点、阅读书籍等方面,李老师总是善于思考、独立思考,发表了一篇又一篇教育论文、下水作文、读书随笔等,著作颇丰,令人羡慕。他曾告诫“一定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一定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以前,我也写过不少稿子,但思考不深,没有真实见地,投出去往往石沉大海,自己也感到意兴阑珊。

一次,上《陈涉世家》公开课,临近结束时课堂上发生一个小插曲,一名学生对“苟富贵,无相忘”提出了与教材注释不同的理解。放在以前,我会简单应付过去。但在那天的课堂上,我尊重学生的思想,耐心倾听学生的声音,接过了这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又迅速地将问题抛还课堂,引发学生激烈争辩。接着,通过适时引导、归纳整理等方法,鼓励学生结合上下文找出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发现学生思维中的亮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最后,顺势重温深入上下文语境理解文言文词义的方法。最终这个“小插曲”为公开课加分不少。

随后,我进行课后反思,发现自己已经不自觉地将“锻造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翅膀”“语文教师应该善于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自由王国”等教学观念深植于心、运用于行。经过认真思考,我选用案例呈现及点评、教学随笔两种方式,迅速整理成《让教学“意外”生成课堂精彩》《让智慧在课堂上生成》两篇文章,分别发表在了隔周的《教育导报》和《教育时报》上。这一个课堂和两篇文章,让我再次感悟李老师“一定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一定能发出自己的声音”的谆谆告诫。

后来,在读书学习、课堂教学、学生沟通中,我总是有很多感动、很多联想、很多共鸣,它们盘旋在脑海,有时久久不会离去,但有时又稍纵即逝,我知道,这是独立思考、真实思考、深入思考的结晶。我会提起笔来,及时将这些感动、联想、共鸣等思维火花记录整理下来,率意成文,也没有刻意去追求发表,就是想把“心中有话要说”的冲动释放出来,或许是自己的教学思维习惯、思维素养得到了提高,或许我的真学、真做、真思得到了认可,一篇篇教学随笔被发表了出来。随着语文课堂的生动丰富,教学随笔的见报见刊,我在校内校外自然也小有名气,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提升、成长和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