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稿撷英

2024-11-02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24年10期

做一个圆缺有度的教育者

刘建华

有一个场景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一只小鸟张大嘴巴,等着地上爬行的虫子,满心期待虫子爬到它的嘴里……显然,在它的潜意识中,虫子是会自动进入嘴里的,不难想象,在它成长的过程中,它的父母肯定总是将虫子放到它的嘴里,让它产生了错觉:只要张开嘴就可以吃到虫子!

恍惚间,我也产生了一种错觉:有时候,自己似乎做着与小鸟的父母相同的事,也在培养一些“张嘴的小鸟”。

课堂上,我详细完整地讲解每道题目,生怕学生不理解、不会做,可为什么部分学生每次遇到一些较难的题目时,仍然没有思路、不会分析呢?

现在回想起来,也许这种形式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无形中,将他们变成了只会“张嘴的小鸟”。

老子有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在教学中,我总是想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更完整的思路、更简捷的方法,反而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讲解的时候,教师要给学生留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自我补缺”的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稍有缺失”的教学中,去思考、去成长。

人生如尺,做事应有度,教学正是如此。教育是一个追求圆满的事业,在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教师的教学是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完整地、全面地掌握知识。但人生总有起伏,教育的过程同样不是一帆风顺的,教师的教学不必事无巨细,应以适当的缺失为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理解如何补“缺”,让他们成长的旅程更丰富、圆满。

落实“双减” 创设英语高效课堂

鲁冬梅

眉县第三小学位于安阳街东段,属于城乡接合部,家长文化程度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秉承“功夫在课外,功效在课堂”的思想,积极落实“双减”政策,从实际出发,整合资源优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优化学习环境。我充分利用学校建筑空间给学生创设英语学习环境,如在教室设置英语专栏,在楼梯拐角打造“英文主题角”等。

创设教学情境。在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我总是想方设法地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让英语课堂精彩生动。在新知识呈现环节,或借助实物,或制作图片,或利用课件等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进行英文对话,帮助学生巩固习得的语言知识,有效锻炼和提升英语交际能力。

坚持寓教于乐。兴趣是学习的源泉,也是语言学习的关键,而游戏是最佳的激趣方法。迎合学生爱玩的心理,在课堂上,我融合教学内容,设计了许多妙趣横生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语言知识,领悟语言技能,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感受学习英语的快乐,体悟英语学习的价值和作用。

创新评价方式。在关注英语学习效果的同时,我更关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我通过给学生盖喜欢的卡通动物印章来鼓励学生学习英语。采用小组评价、周小结、月评价、期末考核,评比“英语之星”“英语明星小组”等。同时,我还组织了英语竞赛,如书写比赛、课文朗读竞赛、情景对话表演、英语单词接力赛、英文歌曲比赛等。每次活动后,开展总结表彰,颁发奖品,将英语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书本扩展到生活。多元的评价方式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组建英语社团。我积极组建英语社团,每周三开展活动,一周一个主题,如顺口溜、英文歌曲、英文小故事、口语交际等,将课内与课外有效结合。每学期末,我会组织社团展示活动,邀请家长参加。社团活动给英语学习爱好者搭建了展示的平台,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总之,“双减”背景下,英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营造英语学习氛围,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寓教于乐,让英语课堂更加精彩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科学幼小衔接 静待“种子”成长

许玉洁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儿童成长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作为合阳县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试点园,合阳县海峰幼儿园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科学衔接的工作要求,从建立常态机制到创设优质环境,从课程实施、特色活动到家园共育,始终坚持“三年全准备 一年精准备”的科学衔接工作模式,将入学准备教育渗透于三年的幼儿园生活、游戏、课程、习惯培养中,在“看得见”“看不见”的教育中,静待、倾听、见证“小种子”生长、拔节的声音。

“大小教研”:建机制,强支撑。依据《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学校建立了常态化的幼小衔接工作机制,总结提炼出“三年全准备 一年精准备”的工作模式。每学年,学校会制定详细的幼小衔接工作方案、工作计划、工作清单等,使幼小衔接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坚持教研支撑,寻求专家支持,以教师培训、专家入园、政策解读、大小教研等形式,不断提升教师幼小衔接理论水平及专业能力,让衔接工作更加科学、有序。

“体能大循环”:蓄能量,强体魄。幼儿园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运动发展水平开展户外“体能大循环”,将走、跑、跳、钻、爬等基本动作融入其中,促进幼儿体格体能发展。同时,对幼儿的动作发展进行动态监测,及时调整、升级难度,旨在增强幼儿的运动兴趣,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互助意识等。

“种子养成记”:塑情感,促养成。“一周一仪式,一月一习惯,一节一主题”的德育课程是幼儿塑造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主要途径。班级教师通过标记法、借助法、儿歌法、游戏法、榜样激励法等途径,聚焦“自我服务、整理收纳、自主管理、劳动能力”四个方面,从入园、进餐、物品材料整理等生活内容入手,帮助幼儿做好入学生活准备。

“家校园”携手:凝合力,巧衔接。本园积极与小学建立联系,开展“两进三会一体验”活动,通过组织参观校园环境、观摩教学活动、联合教研以及“遇见小学老师”“遇见小学”等体验活动,探讨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规律的不同之处。同时,以“种子微学堂”为阵地,定期发布方针政策、专家解读、习惯培养、幼儿活动等方面的科学衔接知识,与家长思想同步、理念同频。以“种子小课堂”为载体,邀请家长参与开放日、体验式游戏等活动,体验幼儿游戏化的学习方式。在“种子大讲堂”中,邀请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衔接观,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科学衔接,未来可期。我们将会用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方式,用更具未来的眼光,携手构建科学衔接的教育生态和良性循环的教育系统。

以教师成长赋能“双减”

魏彬鹏

规范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能力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在“双减”政策下,培养和发展教师的业务能力是当下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不断补充能量。在学习“双减”政策的基础上,教师要透过表象看本质,明确减负提质、减负增效是落实好“双减”政策的基本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担当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作为一线教师,要心怀教育事业,心系学生发展。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与学生互动,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在课后,教师要适时与学生沟通,如询问学生对自己的教学风格是否接受等。

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一线教师面对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期望,难免会感到压力,教育部门应关怀、关爱教师,切实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给教师营造宽容、愉悦的教学环境,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激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忱。

教育的革新发展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更需要一线教师的无私奉献,萤萤之光,灼灼其华,正是他们的坚守与爱照亮了学生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