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状与对策: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认知的调研报告

2024-11-02刘鑫顾志辉曾雪晨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24年10期

编者按

2023年底,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强化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修订完善课程教学要求。据统计,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仍呈上升态势。数字经济发展带来了就业新形势,而部分高校的“生涯教育”却缺乏明确的价值观与发展方向,导致部分大学生生涯规划意识淡薄,甚至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视为“水课”。高校生涯教育应从大学新生抓起,把握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核心目标由“就业”转变为“育人”。本期刊发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认知的调研报告,客观剖析大学新生对职业规划的认知现状,探讨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可行性路径。

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新生探索自我发展道路、形成正确自我认知的重要途径。基于对Y大学2023级7597名新生职业生涯规划前置教育认知的调查发现,当前大学新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普遍还存在不科学性和盲目性。为此,在入学教育中,学校应对大学新生进行认知引导、情感引领和行为引航,引导新生对职业生涯进行自我探索,增强新生对职业生涯的价值认同。

一、问题的提出

2023年8月至2024年5月,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以“筑梦青春志在四方,规划启航职引未来”为主题的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通过举办大赛,努力打造强化生涯教育的大课堂、促进人才供需对接的大平台、服务毕业生就业的大市场,加强高校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增强大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指导大学生尽早做好就业准备,更好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这体现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和高校技术技能人才的塑造是国家十分重视的问题,也对高校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据统计,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继续上升。如此庞大的毕业生群体加之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劳动力市场上的要素组合方式和运行规则的变革。就业压力加剧已是大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帮助学生探索自身性格和兴趣,结合社会发展规律明晰自我定位,确立职业目标。因此,对大学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为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也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

大学新生从以老师督学为主的高中课堂进入到以自学为主的大学课堂,很容易陷入放纵自我、享受自由的状态,难以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学校需要提高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认知,培养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促进他们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人文素质等方面协调发展。

二、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认知的现状

为了解大学新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情况,我们选取Y大学2023级7597名新生参与本次调查。其中男生3874人、女生3723人;理科5658人、文科1939人。调查发现,大学新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情感与行为相矛盾

“情感是一种主观感受,它与被动的感官知觉不同,代表着我们对观察和经历的情境所做出的反应,能为我们的行动提供动力和指引。”通常来讲,人们的行为选择与自身的情感感受即“我期望获得的”与“我实际需要的”是一致的,才能更好地增强人们的自我效能感。但通过调查发现,新生对于专业选择的态度和就业的实际需求是互相矛盾的。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绝大部分新生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表示满意,也愿意在未来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但仅有8%的学生选择在本科毕业后就业,且在就业问题中,受关注最高的是薪资待遇和发展机会,实现个人价值与为社会做贡献的占比不高,专业对口一项仅占21%。说明新生虽然期望在未来从事与自己所选择的专业相关的工作,但更需要较高的薪资和良好的发展机会,且为国家奉献、实现自身价值的观念相对薄弱。

(二)行为与认知不符

行为和认知是生活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认知是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的认知,是被身体及其活动方式塑造出来的”,行为是对认知所做出的反应和表现,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然而在调查中发现,部分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行为和认知存在矛盾,“我能干”与“我想干”之间存在偏差。

调查数据显示(见表2),大学新生对本科专业学习的制约因素有比较清晰的认知,在专业选择上也有一定的自主意识,但仍存在知行不一致的问题。一半以上的新生是自主选择的目前专业,但所选专业为“长期关注的理想”一项仅占29%。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制约自己学习的因素是自我约束力差和目标不明确,只有22%的新生会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在“我能干”和“我想干”之间存在明显偏差。

(三)认知与情感冲突

情感和认知是人们行为的两个基本过程,一般认为,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有助于正确认识事物的全貌并促进决策的实施。但在对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调查中发现,新生的认知与情感存在冲突,不能在问题抉择中达成一致。

调查数据显示(见表3),新生在选择专业时以自己的喜好为主,其次是专业的就业前景,但是部分新生的专业认知受他人影响很大,大部分新生对所选专业的应用领域只是大概清楚,许多新生根据专业前景选择专业,但最后却认为前景一般,出现了一定的专业认知模糊问题,体现出新生在认知与情感方面存在冲突。

三、提升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途径

在我国以往的教育体系中,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度并不高,学生没有将多年的学习经历同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甚至有人认为升入大学便意味着“自由”,这种错误的观点混淆了部分学生的认知,干扰了新生对大学生活的正确认识。新生入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一环。为使新生有效了解所学专业的基本概况和发展前景,在新生被录取后至报到前及入学报到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入学教育过程中,学校应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角度向新生详细介绍专业的主修内容和就业前景,以专业的实际就业数据和求职案例帮助新生分析专业的应用领域和面对的职场环境。

(一)认知引导:深化新生对职业生涯的自我探索

职业探索是指个体在一定态度和认知的引导下,通过对自我和环境进行探索,形成探索技能,明确职业生涯目标,并努力奋斗,推动自我发展。对于新生而言,如果大学只能做一件事,那应该是“找自己”。大学阶段是学生探索自我兴趣、培养专业特长、提高认知能力的关键时期,是深入挖掘自身优势、剖析内在品格的重要节点,引导大学新生深化对职业生涯的自我探索,能帮助新生进行全面的自我分析,建立客观的自我认知,清晰自己的定位,明确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更好地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悦纳自己。同时,从大一开始,学校应指导新生强化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指导他们认识自我特征,了解职业兴趣,从而根据自身和现实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将规划细化到一个个切实可操作的短期目标中,并付诸行动。

(二)情感引领:增强新生的职业价值认同

所谓“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在内心里认为其所从事的职业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职业认同是个体与环境的持续相互作用。在增强新生职业价值认同方面,党建引领发挥着独特且重要的作用。高校党建工作是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任务。学校应以党建工作为抓手,引领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明确人生奋斗目标,引导他们认清主观选择与客观需求、个人与集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努力成为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正所谓“最了解学生的还是学生自己”,通过发挥优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经验分享或学习交流座谈会等形式,开展主题分享和课程答疑等活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奋斗目标。

(三)行为引航:提升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职业生涯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使得职业环境频繁变化,为使新生更好适应社会变化,提高生涯规划能力,学校应鼓励新生了解“双创”竞赛和职业规划大赛等大型赛事,让学生通过参与竞赛了解创业、就业的方法和过程,认识不同职业发展的市场形势和竞争力度,明确就业求职应具备的核心能力。项目答辩和观摩项目路演的经历有助于新生明晰职业规划和自我定位。同时,应鼓励新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通过校内组织招新、模拟企业招聘和参与实训实习等方式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在实践中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估能力。通过能力的增强提高新生的获得感和成就感,使其能够制定更加合理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

目前,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发展路径呈现出不确定、不稳定、复杂、模糊等特征,对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新生的认知引导、情感引领和行为引航,能够提高新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能力,使新生在知情意行上达成一致,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以指引未来的大学生活和就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