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情境 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

2024-11-02张娟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24年10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吴忠豪教授提出:“语文教师要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倡导教师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做用课文教语文的实践者。语文教师应带领学生揣摩、体会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和规律,从课文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和语言文字的运用方式。教师要积极给学生搭建交流、表达的平台,引导学生开口说、动笔写,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解读文本,发掘语文价值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文本语言,细读文本,探究内容背后语言的“秘密”,揣摩作品蕴含的内在价值。一是要关注文本的独有特征。二是要分析文本有没有迁移的价值。部分文本的内容适合学生在新的语境和情境中学习、模仿。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课文《秋天》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秋天》的文章内涵,并与第一单元的《天地人》《金木水火土》等文章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字词的妙用,发现语言的魅力,深入体会本文表达自由、句式灵活、内容丰富的特点,并为学生创设情境,搭建支架,指导学生运用文中句式进行创意表达。

二、围绕语文核心价值,精准设计教学环节

(一)合理选取教学内容,精准制定教学目标。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传承能力。为了实现这些核心价值,教师需要精准设计教学环节,使教学活动更加科学、有效。根据课程标准,紧扣课文特点,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科学、明确并全面地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在备课时,教师首先要深入研读课文,要理解编者意图,明确教材的单元内容的内在要求,深入思考“教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等问题,准确定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把握学生学情。

(二)基于情境任务驱动,巧妙设置教学环节。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情境任务驱动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境,以具体任务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针对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笔者以两个大任务巧妙设置教学环节,以任务驱动层层推进教学。任务一:“小导游” 带你游览钱塘江。让学生分组扮演小导游,根据课文内容和观看的视频、图片,向 “游客”(其他同学)介绍钱塘江大潮。要求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准确描述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并且要发挥想象,将自己联想到的课文内容之外的画面也描述出来。结束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任务二:我是“小记者”。学生扮演“小记者”,采访“观潮者”(其他同学),了解他们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感受和想法。采访内容可以包括对潮水的印象、最震撼的瞬间、观潮的收获等。结束后,“小记者”将采访结果整理成新闻报道,在班级内进行交流分享。

通过情境任务驱动,学生们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不仅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加强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抓住语文要素,开展读写结合活动

(一)仿写练习。根据文本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方法,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排比句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写一段话,描写自己熟悉的一处景物。

(二)续写课文。根据文本的情节发展,让学生续写课文。例如,在教学《穷人》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运用所学的表达技巧来续写桑娜和渔夫一家的生活。

(三)读后感写作。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后,可以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篇课文该教什么,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去不断地开发和整合。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开展读写结合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素材,在表达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