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深度阅读一本书?
2024-11-02王妮
如今,部分人认为读书这件事好像不再必要了,手机似乎取代了书本所提供的部分功能。然而,作为老师,我有点恐慌。
资讯太多或太少,都会削弱我们的理解力。怎样避免网络中泛滥的资讯侵蚀孩子的阅读力呢?我认为回归书本阅读,倡导并践行分析性的深度阅读是形成高级阅读力的必由之路。
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明确表示:“阅读,解决的不仅是必需的知识,还有我们内心的迷茫与精神世界的享受。”深度阅读要求我们将知识融会贯通,提炼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个人认知和风格。阅读的高级层次是输出,分享会使人愉悦,催人深思,促进研究与发现。
一、多样的分享交流形式
1.静态展示读书收获
教师可以利用简单而有效的图画帮助学生系统地梳理知识,在分析与咀嚼中消化一本书。在形式多样的静态展示中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互评合作中获得读书的成就感。
2.动态交流读书心得
读书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演讲等形式进行动态分享交流。交流读书心得既能唤起阅读时的美好回忆,又能感受同学之间思维的碰撞。有的同学展示和父母一起阅读的场景,有的同学和小伙伴们将作品中有趣的情节改写成剧本,一起排演书中的内容,有的同学把自己想要交流的内容制作成PPT,进行演讲……
在分享中,学生能感受到愉悦,明白阅读的深层价值,进而更加积极地阅读,不断从书中获益,充实自己。
二、交流方法及过程
为了帮助、指导、训练学生进行阅读分享交流,我总结了以下做法。
1.立足书本,筛选交流素材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原著。如四年级学习了《普罗米修斯》,可以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五年级学习了《猴王出世》,可以读《西游记》……
立足书本的前提是要通读全书。对整本书有全面的理解,才能获得深刻的感悟,并准确地表达出来,感染他人。
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跟同学们提起了《赶往火星:红色星球定居计划》这本书。第二天,一位同学兴致勃勃地来找我,说他也读过这本书,马上拉开了要跟我探讨这本书的架势,希望我与他产生共鸣,可是,我其实只是看了这本书的简介,哪能跟他聊下去呀?看着他失望的眼神,我暗自惭愧。
在通读全书的基础上,分享关于主要内容、主要人物、阅读感受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加深听众对书本内容的理解。只有立足书本内容,才能筛选出有趣、有意义、有价值的材料去跟听众去分享,才算是一个负责任的分享者。
2.迁移阅读——介绍书籍的写作背景
针对比较热门的书籍,在分享交流的时候,如果你准备的内容较为大众化,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丧失了交流的意义,听众也会感到乏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寻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举个例子:一位同学探寻了《小王子》的写作背景后,在班级里作了如下分享:
同学们,这是一张法郎纸币,你们知道上面的人是谁吗?他不是法国总统,是一个作家,名字叫圣·埃克絮佩里。圣·埃克絮佩里是法国最早的一代战斗机飞行员,画画、写作是他的业余爱好,空闲的时候,他会在咖啡店喝咖啡,在纸巾上写作,慢慢地,他创作了一个故事——《小王子》。此后,全世界都在读这个故事。1944年,圣·埃克絮佩里和他的飞机突然消失了,这件事儿成了一个谜,直到2008年谜底才被解开。解开谜底的是一本书——《圣·埃克絮佩里:最后的秘密》,这本书的作者也是一位飞行员。他在书中悲伤地写道:“如果我当时知道侦察机上的飞行员是圣·埃克絮佩里,我绝对不会开火。因为我是他的粉丝。”
听到这里,有学生立刻站起来说:“我既想重读圣·埃克絮佩里在纸巾上写出的《小王子》,又想读《圣·埃克絮佩里:最后的秘密》。这些带有神秘色彩的作者个人的经历,非常吸引我。”
由所读作品联想到相似的书籍,探寻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前世今生,无疑会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因此,在分享交流书籍之前,要阅读跟书本相关的材料,探寻、选取与之相关的独特内容,拓展分享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3.迁移阅读——联系生活再思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书籍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深入思考。比如,一位读了《西游记》的学生分享道:“我发现每个人身上都有猪八戒的影子,人或多或少会有好吃懒做的想法。妈妈认为小孩子就像孙悟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也需要有外在的约束,因此需要戴着‘紧箍圈’。爸爸则认为成年人像唐僧,在社会中磨炼后,懂得了自我克制和自我约束。”
该生通过迁移对比,了解了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特点。总结得出,迁移阅读有两个方向:一是读与书本相关的拓展内容;二是充分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产生新的思考。
4.模仿创编——根据文章再创作
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用续编、创编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思考。在看过《鲁滨逊漂流记》后,一位学生创作了后记:“我一个人置身于荒岛,到了晚上,面对漆黑的夜晚,面对不断传来的不知名的动物的叫声,我吓得号啕大哭。我一想到森林里的各种猛兽,就恐惧万分,想用衣服包裹住自己的头,蜷缩在角落里。内心的恐惧让我怀念以前在家的日子,当初就不该出海。”
学生从阅读书本拓展到阅读生活,交流的是自己的创编,但却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共鸣。这种分享方式拓宽了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做好交流前的准备工作
读书交流是一种口语交际,需要通过语言表达来实现。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为学生传授读书方法,帮助学生快速理清思路,形成交流文稿,在读书交流时展示出自己最精彩的一面。
1.引用原文,有理有据
《鲁滨逊漂流记》一书中鲁滨逊最让人揪心的莫过于生病时的处境,原文中鲁滨逊的日记最能展现这一场景。在交流分享中,学生可以用“引用原文”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适当引用,可以带领听者再次走进书中的情境,感受作家的语言魅力。
2.及时批注,归纳总结
六年级的“快乐读书吧”栏目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效运用“及时批注、写出发现、归纳总结”的方法,要求学生“课上学习课后用”,提高自己的读书能力。这样在分享时,学生才能有话可说,言之有物。
3.设计辩论,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针对“同一本书,同一个人”,不同学生的看法会有所不同,教师可以设计辩论赛,激发大家表达见解的欲望。
例如,在六年级组织的《男生贾里全传》的读书会上,同学们争得不可开交。针对问题“书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一共有18位同学为贾里投票。这些同学的观点有:贾里有英雄气概、有爱心、有责任感、愿意帮助朋友……为什么还有很多同学没有选贾里呢?大家踊跃发言,观点有:贾里小肚鸡肠、会耍小聪明……争论相当激烈。此外,也有同学表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样的贾里更加真实、可爱,如同生活中的我们。顿时,掌声四起。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会给不同生活经历的人带来不同的感受。通过辩论,同学们可以听到不同的观点,也会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深入地去分析、思考人物形象,辩证地看待事物,作品也会显得更加饱满、真实。
读书后的分享交流实际上就是大家在一起“聊书”。既然是“聊”,就需要你来我往,绝不能是“一言堂”。在分享的过程中,每个人既是讲述者,又是听众。在交流分享结束后,参与者往往会产生新的认知。教师鼓励学生及时分享有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及时总结收获,提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