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爱国情化作奋进的报国行
2024-11-02张运泽
2018年4月,读高一的我看到“中兴进口受到制约”的新闻时,不由得眉头紧锁。正是从那时起我便暗下决心,要学习与通信研发相关的专业,为国家突破电子信息领域“卡脖子”难题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报志愿时妈妈对我说:“你从小就喜欢研究数学,选择报数学专业吧,正好我同事的闺女读数学专业博士呢,还能带带你。”但是,只有我清楚自己的目标,在与父母耐心沟通后,我义无反顾地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类志愿放在了前面,且不服从调剂!
筑牢根基 扬起创新之帆
记得在开学典礼上,校长说:“如果你们想成为科学家、知名学者和技术精英,一定要先夯实数理基础和学科基础这个‘地基’,才能筑起核心竞争力这座‘大厦’。”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成为我学习道路上的指明灯。
于是,我给自己定下学习要求——问题不过夜,一定要把专业基础知识夯实。即使学到深夜,也要把当天的不懂之处搞懂。然而,随着问题不断增多,我熬夜研究问题的次数也在不断增加。长时间的熬夜严重影响了我次日的上课状态。我向专业课老师表达了困惑:“我是不是选错专业了?怎么连课内基础知识都搞不懂?”老师耐心教导我说:“像电磁场这类专业课属于一门精深学科,要想全搞懂,需要继续深造。本科阶段可尝试用实践的经验强化理论知识的运用,看能不能更好地理解。”之后,我开始注重理论实践两手抓,学到重要理论就联系学长们进入科研实验室去证明。自此,学习于我而言不再是困难的事,变得更加得心应手。
带队参加“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好探索,让我终身难忘。起初大家普遍认为项目的前景不够乐观,回应并不积极。但作为负责人,我深入思考,通过讲述西电创业校友从创业初期的艰难坎坷到成为行业领军人物的励志事迹,来鼓舞大家士气。我一边布置打卡任务,一边带领大家细致打磨每一项材料。功夫不负有心人,项目不仅成功冲进决赛,最终还获得全国银奖。除了“挑战杯”竞赛,我还积极参加各类竞赛,来提高科研素养。参加的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特等奖提名。同时也参与了十余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对基础理论的重视和对科研坚持不懈的求索,让我取得了很多优异成果。作为本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代表,荣登《人民日报》。大三时,获得多所知名院校的研究生推免资格。发表核心论文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授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
明德笃行 担当时代之责
“半部电台起家,长征路上办学。”西电有着丰富的红色校史。作为一名西电学子、中共党员,我希望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在与同学的日常相处中,我发现部分同学对学校校史了解不够、兴趣不高。因此我便思考,能否找到一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宣传党史、校史呢?
在某次与朋友玩剧本杀时,我突然来了灵感——用“红色+剧本”模式,将校史中的红色文化转化为红色剧本资源。我带领团队历时三个月,从实地采风到查阅史料,从剧本撰写到反复打磨。最后,我们的处女作,也是西电首个原创红色校史剧本——《永不消逝的电波》问世了。
红色剧本把参与者带回到剧本故事发生的年代,扮演历史人物,从历史的旁观者变成历史的亲历者,进而在红色文化体验中厚植爱国情怀。截至目前,已经成功带动5000余名同学沉浸式地体验了党史、校史,并获得人民网、《中国青年报》等30余家媒体的广泛报道。
一路走来,我得到过很多学长学姐的帮助。怀着感恩之心,我不遗余力地分享自己的科研心得与竞赛经验,开展讲座10余场。与同学联合创立Star星创科技社团,引领学弟学妹参与到创新实践活动中。
在未来的征途中,我将以更加果敢的步伐,向着我的电子信息强国梦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