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教育家精神代代师承

2024-11-02申承钰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24年10期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希望广大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之内涵”。2024年的教师节主题是“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教育家精神植根于中国传统师道文化,但在当今社会世俗文化的冲击下,在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下,在全球多元文化思想的交融碰撞下,在班级授课制对师道文化的淡化影响下,师道文化传统反而给许多教师带来了伦理困惑。

鸡蛋,从外部打破是食物,从内部突破是生命;从外部打破是一种毁灭,从内部突破是一种升华。凯尔曼提出“态度改变三程序理论”,认为态度变化是分三个阶段实现的:依从、认同和内化。而只有达到“内化”阶段,“教育家精神”才能真正转变为教师内在的职业信念,真正激活教师的内生动力,让其自发地将职业升华为事业,自觉进行自我教育。相较于依靠师德培训、宣传演讲等外部力量推动教师内生动力的形成,让教师从根源上增强职业认同感,迸发对教育事业本真的热爱或许更为重要。

从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来看,中国师道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替代强化,也离不开自我强化,并且可以通过替代强化促进自我强化。叶澜教授提出“教师专业发展五阶段”理论,很多人认为,培养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应注重教师成长的“生存关注”及其之后的阶段,殊不知,在“非关注”阶段,教师就已经从教育对象的角度,通过切身的体悟,对教师职业有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倡导“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改核心理念的影响下,这种印象会直接影响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总体态度。

中国传统师道强调言传身教,教师当以身作则,肩负使命,而学生,若能见贤思齐,将教师的高尚师德纳入自身的精神谱系中,并且具有从事教师职业的意向,那么就会自觉赓续教育家精神。只有充分挖掘中国传统师道文化的内涵,追溯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提取出真正有益于当前教育发展的精神要素,让各要素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才能让教育家精神的弘扬和传承建立在更为坚实的基础上。

回想中国教育史上诸多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在学生时代至少遇到过一位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教师,当然,更多的情况是,一位优秀教育家的成长史里,站立着多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隐藏着数不清的令人动容的故事,这也足以说明,教师对学生的精神成长以及未来的生涯规划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后人踏上前人走过的路,步步开拓,虔诚朝圣。教育家精神的传递,是赓续,是传承,更是一种师承,唯有如此,才能让“教育家”这一称谓不再是少部分人的专属荣誉,而是每个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肩担的使命和追随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