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导向下“五合一”教学法在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的实践
2024-11-02李颖琦
摘 要: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深入分析中职机电类专业学生面临的就业难题,结合本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的创新实践,总结出以就业为导向的“五合一”教学法(理论与实践合一、线上与线下合一、实训与岗位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评价与反馈合一),并通过改革“1+N+X”教学模式、构建“双线互动”学习平台、打造“职场镜像”培训体系、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立“职业规划”评估机制等对策,开展“五合一”专业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助力学生实现“毕业即就业”的目标。
关键词:就业导向;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教学;“五合一”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6-0130-06
202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的通知》,其中在论述如何构建系统完备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时,提出要强化人才培养就业导向,健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联动预警机制,增强人才培养前瞻性。通知提出的“就业导向”理念,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出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就业导向是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宗旨,以传授岗位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以就业导向理念指导教学,要求各专业教学需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大力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才能有效完成从学业到就业的完美闭环。
在此背景下,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满足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成为中职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近年来,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柳州二职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紧紧围绕就业导向理念探索专业教学的改革路径,形成了“五合一”教学法。柳州二职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通过实施与总结该教学法,进一步激发了专业教学活力,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新时代背景下中职机电类专业学生面临的就业困境
(一)新的经济布局对中职生就业而言是把“双刃剑”
工业4.0(Industry 4.0),即第四次工业革命,其核心在于智能制造。工业4.0致力通过信息通信技术与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的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日益复杂多变且严峻。一方面,制造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催生了新的就业方向和工作岗位,特别是在智能制造、机器人技术、物联网等前沿领域,对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职业选择和发展前景。另一方面,随着先进技术的不断更新,传统操作技能正逐渐被自动化技术取代,导致部分传统岗位的人才需求量减少,技术的迭代更新使得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二)就业竞争严峻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
在当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承受着双重心理压力,包括社会层面的就业竞争压力和个人层面的心理适应挑战。中职毕业生往往因职场门槛高和社会需求不断变化而感到焦虑不安。另外,在家庭、学校和同伴之间形成的一种无形的紧张气氛,导致部分毕业生在面临职业选择和工作机会时感到迷茫和悲观。而连续的求职失败进一步降低了他们的就业期望,并会累积诸多负面情绪,使学生产生逃避现实的消极情绪。
(三)技术技能与行业生产需求之间的错位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迎来了工业5.0时代。中国工业5.0旨在构建一个融合教育、科技等众多行业的互联网生态系统。该系统致力将学习、探索、分析、仿真等环节软件化、在线化、共享化,实现互联互通,形成一个统一的平台,以持续更新和升级生产资料及劳动者技能。中国工业5.0的提出,促进了机电行业技术的飞速发展。然而,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实训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往往滞后于工业的快速进步。这导致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在面对用人单位对新技术、新技能的需求时,存在技能不足、实践经验与岗位要求不匹配、创新能力与行业要求差异较大等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中职学校在课程体系设计和校企合作实施方面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职业特色,未能构建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相匹配的实训教学体系。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现代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部分专业毕业生无法完全满足顶岗实习的要求。
(四)学校教育资源与就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在中职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资源的分配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存在显著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不到位及学生对行业发展趋势的信息缺失,导致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准备时,难以对未来的行业变化做出迅速反应,影响了职业选择。此外,学生在校参加的技能培训与市场上紧缺技能不一致,加剧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困难。
二、就业导向下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开展“五合一”教学的实践
“五合一”教学法是指将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学习、实训与岗位经验、教师指导与“师傅”教育、评价系统与反馈机制等五个关键领域进行有机融合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法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将学科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融合,使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更具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更贴近企业实际工作需求。该教学法有助于教育质量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国家和行业发展的需求。
(一)理论与实践合一:改革“1+N+X”教学方法
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建立在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同步进行教学、学习与实践的核心理念之上。这一教学方式通过设定具体、明确的教学任务与目标,构建包含必要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块,着重于理论知识的实用价值与适度性,以及技能训练的科学方法与规范性,旨在加强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1]。在此基础上,“1+N+X”教学法与“五合一”教学法相得益彰,前者着重于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融入多种职业技能证书的培训,后者则综合考虑知识、能力、素质、文化和职业精神等五个维度的发展,致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职业能力。
柳州二职校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对传统的“1+N+X”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改革,构建了“共享平台、分专业方向、模块化教学”的全新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旨在全面对接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和职业发展。在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阶段,学校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学生主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机械制图、电子技术、机械原理、数控技术和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等课程的学习中,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掌握并运用理论知识[2]。同时,学校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工业机器人操作训练等先进工具,结合企业实际案例,为学生提供接近真实工作的实训体验。在职业技能深化阶段,学校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模块化重构,紧密贴合中国工业5.0时代的发展需求,将课程内容细化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对应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与企业共享教学资源和实训设备,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职场情境和工作环境,确保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能够通过“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有效衔接。通过上述改革,学校的“1+N+X”教学法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并通过多元化的职业证书体系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线上与线下合一:搭建“双线互动”学习平台
根据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及智能化时代发展要求,柳州二职校搭建了一个结合线上与线下教学优势的综合性学习系统,即“课前+课中+课后”双线互动学习平台。该平台的搭建对落实“五合一”教学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将知识、能力、素质、文化和职业精神等五个维度有机融合起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3]。
以“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本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的分类与优点、工作原理、主要部件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故障诊断和维修方法。学生需要学习滑移率的概念、ABS的分类和优点,了解主要部件如轮速传感器、制动压力调节器、ECU等的工作原理。柳州二职校借助双线互动学习平台进行教学,教学目标设定如下:一是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ABS的不同分类及其优点,熟悉ABS的工作原理,掌握主要部件的结构与工作原理;二是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对ABS的主要部件进行检测和诊断,分析ABS产生故障的原因;三是素质目标,提升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观察、信息收集和分析总结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在具体教学中,笔者将整个教学流程分为以下三个环节。一是课前双线环节。线下,学生根据课程大纲预习ABS的基本概念,如ABS的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尤其是轮速传感器、制动压力调节器和ECU的结构与功能。随后,学生通过线上平台观看微课视频,了解滑移率的定义、ABS的分类及其优点,结合实例完成预习任务单,并在学习平台上提交预习任务单中的问题,以便教师在课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4]。二是课中双线环节。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结合学生的预习反馈,详细讲解ABS的各主要部件及其工作原理,特别对学生在预习中不理解的电磁式和霍尔式轮速传感器进行重点讲解。笔者用真实的ABS组件进行示范,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ABS在实际操作中运用系统和故障诊断的方法。线上教学部分,笔者组织学生进行ABS系统虚拟模拟操作,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操作路径,如模拟启动、加速、制动等不同驾驶场景下的ABS系统响应,从中找到传感器失效、液压系统故障等各种类型的ABS系统故障,并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故障检测、诊断与维修。随后,学生带着模拟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与教师及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以便更深入地理解ABS系统的工作机制和故障处理方法。三是课后双线环节。学生在线下选择汽车实体对ABS系统进行检测和诊断练习,以巩固课中所学内容。学生在线上借助腾讯云课堂平台自主学习更多关于ABS的进阶内容,并通过语音和视频连线的功能获得教师的个性化指导,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还需完成一个撰写ABS故障诊断报告的任务,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5]。
在本课教学中,笔者通过双线互动学习平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确保学生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有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种“线上+线下”的多元化教学方式,学生在专业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及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均得到了提升,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实训与岗位合一:构建“职场镜像”培训体系
“职场镜像”培训体系是以企业岗位为基础,通过模仿企业工作环境,设立与企业岗位相匹配的实践教学岗位,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体验并掌握岗位所需技能与职业素养。该体系的构建是采用“五合一”教学法进行教学的真实体现,通过模拟真实工作场景,使学生在近似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相关技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及就业竞争力,实现教育教学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柳州二职校构建了“企业合作—模拟实训—定向跟踪”的职场镜像培训体系。首先,学校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定期邀请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市场人员等到校开展专题讲座、技术培训、就业指导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企业的最新动态、最新需求、最新技术等信息,同时也向企业反馈学校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等信息,实现信息的双向交流和共享[6]。
柳州二职校建成了柳工装载机维修技能大师工作室、柳工叉车维修技能大师工作室、柳工挖掘机维修技能大师工作室、3D打印技术工作室、五菱物流维修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实训工作室。根据企业不同岗位人才需求的实际,学校创建岗位旋转实训机制,即让学生在不同岗位上轮流实习,让学生理解不同岗位间的协作关系及各自的职责,同时,企业为每个实训岗位配备了相应的岗位说明书,明确各岗位基本信息、主要职责、必备技能、考核标准等,让学生在“职场镜像”中扮演不同的工作角色,体验实际工作流程,掌握各岗位技能实训任务,从而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此外,学校利用学习管理系统(LMS)中的大数据分析功能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将真实工作标准作为学生在职场模拟环境中的学习评价标准。学生则在数据驱动中及时获得个性化反馈与指导,借助虚拟仿真平台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获得与真实工作环境高度一致的学习和实训体验。
构建职场镜像培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这一举措不仅加强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多个专业领域的实训机会。通过这种全方位的体验,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和技能要求,从而显著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这种培训体系,使学生在步入职场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教师与“师傅”合一:组建“双师共创”教学团队
“双师共创”教学团队是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该团队的核心目标是将学校中的教学理论与企业中的实践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从而确保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和要求。在该团队中,学校教师在理论教学方面具有较丰富的经验,而企业“师傅”则在实际操作和行业经验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两者结合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需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该团队还致力确保教学评价标准与企业考核标准的一致性。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该团队可以了解企业对员工的具体要求和考核标准,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评价,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提前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和考核方式,毕业上岗后能够更快地融入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柳州二职校通过“四步走”对策组建“双师共创”教学团队:第一步,搭建常态化沟通交流平台。学校搭建了一个常态化的沟通交流平台,旨在促进教师与企业“师傅”之间的持续互动。学校通过安排教师定期进入企业实践,学习最新的行业技术和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同时邀请企业“师傅”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双方共同解决学生在实训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第二步,组建“双师共创”教学团队。学校通过组织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打造了协作互补的双师团队;同时通过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会、教学案例分享会和教学反馈促进会,促进教学理念、方法和经验的交流和融合,确保课程设计的实用性和前沿性,促进了“双师”间的知识和经验共享。第三步,建立“双师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校企“双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训,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实施分层学习指导。通过这样的方式,“双师”团队能够关注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第四步,建立“双师共享”资源共建机制。为支持双师教学的深入开展,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和更新教学资源,以实现教学材料的实时更新和共享,为教师和“师傅”提供了持续学习和提升的机会。
通过“四步走”对策,柳州二职校成功打造了一个有机融合教师与企业“师傅”的“双师共创”教学团队。学校通过明确教师和企业“师傅”各自的优势和特点,然后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将双方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深度融合。具体来说:首先,进行需求分析,了解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具体需求和期望;其次,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任务;再次,实施培训和交流活动,让教师和企业“师傅”相互学习和借鉴;最后,持续评估和优化,确保教学团队的高效运作和持续改进。这些举措有效发挥了“双师共创”教学团队的育人功能。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柳州二职校的“双师共创”教学团队成功地将学校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企业“师傅”的实践经验有机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团队通过共同备课、共同授课、共同指导学生实践等方式,形成了一个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共同体。这一共同体的形成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在实践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需求。
(五)评价与反馈合一:创建“职业规划”评估机制
“职业规划”评估机制是一种结构化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其目的在于追踪及评估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与职业发展轨迹,确保学生在求学期间及毕业后能够获得与其职业规划相匹配的支持与指导,从而提高其就业满意度与职业适应性。该机制为实施“五合一”教学法提供了即时反馈数据,有助于学校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确保教育目标与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相一致。近年来,柳州二职校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试点,尝试建立一个评价与反馈相结合的“职业规划”闭环评估机制(如图2所示)。
首先,柳州二职校通过定期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反馈,收集了毕业生就业率、对口就业率、就业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关键数据。这些数据有助于学校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职业发展匹配度。其次,学校设立了职业规划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咨询和指导服务。该中心帮助学生了解行业趋势,明确职业目标,制订职业发展计划,并提供模拟面试、简历优化、职场技能培训等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并适应职场。最后,在收集数据和提供职业规划服务的基础上,学校定期召开反馈会议,邀请教师、职业规划顾问和企业代表共同讨论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根据讨论结果,学校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职业规划服务,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通过有效落实上述措施,学校在每一轮教学活动与职业规划服务结束后,都能通过收集用人单位的评价信息进行及时调整,形成了持续改进的正向“职业规划”闭环,确保教学内容、职业规划服务、学生需求、行业发展的同步更迭,提升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强化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开展“五合一”教学的成效与反思
(一)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开展“五合一”教学成效
在学生学业提升方面,传统的教育方法通常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略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培育,这导致学生过度依赖教师的课堂讲解,缺乏必要的职业适应能力。随着“五合一”教学法的实施,柳州二职校以就业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线上与线下的互动以及职场环境的模拟,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在课堂教学效果方面,笔者过去往往更加关注知识的细化,片面地认为只要将知识讲解得详尽透彻,学生就能掌握专业技能,而忽略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目前,笔者通过运用双线互动学习平台和职场镜像培训体系,能够精确评估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情况,并为其提供个性化指导,促进了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紧密对接,提高了教学品质和学习效率。在职业技能发展方面,传统教学法使学生获得的职业技能相对有限,导致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自从学校采用“1+N+X”教学法和创建“双师共创”教学团队以来,学生摆脱了以往实习时的迷茫无措,不仅能够熟练操作各种企业机电设备,而且能冷静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并获得了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增强了自身的职业适应性和操作技能。由此可见,“五合一”教学法的实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更加贴近实际的学习环境,同时也为企业培养了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彰显了教育创新对学生和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教学反思
在采用“五合一”教学法实施专业教学过程中,笔者作为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一线教师,发现了以下值得深思及需要改进的问题。首先,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不充分。尽管“五合一”教学法强调理实一体化教学,但较为陈旧的理论知识与新引进的机电机械设备操作之间存在脱节,学生难以将更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其次,线上与线下教学效果存在差异。双线互动学习平台未能使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实践操作达到预期的一致性,线上学习成果与线下实践能力不匹配,而且平台建设也未能及时跟进行业最新技术和岗位需求的变化。再次,实训与岗位对接不够精准。“职场镜像”培训体系未能完全模拟出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和岗位需求,无法预估学生在岗位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导致学生在实训操作中的体验与真实职场环境中的感受存在较大差距。最后,“双师共创”教学团队面临教师理论知识与“师傅”实践经验融合难度大的挑战。教师与“师傅”在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上存在分歧,“双师”团队协作不够紧密,无法制订更加科学的评价标准。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解决建议:一是加强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的对接,定期更新教学大纲,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确保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需求同步;二是优化双线学习平台,提高线上学习资源的质量,以及线上、线下教学的互动性,确保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辅相成;三是完善实训设施,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更新实训设备,使学校实训教学更贴近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四是强化“双师”团队建设,促进教师与“师傅”之间的定期交流和培训,要求双方在技术共享、经验交流、教学研讨等多领域进行协作。通过以上具体的解决问题措施,教师可以更好地解决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职业技能发展和就业竞争力。
在就业导向背景下,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采用“五合一”教学法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是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推进专业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该教学法以就业为导向,针对学生就业需求及企业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需求等实际,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及教学评价进行了全方位的整合。通过此教学法,学生在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态度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为实现“毕业即就业”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沈正寒.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技能教学课程改革实践:以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机电一体化设备装调技术课程为例[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3,52(07):201-203.
[2]范岩萍.“1+X”证书制度下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3,52(12):212-214.
[3]丁佳丽.浅析“智慧课堂”中教学评价在中职机电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3,25(11):121-123.
[4]赖望春.微课在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机械,2023(15):112-115.
[5]阮宇.信息技术在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机械CAD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23(06):118-120.
[6]李兆斌.基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2023(14):123-125.
(责编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