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

2024-11-02钟伯春

广西教育·B版 2024年9期

摘 要:本文围绕普通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结合乡土文化资源,对县域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进行探索与研究。课题组充分利用特色乡土文化资源,探索科学、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使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个性素养,使普通高中教育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从而为广大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关键词:乡土文化资源;综合实践活动;普通高中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6-0024-04

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和国内外教育形势的新变化,我国正在全面开展新一轮课程改革,其中反响较大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作为国家必修课程,各中小学普遍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跨学科实践学习理念逐渐被教师认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切实提升,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校缺乏课程资源,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逐渐流于形式等。笔者认为,深入发掘乡土文化资源并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广大教师应依据新课程标准,积极构建并实施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研究课标,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向

教育部于2017年发布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教育部修订并颁布了新版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综合实践活动需“完成两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以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主”[1],并将劳动技术作为独立课程分离出去,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在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21年印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综合实践活动共8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党团活动、军训、社会考察、研学旅行和生涯规划等,其中研究性学习6学分(完成两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以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主)[2],与国家颁布的新版课程标准要求一致。

对比新旧两版课程标准,可发现一个突出的变化:基于核心素养目标,学科教学要在发展学科逻辑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生活逻辑,打破学科逻辑孤立的现状,根据学生成长和现实生活的需求重组各类知识。什么是生活逻辑?什么是学科逻辑?崔允漷教授在《新课标会带来怎样的新教学?》一文提到,生活逻辑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究所获得的对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实体验之上的;学科逻辑关注知识逻辑的系统性,在于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前人的知识和技能等间接经验。生活逻辑和学科逻辑的进阶取向是学习逻辑,即“依靠整合论,期待通过习得过程,实现从‘双基’到‘素养’的升华”[3]。

深入解读国家和广西的政策性文件,结合普通高中各学科新版课程标准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要求,我们可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向。各学科新版课程标准中均明确提出,“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因此我们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化、局限化,不能简单地用社团活动、研学活动等代替综合实践活动,这是一门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因此应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统筹安排,在完成各学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实施。

二、提炼模式,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

为了有效开展实践活动,笔者所在课题组设计并录制了线上课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第一课”(课题研究成果之一)供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目标和一般过程,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选择一项本地文化资源开展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同时建议学生参考课题组研究、提炼的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六环节”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自主策划执行,学校主导开设,家庭助力开展,社会参与扶持,形成教育闭环,促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科学有效实施。

“六环节”教学模式具体实施如下:

环节一:活动前,选择同一个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学生组成一个实践小组,小组成员交流探讨相关的文化知识,使用网络检索主题素材和实地调研素材,形成活动小组的组名和活动方案。

环节二:活动中,实践小组成员自主组织、分工协作开展活动,教师、家长辅助,提供场地、交通、物资等支持。

环节三:活动后,实践小组成员收集、汇总活动过程的素材,后期处理素材,撰写活动总结,设计活动汇报展示PPT。

环节四:小组成员和教师对活动总结、活动汇报展示PPT等进行交流探讨、评价,小组负责文案的学生修改定稿。

环节五:活动成果展示环节,由小组评选的组长主讲,组员辅助,教师和学校提供展示平台(班级内展示或者全校范围内展示)、物资、信息技术等支持。教师、班级或校内其他学生、家长代表参与汇报活动。

环节六:活动评价。活动汇报展示后,小组内成员相互评价,班级其他学生、教师、家长代表对该小组的每名学生进行评价,汇总所有评价后形成每人一份普通高中学生阶段性成长报告书。

运用“六环节”教学模式,学校能有效实施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能顺利完成实践活动,切实发展和提升核心素养。

三、挖掘资源,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入开展

(一)挖掘名村建筑资源,研学古代建筑艺术

北流市有近百座古建筑,其中不乏精美、功能齐全的古祠堂、古民居,最有特色的是四大代表性古建筑群。位于北流市大里镇的六厚村至今还保留着建于明清时期的古民居10余栋、古祠堂10座、古庙宇4间以及20余米长的古城墙,整个建筑群落设计布局很有气势、特色鲜明。位于大坡外镇南盛村的泰堂祠,是青砖砌墙和青瓦盖顶的三进五开间的硬山顶砖木结构建筑。顶饰瓷雕砖砌花脊,两边山墙建有封火墙,屋前檐板雕刻人物纹,祠内墙均绘有古画,是极富岭南特色的典型清代古建筑。整栋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是北流市目前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古建筑。位于塘岸镇的刘大夫祠同样建于清代,是三进三开间的硬山顶建筑,顶部饰夔龙纹,灰雕压脊,相传为乾隆皇帝御赐刘氏先祖。该建筑具有清代建筑的明显特点,有较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位于西埌镇的城肚古城,是北流市极为罕见的四角古城堡。该古城以灰沙抹地,青砖造屋,环绕着高10米、长宽各30米、厚1.4米的卵石城墙,墙楼顶四角都有炮楼,城墙上四周均有人行道和炮眼,城门上有防火道,城墙上角楼耸峙,大气庄严,是典型的集供奉先祖、日常生活和军事防御等功能于一身的古城堡。

北流城区繁华的古街区——沙街,几乎浓缩了北流古建筑文化的精髓:离沙街不到10米,有为纪念苏轼而建造的“景苏楼”,东北是登龙桥,登龙桥往北延伸百米是铜阳书院旧址(现为北流市博物馆),往西50米是孔庙大成殿。孔庙大成殿建筑精美,保存了清朝的御书匾额。铜阳书院和大成殿,可以说是古代北流文化荟萃的胜地。

组织学生对历史文化名村、古建筑进行实地勘察、调研,形成研究性实践报告,让学生体会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可以提高学生跨学科实践应用的成效。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古建筑的精妙之处,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社会责任感、核心素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基于这样的认识,课题组充分利用本地历史文化名村、古建筑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主题为“北流市古建筑勘察”的研究性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实地调查后形成研究报告,运用物理力学知识分析建筑设计的科学性,运用化学知识分析木质古建筑的保护保养措施,并制作汇报课件在班级作专题报告。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古建筑独特的美感以及古人高超的建筑技艺,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应用相结合,从生活中发现知识与智慧。

(二)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具体包括革命旧址、革命烈士纪念场馆、烈士纪念碑、革命英雄故事及其蕴含的革命精神。北流有李明瑞俞作豫纪念馆和纪念碑、中共广西省委机关旧址(北流黎家庄)、北流镇环城村老红军彭承汶故居等,还有许多流传至今的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如革命时期北流县地下交通站的革命者和群众舍生忘死为解放北流积极筹枪筹粮、搜集传递情报等红色故事。课题组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利用这些资源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题组组织学生开展主题为“北流市红色教育故事宣讲”的研究性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参观李明瑞俞作豫纪念馆、阅读《北流文史要览》和《北流杰出人物》等书籍,合作撰写研究报告,并制作课件到北流镇六地坡小学宣讲。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了革命英雄的事迹,明白当今的和平与幸福来之不易,决心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挖掘乡土风俗资源,提升学生人文素质

课题组充分利用本地风俗文化资源,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北流南部和北部的民俗风情有显著的差异,形成了上里和下里各有特色的乡土风俗文化。课题组积极探索利用传统节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从节日起源、节日习俗、节俗演变、节日美食和节日实践活动等五个方面入手,开展乡土风俗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实践研究中,课题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乡土风俗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走近乡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比如,每逢传统节假日放假时,让学生走访乡村邻里老人,调查北流各地节日的习俗,形成一份完整的北流节庆风俗研究性实践报告。北流独具乡土风情且影响较大的节俗主要有农历正月的“年例”和“挂灯”。“年例”流行于北流南部乡村,每个村的年例日子不同,从农历正月初五开始,一直到农历二月初二,几乎每天都有村庄办年例,主家称“做年例”,客人称“吃年例”。到了年例这天,主家会邀请亲朋好友前来一起通宵达旦地闹年例——观庙戏、品尝美食、共话家常,节日气氛浓厚。而每年正月初十则是北流北部乡村特有的风俗节日——“挂灯”。有男孩出生的人家会在第二年农历正月初十到祠堂(或屋厅)悬灯庆祝,俗称“上灯”。到了挂灯这天,主人家会摆宴席,邀请亲朋好友前来一起庆祝新生命的到来。

此外,课题组让学生在家长的支持下考察本地的名胜古迹、神话传说等,如“勾漏洞葛洪炼丹成仙”的传说等,写成研究性实践报告在班级汇报。或者研究北流各地传统特色美食的制作技巧,如北流南部的番豆腐、利嘴粽、簸箕炊、六靖生草凉粉等,北流北部的芥菜包、鸭塘鱼、大笼助等。学生通过实践总结传统美食制作经验,并提出改良方法,形成实践报告在班级汇报。学生对这样的实践活动都很感兴趣、积极参与,并从实践中收获知识和快乐,对家乡产生更深厚的感情。

(四)挖掘农耕文化资源,传承农耕文化知识

优秀的传统农耕文化是人类世代繁衍、生生不息的重要源泉,也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我们应弘扬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利用农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的观念,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在课题实践研究中,课题组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链接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自然科学知识,对本地优秀的传统农耕文化孕育的作物轮种套种、稻鱼共生、水域立体养殖等种植养殖方式开展综合实践研究,或者研究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水体净化、沼气综合利用等项目,对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提出可行对策,形成研究性实践报告在班级汇报。玉林北流市有五彩田园高科技农业技术展示馆、新荣五常优质水稻种植基地、新圩百香果基地、玉林市乡土特色试点村河村的返耕示范基地(北流新圩)等农耕文化资源,便于学校组织学生开展这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对这样的实践活动也很感兴趣,积极参与,在实践中收获了知识和快乐,有效提升了核心素养。

荔枝是北流的一张农业经济名片,北流作为全国首批“中国荔枝之乡”,其荔枝种植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北流市优质荔枝种植面积达16万亩,其中最突出的是北流镇龙安村种植的“仙进奉”,是目前荔枝品种中的优良品种。据了解,“仙进奉”是北流市从广东增城引进的荔枝新品种,与“禾荔、糯米糍、妃子笑”等品种嫁接,因肉厚清甜耐储存而成为荔枝中的优品。北流市民乐镇萝村的“荔枝王”也声名远扬,该村树龄350年以上的荔枝树有148株,其中有3株古荔枝树经认定树龄超过1 000年。课题组组织学生研究北流市荔枝种植发展历史,开展优品荔枝嫁接实践活动,撰写荔枝种植经济发展报告、荔枝嫁接技术改良报告等。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了提高荔枝嫁接成活率的不易,认识到嫁接技术水平直接影响荔枝品种更新、荔枝产业效益。有学生在实践结束后感慨:“以前只是在家里看见父母怎么操作,自己从没参与过,还以为种荔枝没有什么难的,现在才发现荔枝嫁接也有科学技术含量。母本接穗质量不好难成活,嫁接节令和时间的选择不对也难成活,嫁接操作时,砧穗切面的平滑程度、形成层接触面大小、包扎的密封程度等对愈合都有很大的影响。同时,这也是个力气活,力气不够就不能保证切面平滑、包扎严实。”

综合实践课程在北流市普通高中的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中可见,依托地方文化、挖掘文化资源开发地方校本课程,能有效解决新课程教学资源缺乏的问题,给学生打开一扇了解乡土传统历史文化的窗口,弥补学生学习内容与生活联系不够密切的不足,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EB/OL].(2021-06-22)[2024-01-05].http://jyt.gxzf.gov.cn/zfxxgk/fdzdgknr/tzgg_58179/

t9261007.shtml.

[3]崔允漷.新课标会带来怎样的新教学?[EB/OL].(2021-08-17)[2024-01-05].https://www.sohu.com/a/483859107_100173998.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广西高考综合改革专项课题“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综合实践课程研究与实践”(2021ZJY1749)的研究成果。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