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知识视域下民族地区中职专业课程变革探析
2024-11-02义芳云
摘 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同质化的大背景下,本土知识和技能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中职学校将本土知识融入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是实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创新性发展及本土知识传承的重要途径。广西瑶绣具有地域性、人文性、实践性特征以及增强民族认同、激发创新思维、促进职教发展的育人价值。通过目标定向、师资支持、数字赋能、实践增效及多元融合等途径,将瑶绣融入中职专业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体验,促进学生对民族地区本土知识的理解与尊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本土知识;民族地区;中职专业课程;广西瑶绣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6-0019-06
针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本土知识的创新性传承既是对本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也是提升本地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对增强民族认同、激发创新思维、促进职业教育振兴以及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西方设计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广泛传播,民族地区中职专业课程往往忽视了本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价值。当前,民族地区中职专业课程建设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是如何保持保留地方特色与参与全球化发展的平衡,二是如何在课程教学中融合传统与现代、工艺与创新。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限制了民族地区中职学校的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忽视了以本土知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潜在价值。
2006年,广西南丹瑶族服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名录。瑶绣作为瑶族本土文化符号,有着长达1 900年的悠久历史。将具有地域性、人文性以及实践性的瑶绣文化融入民族地区中职专业课程中,不仅能够促进区域内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减轻外来文化的压迫以及对其产生的依赖,实现本土社会的内在发展及本土人民的自主发展,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瑶族民间艺术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形成民族地区中职专业课程特色[1]。为此,笔者探索了民族地区中职课程实施的新视角和实践路径,以期培养既具有国ocMKyW/F53DAF2APgcCE4wyFy7Fd06mWPrVALkOMMHg=际视野,又根植于本土文化的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从而为保护本土知识和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一、“本土知识”的内涵及特征
(一)“本土知识”的内涵
对“本土知识”的定义,学术界并没有进行统一界定。石中英将“本土知识”界定为:由本土人民在自己长期的生活和发展过程中所自主生产、享用和传递的知识体系,与本土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及其历史密不可分,是本土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是一度被忽略或压迫的本土人民实现独立自主和可持续发展的智力基础和力量源泉[2]。本土知识的产生及发展与本土人民的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每个民族、每个地区因其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具有本土化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历史文化传统。本土人民将其视为生活中的常识,并没有意识到它的独特价值。而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为获得民族独立以及保护本土文化的持续发展,本土知识的概念才逐渐形成。科恩克林(Conklin)将“本土知识”定义为“一种民族的、有自己独特内容和形式的科学”[3]。“本土知识”是与“外来知识”相对而言的,在经济全球化、西方文化侵入的影响之下,传统本土知识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4]。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是一个差异互补的、多元化的、不腐蚀本土或地域性文化的自我认同的国际合作[5],而随着文化多元性的不断发展,新的全球化理念是一体化和本土化的结合、标准化和个性化的结合、国际性和民族性的结合[6],具有自己本土特征的知识在增强本民族kkjfTp4NXr6Of6qLl3Wk5oN2S6GLzpqLGxuJAIUKY8s=的文化自信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本土知识的特征
1.地域性
本土知识是在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和历史背景紧密相关。广西瑶绣以其独特的技艺手法而闻名,无论是穿针引线的技艺,还是形态多样的图案设计,或是丝线的选择以及颜色的搭配等,无不显示出瑶绣独特的魅力。例如,反面绣是瑶绣中世代相传的一种独特技法,绣者从布料的反面下针,最终将所绣图案呈现在绣品的正面。瑶绣在色彩的选择上,以鲜艳的红、黑、蓝等作为主色调。例如,五色绣是使用红、黄、绿、白等四种颜色的丝线在以黑色或蓝色的底布上进行刺绣,艳丽的色彩在单调的底布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刺绣的精美。这些刺绣不仅样式丰富各有特色,而且用途也十分广泛,在生活服饰、日常用品以及艺术戏曲服饰中都有使用。将独特的瑶绣技艺融入中职专业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技能学习支持。这些本土技艺是在当地的特定条件和环境下形成的,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既是我们了解和认识当地文化的窗口,也是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资源。
2.人文性
本土知识的人文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其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对特定社会环境的依赖,它深深根植于人民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中,既是对自然和社会的简单描述,又是对人们生活方式、信仰体系、道德规范的全面反映,即中华民族服饰讲究随意、和谐、舒适,让人在恬淡之中感受到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7]。瑶绣图案有简单的几何图形,也有花虫鸟兽的形象及象征着美好寓意的文字。不同的图案反映了瑶族人民不同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例如,象征着吉祥如意的八角花、寓意着美好和谐的自然景物,在精心设计和独特的色彩搭配中,生动形象地传递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瑶绣是一种工艺,更是瑶族人民在生活中传情达意的载体,他们将对生活美学的理解、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通过瑶绣生动活泼的图案表达出来,并将这一艺术融入生活中。服装设计属于一种艺术,而艺术来源于生活,在中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中融入瑶族本土文化,就是将瑶族人民的审美追求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感受瑶绣之美的过程中不断获得启发,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
3.实践性
本土知识的实践性特征既体现在其与特定社会结构约束条件下的人类实践活动紧密相关,又体现在其经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一方面,本土知识是人们在特定的地域和时间背景下,通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积累而成的。它包括了可以测量和实证的知识,以及难以测量、未知能否实证的知识。瑶绣中的刺绣技术、图案设计、布料制作等,都是瑶族人民基于当地气候和资源条件总结的实践经验。例如,人们在盛大的节日会穿上制作精美的服饰,在日常生活中则穿着相对朴实。老人、儿童服饰的色彩及图案较为单调,青年的服饰则较为明艳。另一方面,本土知识的实践性还体现在它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本土知识往往通过口传心授、师徒相传等方式进行传承,这种传承方式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瑶绣技艺通过师徒制的形式世代相承下来,对刺绣的每一个图案、每一种颜色都有着精确严格的要求,一针一线力求达到最佳效果。由于是纯手工制作,瑶绣不仅制作周期长,而且对绣者的技法、耐心度都有极高的要求,这直接体现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由此可知,本土知识的实践性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使得本土知识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真正地被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二、本土知识视域下民族地区中职专业课程变革的价值
(一)增强民族认同
文化是民族的根、是民族自信的源,促进传统民族文化与教育的协同发展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依托,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支持。民族文化是国家发展的灵魂,是一种能够增强人们民族认同感及促进社会凝聚的力量。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本土知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的振兴发展离不开人们对本土知识的价值认同及创新性传承。教育部在《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发挥职业教育基础性作用,发展壮大中华文化的基本要求。因此,将瑶族的本土化服饰知识融入民族地区中职专业课程,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振兴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生在课程中直接学习瑶族服饰的相关知识及其独特的精神品质,可以更好地了解瑶族人民的发展历史和传统文化。瑶绣蕴含着瑶族人民深厚的审美素养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瑶绣工艺创造性引入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文化的振兴离不开创新,批判性地传承本土知识,能使文化获得创新性发展。将瑶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是创新性发展民族文化的基本途径。2016年,瑶绣文化传承人李素芳制作的瑶绣图案“瑶族盘王印章”“年年有鱼”,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创新性地用于笔记本封面装饰上,成为联合国赠送各国官员的礼品,这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文化软实力。将瑶绣文化融入民族地区中职专业课程中,学生可将瑶绣的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使瑶族服饰文化在职业教育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有助于创新性地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二)激发创新思维
瑶绣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手工艺,既承载着丰富的瑶族本土知识,又展现了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技艺特色。将这样一种具有本土特色的知识融入中职服装设计课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且有助于保护和弘扬本土知识。在教育过程中,本土知识的传承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并不冲突,在继承中发展是实现本土知识传承及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持续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围绕壮锦、瑶绣等特色消费品,“加快迭代创新,推广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推动基于材料选配、工艺美学、用户体验的产品质量变革”[8]。中职学校可以此为契机,培养以创新供给引领消费需求的技术型人才。首先,瑶绣本土知识包含了独特的手工技艺和制作方法。将瑶绣本土知识融入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激发他们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的创新思维。瑶绣与中职专业课程相结合,是将瑶绣中的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专业课程进行创新性结合,使学生创新性传承传统手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现代服装设计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技术。其次,本土知识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不同地区的服饰、图案、色彩和制作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他们在设计中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创造出既具有地方特色,又符合市场需求的作品。最后,本土知识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学生要了解艺术和设计知识,还需要学习历史、社会学、人类学等知识。在学习本土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分析传统设计的意义和功能,以及它们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这种跨学科知识学习有助于学生拓宽思维,促进创新思维发展。
(三)促进职教发展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才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相比发展缓慢,在民族地区改革发展中属于短板弱势领域[9]。2009年,四川省启动了“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即在9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对藏区的孩子再免费提供3年的中职教育,针对四川藏区教育基础薄弱、学生就业难等问题,重点建设了服务民族地区文化旅游、民族工艺、非遗传承等领域的相关专业,使土生土长的民族青年学习了先进理念、掌握了现代技术。50.00%以上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回到本乡本土就业创业,他们熟悉本土语言,懂技术、有知识,能与当地人民紧密联系。“9+3”计划使普职协调发展,为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开创了新的发展之路。
在职业学校校园中传承瑶绣,以传统工艺加持现代职业教育,使学校在“守旧”中创新,尝试在现代学徒制下传承匠人精神,为中等职业教育带来了新视野[10]。一方面,将瑶族的本土服饰文化融入民族地区中职专业课程,可以丰富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瑶族服饰在色彩搭配、图案设计、款式结构以及制作工艺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本土特性。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民族地区中职专业课程内容也需要更新,将具有本土独特性的瑶族服饰制作工艺知识融入其中,可以使二者进一步融合创新。另一方面,本土知识是某一地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文明成果。受到本土知识独特性的影响,将瑶族服饰文化融入民族地区中职专业课程中,展现了本土知识的独特性,可使课程内容极具本土特色,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验瑶族服饰特色,学习多样的服装设计技巧,从中获得设计灵感。可见,将本土知识融入民族地区中职专业课程,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提高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为中职教育的振兴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推动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是国家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提升竞争力的基础。职业教育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随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向民族地区转移,民族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急需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11]。瑶族服装设计产业的发展是瑶族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瑶绣融入中职专业课程中,可以为服装设计产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创新型技术以及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民族风”是当今社会流行的服装风格,瑶绣中独特的传统手艺可以作为中职专业课程的创新教学内容,能够为服装设计专业培养更多与市场需求相符的创新型人才。教师鼓励学生将瑶绣中独特的设计工艺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中,创新设计理念,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品牌,不仅符合当前人们的审美需求,而且能够提升服装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从而通过创新性的品牌效应带动本土服装产业发展。长期以来,本土地区的经济发展对特色资源具有极高的依赖性。例如,瑶绣文化传承人李素芳创建了广西过山瑶家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2016年至2021年间,公司销售额从每年100多万元提升到400多万元。该公司产品在保留传统瑶族服饰工艺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元素,并进行创意产品开发。该公司还以私人定制的方式生产产品,并将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甚至远销美国、法国等国家。可见,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对本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12]。
三、本土知识视域下民族地区中职专业课程变革的实践路径
(一)目标定向:坚守正道、启迪创新
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按其文化传统和价值系统,在理解、欣赏自己的历史、生活方式和文化特性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化[13]。瑶绣是独具特色的本土刺绣艺术,蕴含着独特的服装设计技艺,更在一针一线中渗透着工匠精神。如今,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人们既强调彰显共性,同时也追求展现个人的独特魅力。将瑶绣融入民族地区中职专业课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对瑶族本土知识守正创新的意识,使本土知识得到创新性传承与发展。在课程目标制定方面,教师应明确培养学生对瑶族本土服饰文化的理解与尊重的目标,鼓励他们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汲取本土文化中积极的价值观和文化知识;在强调本土知识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现代化视野,使其能够将本土服饰文化通过创新性融合推向国际市场,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在理论学习方面,教师可通过教授瑶绣独特的设计理念,让学生了解瑶族文化,对瑶绣产生由内而外的认同与理解。例如,组织瑶绣传承人或者行业专家开设瑶绣讲座、对学生进行授课,让学生了解瑶绣的设计理念,将具有现代性与本土性的理念结合起来,在坚守本土服饰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设计,使本土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设计出既有本土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服装。因此,在民族地区中职专业课程中,教师要坚持守正之道、启迪创新的目标,引导学生在保护本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发展。
(二)师资支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职业教育教师与普通教育教师的不同之处,在于专业操作技能水平。将瑶绣融入民族地区中职专业课程中,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与瑶绣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因此,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民族地区中职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关键,也是将民族文化有效融入中职专业课程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瑶绣蕴含的传统技艺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价值,可以通过对教师定期开展瑶绣技艺培训,让瑶绣传承人或者瑶绣艺术家对教师进行理论与实践指导,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及传统技艺水平。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到瑶绣工作坊或者瑶绣传承基地进行实地学习与实践,让教师在亲身实践体验中理解瑶绣的文化价值,进行瑶绣技艺交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中职学校通过建设一支既懂得瑶绣传统技艺与本土知识,又具备现代服装设计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为民族地区中职专业课程的创新性发展提供有力的师资支撑。
(三)数字赋能:创建数字课程资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资源与工具也在不断创新。数字技术的引入可以为瑶绣融入民族地区中职专业课程创设多样化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瑶绣技艺,帮助他们掌握瑶绣服装设计中最基础的技能,并且为他们创设现代化技术与本土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场景。教材是课程资源中重要的资源,数字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专业课程教材,中职学校和教师可通过扫描或摄影的方式将瑶绣的传统图案、技艺建成数字档案。例如,贺州学院“扶瑶织梦”创新创业团队在校内教师和校外传承人的指导下,拜访了600多位瑶乡绣娘,录制了2 600多个小时的视频,拍摄了超过3.7万张照片,收集了963件(套)原生态瑶族服饰,共绘制了1 254种瑶绣纹样,建立了瑶族服饰IP地址数据库[14],这使得课程教材不再限制于纸质版资源,为学生进行在线学习提供了具体形象的资源。除了理论学习,教师还需要在中职专业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工具,为学生创设进行实践操作的条件。其中,三维模拟与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让学生通过体验瑶绣制作过程以及模拟瑶绣的图案设计和服装应用。例如,在瑶绣色彩的搭配、材料的选择以及针法的运用上,学生可以通过虚拟模型进行实践操作练习。可见,数字赋能瑶绣融入中职专业课程,不仅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瑶绣制作的效果,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瑶族本土知识的理解。
(四)实践增效: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目标,而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始终离不开实践技能的学习。瑶绣技艺涉及裁剪、缝纫等多种实践技能,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更重要的是学生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操作来熟练和掌握设计技艺,并将设计理念和创意通过实际操作转化为可视化的成品。因此,将瑶绣融入中职专业课程并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瑶绣技艺,促使其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加以应用。例如,中职学校可以在校内建立实践基地,并设立专门的瑶绣实训室,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工具和设备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在自主实践探索与学习中,通过尝试不同的瑶绣制作工艺,并将其应用于实际设计情境中,有利于发展创新思维及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多元协同:融合多元协同育人
将瑶绣融入民族地区中职专业课程,学校既要发挥育人主体作用,又要与社会服装设计企业、瑶绣传承基地等积极合作,实现多元融合协同育人。一方面,中职学校可对课程进行跨学科课程设计,如将瑶绣中独特的技艺与现代服装设计、本土知识研究等多学科知识进行融合,设计跨学科课程内容,为学生多方面了解瑶绣技艺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使课程走出学校范围,通过校企合作及到瑶绣传承基地实践学习等方式,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可与本地服装企业、文化机构、非遗保护中心等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并进行资源共享。例如,为了更好地传承瑶绣文化,绣娘冯红芳担任学校辅导员,推动瑶绣技艺通过第二课堂走进校园。在冯红芳的刺绣课中,学生进行实践训练,促进了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由此,将瑶绣融入民族地区中职专业课程,有利于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形成教育合力,促使学生在瑶绣学习中获得本土文化知识与技能。
将瑶族本土知识融入民族地区中职专业课程,是对本土知识进行有效传承与创新的过程。广西瑶绣融入中职专业课程的探索,使瑶族本土知识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传统工艺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而且促进了瑶绣工艺的创新性传承与发展。然而,本土知识的创新与传承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教育者、学者、行业专家、社会热心人士以及政府部门等多方共同努力和支持,使本土知识在不断变迁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和发扬其独特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苏子贵,汪振纲,姚亚光.壮族民间美工融入广西中职教育的思考[J].广西教育,2021(06):6-9.
[2]石中英.本土知识与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1(08):13-18.
[3]侯鹏生,李庭洲.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本土知识融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8,47(03):65-74.
[4]姚霖.回归位育:学校教育中的本土知识传承之思[J].民族教育研究,2012,23(04):19-22.
[5]周作宇,马佳妮.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高等教育国际合作[EB/OL](2017-11-09)[2024-02-28].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7n/2017_zl68/201711/t20171109_318759.html.
[6]边燕杰.以文化自信迎接理论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学习心得[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05):51-54.
[7]谈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启示[D].天津:天津科技大学,2013.
[8]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3-05-17)[2023-06-01].http://www.gxzf.gov.cn/zfwj/zzqrmzfwj_34845/t16587923.shtml.
[9]管培俊.民族地区同步小康与职业教育的使命[J].教育研究,2018,39(02):4-9.
[10]陈泽军.中职传承民族文化探索研究:以富川职校瑶绣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9,3(04):12-13.
[11]郭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民族教育,2014(12):13-15.
[12]本刊编辑部.职业教育: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J].中国民族教育,2013(11):3.
[13]张永宏.非洲:本土知识在国家建构进程中的作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32(07):85-89+78.
[14]3年来170万大学生参与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以创新创业助力脱贫攻坚:筑梦路上 脚步不停[EB/OL](2020-10-09)[2024-02-28].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20n/2020_zt11/redian/202010/t20201009_493530.html.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