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中职英语教学路径探究

2024-11-02张慧云

广西教育·B版 2024年9期

摘 要: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中职英语教学,在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促进学生跨文化理解与交流、丰富英语教学内容及提升学生语言综合能力与文化素养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课题组以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系统分析当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中职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英语课堂深度融合、智慧教育平台辅助教学、实践体验教学模式以及多元化评价体系等构建策略,旨在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提升中职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中职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实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国际化传播,为中职英语教学改革和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中职英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6-0083-05

2021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要求,强调了教育在非遗事业持续开展中的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作用,强调职业学校在非遗保护领域的重要性,倡导在职业学校内设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紧密相关的专业及课程,以此加强并突出职业学校在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方面的独特贡献与作用[1]。202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2020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2]3。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少数民族非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信息,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资源。此外,《课程标准》还强调了注重培养学生的职场语言沟通能力[2]2。这一理念与将少数民族非遗融入英语教学高度契合,将少数民族非遗融入英语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使他们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了解并传播本土文化,这对培养具有地方特色和行业适应性的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柳州二职校)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在校学生涵盖了壮族、侗族、苗族、瑶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据学校学生工作处统计,2023级录取学生共3 959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为2 628人,占新生总人数的66.38%。早在2016年,学校特地在学前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茶叶生产与加工等专业中开设民族班,专门招收少数民族学生,让民族班学生接受系统的民族技艺学习。中职学校作为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摇篮,在英语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非遗的内容,不仅能够深化学生的文化素养,还有助于推动少数民族非遗的国际交流与传播。

一、中职英语教学问题分析

(一)学生英语基础薄弱问题显著

柳州二职校学生的英语基础较薄弱。以2023级学生为例,大部分学生在中考英语考试中仅能获得C等级成绩,且在入学之初的英语考试平均分仅为31.74分。个别学生连teacher、student、school等最基础的词汇认读都感到吃力,这与《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约2 490词汇量的目标相去甚远[2]40。这种现实情况导致教师在课堂上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基础词汇拼读、听写训练等项目教学,往往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

(二)本土文化表达能力欠缺

柳州二职校英语课程使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中职《英语》教材(以下简称中职《英语》)。该教材以广泛的适用性满足了全国中职教育的普遍需求,但呈现地域文化的内容较少,导致学生介绍本土文化的表达能力较弱。具体表现为学生用英语讨论春节贴对联、端午节包粽子等中国传统民俗活动时,表达较流畅、表述较自信,但当学生用英语介绍侗族百家宴、侗族刺绣等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民俗活动、手工技艺时,则不知如何选词表述。

(三)学生英语学习动力不足

根据柳州二职校学生工作处对2023级新生的入学调查显示:73.59%的中职新生进入职校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认为自己是中考的“失败者”,不能清晰、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专业,对职业生涯也没有统筹规划,对未来生活感到迷茫。在这种心态下,个别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学好专业技能课就可以了。另外,个别学生缺乏科学的英语学习方法,对英语学习有畏难情绪,学习英语的自觉性与内驱力不足。

(四)英语评价体系亟须优化

当前,柳州二职校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主要由期中考试(占比40%)、期末考试(占比40%)及日常课堂表现(占比20%)三大板块构成。该体系偏重于纸笔测试成绩,忽视了学生日常学习表现评价,这导致部分学生在考试前采取如突击复习、机械记忆、考前“划重点”的考试策略。现阶段采用的英语评价体系难以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果、学习表现,也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估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二、少数民族非遗融入中职英语教学的意义

(一)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

英语课程不仅传授语言技能,还承担着人文教育的重要职责[2]1。少数民族非遗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及精神价值,将其融入英语教学,能够使学生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如通过非遗的英译实践项目,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从而坚定文化自信。

(二)赋能职场英语

通过少数民族非遗融入中职英语教学,强化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使其能够熟练运用英语介绍非遗项目的特色、历史脉络及文化深层含义。对社会文化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这一融合使他们在与各国表演艺术家同台献艺时,能用英语讲述侗族大歌故事;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学生则能借助英语,与世界各地的客户深入交流,精准讲解传统侗绣技艺;而旅游服务类专业的学生,在接待国内外游客时,能以流利的英语介绍侗族百家宴的丰富内涵,促进文化的交流与理解等。同时,通过非遗的融入,增强学生的职场文化适应能力,使其能在跨文化环境中展现良好的专业素养与文化敏感性。

(三)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通过少数民族非遗的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深刻认知,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差异。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对比分析各民族非遗的异同,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维度、多视角审视问题,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2]2。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将非遗的传统智慧与现代思维相结合,激发创新思维,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与个性发展奠定思维基础。

(四)增强跨文化沟通能力

以少数民族非遗为媒介,通过英语学习,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使其在国际交流中能够准确传达非遗文化的精髓与魅力。例如,2018年柳州二职校“侗寨·五娘”侗族服饰舞蹈秀,在新西兰、澳大利亚的舞台上绽放异彩;同年,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侗寨·五娘”侗族服饰舞蹈秀又一次登台亮相,让世界领略到了侗族文化的独特韵味;2019年的法国、意大利之行,侗族服饰与打油茶技艺再次成为文化交流的亮点。作为柳州市涉外参观点、柳州市民族文化传承实践基地,柳州二职校先后与法国、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等国家的文化人士开展交流合作。这些国际交流活动为提高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

(五)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以少数民族非遗的独特魅力为激发点,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激发学生学好英语WSkkZuB+V9Yz9V5JgFghmgtoz9/S58sAEVHKD9HIO0I=的内驱力,进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非遗的相关知识,学会从图书馆资源、社交媒体以及实地参观等多种渠道中获取信息,提升其信息检索与筛选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学习策略,以不足提高其语言学习能力[2]3。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非遗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未来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少数民族非遗融入中职英语教学的实践

表1为笔者设计的中职《英语》基础模块1第1册少数民族非遗元素及教学目标。根据表1所设计的教学目标,笔者开展了以下教学实践。

(一)整合教学内容

1.挖掘少数民族非遗元素

中职《英语》各单元语篇含对话和短文,教师授课前应根据语篇内容找出对应的少数民族非遗元素(传统技艺、歌舞、民俗节庆等)。如Unit 1 School Is Interesting,该单元主题是中职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涉及用英语介绍专业课程以及专业技能。笔者以本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例,设计用英语介绍柳州地区少数民族的非遗元素——侗族刺绣。在讲授完毕For Better Performance的专业介绍之后,教师播放一段介绍侗族刺绣的视频(视频选自“小诗诗”抖音账号),学生观看视频之后,在教师引导下先尝试介绍自己的专业,然后以“侗族刺绣技能大师”的身份介绍侗族刺绣技艺。如“My major is Fashion Design and Technology,our main subjects are Guangxi ethnic clothing production, clothing style design,clothing sales skills etc.,our future job is to be an assistant of (ethnic) clothing designer. We need to learn the clothing design skill, such as the Dong ethnic embroidery skill. ”。

2.融入文化素养目标

挖掘、整理相关少数民族非遗元素后,教师需要根据单元内容找准教学切入点。少数民族非遗元素的相关词汇和短语则放在Warming Up环节,句式表达则放在Listening & Speaking 环节,教师可将课堂教学形式和职业英语技能大赛协同联动起来,让学生讲好少数民族非遗故事,并将讲故事放在For Better Performance环节开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中的少数民族非遗元素进行深度发掘,以柳州二职校为例,以学校非遗博物馆建设平台为依托,建立校本资源库,关注柳州地区的地方文化时事,挖掘当地非遗资源,并与柳州当地非遗项目进行匹配、联系、整合,进而建立教学资源库,解决非遗元素教学素材资源匮乏的问题。这样,在完成教材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还能加深学生对当地少数民族非遗的了解,丰富教学内容。

(二)创新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将少数民族非遗融入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智慧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渠道获取少数民族非遗信息,此措施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使学习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少数民族非遗的魅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多媒体教学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多媒体教学平台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辅助工具。以“Unit 1 School is Interesting”为例,课前教师搜集关于“侗寨·五娘”之一的侗族“绣娘”的相关资料,并将其分类整合成电子教学资源,上传至超星学习通平台,供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观看。这些教学资源内容丰富,涵盖新闻介绍、活动纪实、刺绣技艺的现场展示以及侗族刺绣技能大师的专访等视频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侗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少数民族非遗的兴趣与热爱,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与创新能力。

2.线下教学

柳州二职校在少数民族非遗教育领域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主要得益于校园内一系列精心建设的教育配套设施,包括民族风情园和校园非遗博物馆。民族风情园既是学生深入学习民族知识、亲身体验民族文化的宝贵基地,又是学校推广民族教育、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平台。非遗博物馆收藏了近700件非遗作品,通过研学作品展示、数字非遗体验等形式,传承少数民族非遗技艺,弘扬工匠精神。因此,在Unit 1 School is Interesting、Unit 3 Sports Are Good for You以及Unit 6 Not Just Tasty的教学中,教师将教学场所转移至风情园或非遗博物馆,开展实地情景模拟教学。情景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少数民族非遗的理解,而且能增加学生的少数民族非遗体验感,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教师将少数民族非遗资源与具体教学内容巧妙结合,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实现了非遗英语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这一做法不仅拓展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智慧课堂的学习空间,而且优化了语言学习与文化输出的模式。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少数民族非遗魅力,沉浸式地体验少数民族非遗的独特韵味,从而加深对少数民族非遗的理解。

(三)丰富实践活动

虽然英语作为语言学课程,在课堂上通常以讲授和练习为主,但鉴于中职生对实践操作的喜爱,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度融入一些操作性学习活动。以Unit 6 Not Just Tasty为例,笔者独具匠心地引入了 “侗寨·五娘”系列中的“茶娘”角色,巧妙地将民族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在完成Learn to make zongzi的读写教学后,笔者创新性地引导学生探索Learn to make oil tea的技艺。为此,笔者特地从学校的民族风情园借了全套打油茶工具,并邀请一位三江侗族自治县深谙打油茶技艺的女生作为茶艺师进行现场演示,在演示过程中,该生边做动作边用英语进行讲解。这一环节不仅将打油茶的实操与英语学习紧密结合,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感受侗族文化的机会。在此过程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三江侗族油茶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随后,针对打油茶过程中涉及的关键动词进行细致讲解。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笔者鼓励学生大胆上手实践,并在课堂上播放了悠扬的侗族民歌,营造出浓郁的民族餐厅氛围。“茶娘”在现场演示完之后,由茶艺师展示打油茶技艺,同时由一名讲解员用英语同步解说每个步骤。当油茶制作完毕,茶艺师和讲解员共同调配佐料,将成品分发给三名品茶师品尝,并就其口感进行点评。品尝过程中,学生围绕油茶口感展开词汇教学,让学生在味蕾的享受中加深对英语词汇的记忆……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丰富的实践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

(四)优化评价方式

英语教师需要巧妙地将英语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规避不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推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要深入考查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和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例如,在Unit 6 Not Just Tasty的教学中,当教师将少数民族非遗融入课堂时,学生的实践形式可以多样化:课前,学生通过绘制民族美食制作步骤图,展现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兴趣;课中,学生积极展示打油茶的实操技巧,体现对非遗技艺的掌握;课后,学生参与设计袋装油茶包装,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这些都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方式。又如,在Unit 8 Enjoy the Festivals的Listening and Speaking部分,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环节同样可以融入少数民族非遗元素。鼓励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本民族的特色节日,如“广西三月三”、侗族“多耶”节等。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时,教师需要综合考虑故事的丰富性、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准确性,以及学生的仪态和精神面貌,这些评价指标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能力。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教师不仅能够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能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和传承。表2为少数民族非遗融入中职英语教学的评价表。

四、教学效果反思

在将少数民族非遗融入中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柳州二职校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不足和挑战,这些不足和挑战给未来的KPXRxokEjAksRaBpGyPNoKPWgIyoGbbrekeJAXKWVwg=优化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改进空间。例如,学生之间的英语基础差异显著,这就增加了教学难度,因此需要教师进一步细化分层教学策略;尽管学校拥有丰富的非遗教育资源,但尚未充分整合到英语教学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素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此外,因为课堂授课时间有限,教师在语言教学、文化素养提升与非遗元素融入之间难以做到全面兼顾,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同时,英语学科评价体系也有待进一步完善,以确保评价环节既全面又准确,具有实际可行性。少数民族非遗承载着各民族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将技艺学习与民族文化的传承紧密结合,是实现民族文化活态传承的关键路径。本研究不仅是对少数民族非遗与中职教育融合现状的一次深度剖析,又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积极探索。只有通过不断优化与创新教学模式,提高非遗教育的实效性,才能更有效地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21-08-13)[2024-08-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108/t20210813_ 550918.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2020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注:本文系2023年度柳州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民族非遗融入中职英语教学探索与研究——以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旅游服务类专业中职英语教学为例”(LZJ2023C045)的研究成果。

(责编 周伟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