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渗透德育的路径
2024-11-02李然
摘 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校德育,具有紧密的相互关联性,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将德育融入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顺应时代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依据四要素结构理论,思想品德教育主要由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四个基本要素构成,体育教师应紧密围绕这四个要素,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体育历史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利用运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对体育品德的情感体验;通过有效的体育训练,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通过教师自身示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接受体育道德。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高中体育教学;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6-0033-06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下简称体育课程)不仅是学生增强体质和提升运动技能的主要载体,而且在培养学生品德、锻炼学生意志力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活动中,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公平竞争和奋力拼搏等实践,能够深刻理解责任感、集体荣誉感、自律性、尊重他人及正直公正等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另外,体育竞赛中的胜负体验,能够引导学生学会勇敢面对挑战、接受失败及享受成功,从而塑造学生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另外,高中体育课程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实现体育课程的德育功能,既是体育课程理论的重要议题,也是体育课程改革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体育课程教学往往偏重于体育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而忽略了德育的渗透,导致体育课程在学生品德培养方面出现失范现象,未能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体育课程标准)的发布,顺应了教育变革的时代需求,进一步强调了学科德育的重要性,为普通高中体育课程在德育渗透方面的实践提供了明确思路和方向。
一、体育课程教学与德育融合的基础
(一)政策层面的基础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小学德育工作和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国务院在2007年下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增强全民族健康素质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加强中小学校体卫艺工作,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国务院在2014年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强考生综合素质评价,将考生思想品德表现、身心健康状况等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国务院在2016年印发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强调,应当全面提升体育质量,健全学生人格品质,切实发挥体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在部署2024年教育工作重点任务时也强调,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强化“五育”并举。上述政策无不要求学校在开展体育课程教学时,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为德育与体育相融合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理论层面的基础
近年来,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研究成果,发现体育与德育融合的研究大致有功能价值、原则、方法途径等几个方面。关于功能价值的研究,张国锋认为其价值体现在推动学生德体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推动高中体育教学创新发展等几个方面[1];赵富学、焦家阳等认为,体育教学融合德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育核心素养及不骄不躁、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2];尚力沛、程传银认为,体育教学中融合德育的实施困境在于将体育德育的价值与功能泛化,导致德育浮于表面[3]。关于原则的研究,孙辉认为,体育融合德育的原则应当从文化传承、精神激励、思想教育、教学艺术、为人师表五个方面入手[4];杨建民认为,应当坚持统一性、延续性和个体差异性三个基本原则。虽然关于体育与德育融合的原则说法不一,但其共性是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正视个体差异,在保持整体统一的同时对学生加以系统性引导[5]。关于方法和途径的研究,高世超分别采取将说服教育法渗透到高中体育的讲解法、问答法和讨论法中,将榜样示范法渗透到高中体育的示范法和演示法中,将陶冶法渗透到高中体育的运动游戏法和运动竞赛法中等方法[6];薛镏将体育融合德育的途径总结为以室内体育课堂促感悟、以竞赛类体育活动促进取、以拓展类体育活动促韧性及以志愿类体育活动促奉献等四个方面[7]。总之,目前体育与德育融合的研究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这些研究一方面为学校体育与德育融合的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当前的研究更偏于理论层面,且很多看法仍存在争议,给教育实践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三)现实层面的基础
为了解教师和学生对体育与德育融合的看法,及高中学校体育与德育融合的现状,笔者以南宁市部分高中学校的师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抽取高中三个年级的300名学生和48位教师进行调研。教师调研方面,调查结果显示:约有87.00%的教师认为体育与德育的融合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约有92.00%的教师了解并认同体育活动中蕴含德育价值;约有74.00%的教师表示在实际教学中尝试将德育内容融入体育活动,常见的融入方式主要包括团队合作项目、讲解公平竞争规则、宣导体育精神等,实施难点主要集中在时间管理、资源分配及德育内容的具体化上。另外,约有63.00%的教师认为体育与德育融合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公平竞争观念提升等;约有28.00%的教师表示效果一般,应当对教学策略和方法做进一步改善;约有9.00%的教师认为效果不明显,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学生调研方面,调查结果显示:约有75.00%的学生表示对体育与德育融合的教学内容感兴趣,其兴趣点主要集中在趣味性和实用性上;约有78.00%的学生表示乐于参与体育与德育融合的教学活动,其中参与度较高的活动包括团队竞赛、赛事观摩和体育精神讨论会等;约有91.00%的学生认同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有助于成长,如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公平竞争、坚持不懈等精神品质。
通过上述调研数据可知,在推进体育与德育融合的进程中,虽然大部分师生认同这一措施,但是还存在一些挑战,主要在于教师对融合教学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刻及实践操作经验不足,还有资源调配与时间管理等环节的复杂性。为解决这些问题,高中学校应采取如加强师资培训以提高教师融合教学的专业水平,优化教学策略以拓展德育内容的融入途径,完善评估体系以全面衡量融合成效,加强家校合作以共同推进学生品德的发展等一系列措施,从而有效地促进体育与德育的深度融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普通高中体育课程的德育元素分析
体育课程标准深刻体现了体育与德育相辅相成的教育理念,明确要求体育课程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同时,必须渗透德育内容,促进学生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这样的融合既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现,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路径。如,体育活动中的竞争与合作、规则与秩序等要素,为学生提供了实践道德、体验价值的生动载体,使得体育成为德育实施的重要媒介。
根据体育课程标准,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体能与技能、健康与保健、团队与合作等多个模块。其中,体能与技能模块主要包含田径、球类、体操等一系列丰富多样的运动项目。学生通过深入学习这些项目的基本技术要领和战术布置,可以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坚持不懈、勇于挑战、敢于拼搏的精神。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会如何在比赛中发挥出最高水平,而且可以学会如何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这种精神的培养,无疑对他们日后的生活和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健康与保健模块主要包括体育理论知识、营养学与健康知识及运动损伤预防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健康意识。通过开展这一模块的教学:教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保健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明白健康不仅是个人的责任,也是对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贡献;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此外,学生在掌握必要的体育知识和保健技能的同时,还能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个人品质。
团队与合作模块主要包括各种团队活动,如团队运动、集体游戏和体育竞赛等内容,可以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如何相互尊重、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及社会责任感。这一模块还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如公平竞争、尊重对手、团队合作、领导力培养等,将这些德育元素融入体育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道德素质的提升。此外,团队与合作模块为体育与德育的融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例如,通过团队运动可以让学生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通过集体游戏可以让学生体验团队协作的乐趣,通过体育竞赛可以让学生明白团队荣誉高于个人荣誉。
由上可知,体育课程标准在设置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时,充分体现了德育的理念,将各种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元素融入体育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同时增强体魄和培养良好精神品质。这些元素既包括团队合作、公平竞争、尊重对手和裁判等体育道德观念,也包括勤奋、毅力、自信等个人品质的培养。这样设计,体育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德育理念的良好平台,使他们能够在体育活动中锻炼身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此外,在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并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Gcmz/a3SI2BoAXkCINjGPbouK/kC7tcXdsz8rTDNgqM=感。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体育比赛,让他们在竞技过程中学会尊重对手、团队合作和公平竞争;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体育公益活动,让他们在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过程中,体验体育带来的快乐和价值。
总之,将德育元素融入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可以实现体育与德育的有机统一。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推进普通高中体育课程与德育有机融合的路径
思想品德教育包括为知、情、意、行等四个要素,其中“知”即道德认识,是指学生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理论及规范的理解,如各种道德观,是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情”即道德感情,随道德认识而生,是指随学生的道德需求实现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品德心理结构的动力机制;“意”即道德意志,表现为以强烈的意识活动排除干扰从而坚持道德行为的执行,是指学生为达到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行”即道德行为,是指受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而做出的具体行动,可视为道德品质的衡量指标。知识、情感、意志与行为等四个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且相互促进,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
(一)知:引导学生从体育历史文化中汲取道德智慧,实现以知育人
体育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通过对体育活动背后深厚的历史渊源、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及明确的道德规范进行深入探究,教师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塑造学生的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这种影响是微妙而深远的,能够在学生心中种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种子,帮助他们成长为具有良好道德素养的公民。
以“应对压力与挑战的篮球技能与战术演练”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做以下教学设计:一是教学目标的设计。具体教学中,笔者将本课教学目标设计为:让学生养成在比赛逆境中保持冷静和良好心态的习惯;学习并实践几种在比分落后或关键时刻能有效提升球队士气和进攻效率的篮球技能与战术;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在逆境中的积极心态,能够在实战中灵活运用特定战术来应对不利局面。
二是教学流程的设计。笔者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话题导入、理论讲解、分享与讨论等三个教学环节。在话题导入环节,笔者通过展示发生在2004年12月9日(北京时间),休斯顿火箭队主场对阵圣安东尼奥马刺队时的“麦迪时刻”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思考在面对逆境时球员是如何应对的,引出本课主题。在理论讲解环节,笔者分别就心理调适、技能战术介绍两个方面进行讲解。其中,在心理调适部分,笔者主要讲解压力管理技巧,如深呼吸、积极自我对话、专注于当下等,帮助学生理解心态对比赛表现的重要性。在技能战术介绍部分,笔者主要讲解快速反击、外线三分和区域联防等技巧,并介绍几种常见的关键球执行战术,如挡拆后投篮、空切上篮等。在实践环节,笔者采用分组练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并通过模拟“麦迪时刻”,预设最后35秒落后8分的情况,要求学生执行关键球战术。在分享与讨论环节,笔者要求每组学生分享在练习中的感受,并结合“麦迪时刻”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根据之前的实践针对球员面对逆境时的心理变化和应对策略进行讨论,分别从技术层面、心理层面和体育道德智慧层面加以分析。在技术层面,笔者主要讨论麦迪在关键时刻所展现的篮球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帮助他在短时间内连续得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篮球实战技能及各种战术的运用。在心理层面,笔者分析麦迪在比赛中的心理状态,如冷静、自信、坚韧等品质,以及这些品质如何支撑他在逆境中逆转局势。在体育道德智慧层面,笔者引导学生思考“麦迪时刻”所蕴含的体育精神和道德智慧,如永不言弃、勇于担当等。
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教师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体育既是一种身体锻炼的活动,又是一种精神追求和磨砺的活动。在体育竞技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努力争取胜利,而且要通过竞技活动锻炼自我的意志力,优化自我的思想品质,不断培养自身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道德风貌。同时,学生也应该将体育精神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指南,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二)情:增强学生对体育品德的情感体验,实现以情动人
增强学生对体育品德的情感体验,是体育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对渗透德育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体育活动既能锻炼体质,又能磨砺精神品质,通过体育活动中的合作、竞争、挑战与坚持,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尊重、公正、拼搏、坚韧等体育品德的内涵。这些情感体验能够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促进其全面发展,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因此,在高中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强化体育品德的情感体验,这是实现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
以“篮球赛中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笔者通过以下方式开展教学。首先,笔者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让学生掌握篮球基本运球、传球、投篮技术;在比赛中体验团队合作的力量,学会在团队中承担责任,相互信任。其次,笔者对本课教学重难点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本课教学重点为篮球基本技战术的熟练运用,教学难点为如何在比赛中有效沟通,形成默契,共同应对挑战。在此基础上,笔者采用分组教学法,模拟比赛情境,组织开展团队对抗赛,使学生能够在不同位置体验不同的职责与挑战。同时,笔者引入“最佳团队奖”激励机制,鼓励团队成员精诚合作、共同努力,而非只关注个人表现。最后,笔者组织赛后分享,采用小组讨论与全班分享的形式,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在实战中巩固了篮球基本技战术,而且在比赛中体验到不同模式带来的不同结果,如过于强调个人表现而错失得分机会、同队争攻导致对抗失败、密切配合获得胜利等,从而深刻理解团队精神的力量,学会在团队中相互信任、支持与合作,认可并将团队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体育道德品质,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风貌。
显而易见,将德育与体育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特别是以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为载体,对引导学生增强对体育品德的情感体验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做法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技能水平,而且能在学生不知不觉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教学方式,使得体育课堂变成了培养学生优秀品德的重要场所,为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和日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三)意:在体育训练中培育学生意志力,实现以德润心
在现代社会,我们对人才的渴求已经不再局限于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掌握,而是更重视那些具备坚韧不拔精神及强大抗挫能力的人才。这是因为,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会面对更多、更新的困难和挑战,那些能够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人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因此,通过体育训练来培育学生的坚定意志,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而且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品德期待。众所周知,坚定的意志力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体育训练,学生可以在挑战中不断突破自我,锻炼坚强的意志。这种意志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体育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当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各种挑战时,也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于面对,敢于突破。可以说,体育训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能够在学生的心中种下坚韧的种子,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都能够坚持下去,勇往直前。这就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以“长跑训练中的意志力”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本课以长跑训练为核心,通过长距离的持续跑动,提升学生的心肺功能与耐力水平。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深度融合德育元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坚韧不拔的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及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的品德。在本课中,笔者通过以下方式实施教学。首先,笔者设计以下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长跑技巧,提高心肺耐力与下肢力量;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学会在挑战中调整心态,坚持完成目标;强化团队协作精神,通过相互鼓励与支持,共同面对困难;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理解并实践“坚持就是胜利”的价值观。然后,笔者对本课教学重难点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本课教学重点为掌握长跑技巧,提高长跑成绩;教学难点为在长跑过程中保持积极心态,有效应对身心极限,同时实现学生意志力的磨砺与品德的提升。
在本课教学中,笔者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程导入、技能讲解和练习、总结分享等三个教学环节。在课程导入环节,笔者通过讲述坦桑尼亚长跑运动员艾哈瓦里的励志故事,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同时引入德育主题——坚韧与坚持。在技能讲解和练习环节,笔者先是讲解长跑技巧,强调呼吸法与步伐调整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学生“每一步都代表着坚持与努力”,融入德育元素。训练时,笔者采用分组练习法和重复训练法,让学生分组进行短距离试跑。笔者根据学生体能设计200米、400米、600米重复跑,每次训练的负荷时间为30—120秒,鼓励学生从1次重复逐渐增加到5—6次甚至更多次。在总结分享环节,当长跑训练结束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分享训练感受,分享跑步技巧与体能提升的经验,重点引导学生回忆在挑战过程中如何克服困难、保持坚持的心路历程,体会突破自身极限完成训练时产生的强烈成就感和自信心,并将其与日常生活中的挑战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将训练行为内化为坚韧不拔的精神。
通过将长跑训练与德育紧密融合,学生不仅能够增强体能,而且能够深刻地领悟挑战自我、超越自身极限所蕴含的深层意义。这样的经历无疑会极大地锻炼和增强学生的意志力,使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展现出更加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更重要的是,这种身心合一的教育方式,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引起了共鸣,促进了他们精神境界的提升和道德情感的丰富,从而真正实现将德育融入学生内心世界的教育目标。这种教育方式,既关注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又重视学生品德素养的塑造,真正做到了全方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四)行: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实现以身立教
体育教师是道德的实践者之一,其行为举止对学生有着深远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应践行“以身作则”的教育理念,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论去影响和指导学生,不是仅限于口头传授体育知识,而是通过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正面典范,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
以“篮球运球与传球基础技术”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在讲解运球与传球的技术要点时,笔者不仅用语言描述,还亲自进行慢动作和连贯动作的示范,确保学生能够清晰看到每个步骤的细节,且每一个动作都应当力求标准规范,以此为学生学习树立标杆。同时,笔者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耐心解答,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营造出一个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在实践环节,无论是分组练习还是互动游戏,笔者都全程参与,而不仅仅作为裁判或观察者。当学生出现错误动作时,笔者不是简单地指出错误,而是亲自示范正确的技巧,并引导学生模仿,直到掌握为止。笔者还特别关注那些在练习中表现出色或进步显著的学生,给予他们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并将他们树立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
在本课中,笔者以饱满的热情、专业的技能、耐心的指导及积极的参与等方式,为学生作了示范。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不仅掌握了篮球基础技术,而且学会了团队合作、善待他人等重要的社会技能。这种以身立教的教学方式提升了学生的体育素养,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教师的参与既能够确保学生获得及时指导,又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与他们是平等的,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训练。
综上所述,在新高考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将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教学与德育融合,教师应当紧密围绕知识、情感、意志和行动等四个核心要素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体育历史与文化,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借助丰富的运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深化其对体育品德的情感体验;通过系统的体育训练,锤炼学生的坚定意志。同时,教师需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接受体育道德。这样才能实现德育在体育课程中的有效融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国锋.高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J].文理导航(中旬),2023(10):73-75.
[2]赵富学,焦家阳,赵鹏.“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要义与践行向度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3):72-81.
[3]尚力沛,程传银.立德树人视域下学校体育教学中德育的实践困境与优化策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0(02):29-36.
[4]孙辉.高校体育进行德育渗透的理论问题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06):114-117.
[5]杨建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J].体育师友,2019,42(02):11-12.
[6]高世超.简论德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青少年体育,2022(03):38-39.
[7]薛镏.在高中体育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策略[J].求知导刊,2023(35):125-127.
(责编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