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
2024-11-02卢凯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中职教育已从单纯的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升学与就业并重的发展方向,因此中职学校必须加强学生的文化基础教育,其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古诗文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哲学思想和道德伦理,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中职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具体途径,可通过学习古诗文名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联系实际实施教学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情感的共鸣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人文气质,实现以德育魂、以实育人、以情育人、以境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人文素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6-0028-05
中职学校作为培育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双重使命:一是向学生系统传授理论基础知识与专业技术,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重视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学生必备的一种关键品质,它既会影响学生的个人修养,又关系到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近年来,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坚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强化其社会责任感与民族自豪感,培育其人文素养[1]。特别是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笔者将这一理念贯穿教学始终。古诗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通过学习古诗文,学生可以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从而有效发展人文素养。将古诗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机结合,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一个课题。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中职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生学业成绩通常在C等或以下,学习基础较弱;二是部分学生在公共道德行为上有所欠缺,如有在公共场所吸烟、乱丢垃圾等行为;三是学生沉迷手机游戏,学习兴趣普遍较低;四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部分学生存在自信心不足和自卑感强烈等问题。这些问题给培养中职生人文素养带来了较为严峻的挑战。为此,笔者将“四育”(即以德育人、以实育人、以情育人、以境育人)教育理念引入中职语文教学,探索在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
一、以德育人:通过学习古诗文名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其深远意义自不待言。就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来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既要培养学生的优秀道德素质,又要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深化学生对古诗文的领悟能力,唤起他们对古诗文艺术的深厚情感,培育他们的文化思想。开展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对个人的价值有清晰的认识,对社会的构造与运行有深刻理解,进而为学生塑造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笔者认为,可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名篇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中国的古诗文中,有许多名篇名作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德育元素,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挖掘这些文本中的德育元素,引导学生学习、分析这些作品,让学生在品读经典的同时,将德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秉持正直之心,担当社会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然而,在当前信息繁杂、教育背景多元、社会氛围多变的大背景下,部分中职生的爱国情感显得相对淡漠,民族意识不够强烈,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未来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现代公民。鉴于此,教师应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帮助他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古人在写作诗词时,常常采取“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的方法,这种审美意趣使得诗词中蕴涵了丰富的思考与真挚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作者的价值观、人生观[2]。如,在教学屈原的《离骚》时,笔者先向学生介绍屈原的生平和他创作《离骚》的现实背景,让学生感知作者对楚国和人民命运的深深忧虑。然后,笔者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离骚》,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屈原的爱国情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在学生对《离骚》有初步理解后,笔者设计角色扮演、朗读比赛等教学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的情感,激发他们内心的共鸣,引导他们探讨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培养和践行爱国主义,如何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促使学生在思考与实践中逐步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的古诗文教学生动有趣,使学生在传承古典文化的同时,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又如,在教授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一诗时,笔者先播放一段关于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的短片,概述其历史背景,以此激发学生探究林则徐及其所处时代的兴趣。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事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中有着重要地位,有助于学生认识毒品的危害,提高学生对毒品的防范意识和抵抗能力。随后,笔者询问学生对“虎门销烟”及其影响的了解程度,启发他们思考在国家危急时刻的个人责任与担当。接着,笔者依据诗词的特性,采取名家示范、教师引导、学生诵读及配乐朗诵等多种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诗,使他们在反复诵读中逐步理解诗意、感受韵律、体会情感[3]。随后,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深入解析,挑选关键语句进行阐释,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解读其字面意义及隐藏的深意。同时,组织各小组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林则徐在诗中流露的情感,并探讨这些情感对当代学生的启示。最后,笔者通过角色扮演(如让学生模拟林则徐与家人告别的情境)和即时问答等方式,检验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通过该诗教学,笔者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强化了他们的责任意识,并引导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具体表现为:一是强化了学生的国家观念,诗中的名句彰显了林则徐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得失之上的高尚品质,这种精神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使他们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联,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尊心;二是使学生勇于面对逆境,林则徐在遭受贬谪的困境中依旧乐观坚韧,这启发学生在面对生活和学习的困难时应坚韧不拔;三是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启发中职生应具备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独立判断的能力,不盲目跟从,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以实育人:通过联系实际实施教学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学科具有系统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等特性。系统性体现在其知识体系的严谨构建和教学内容的有序安排上;开放性表现为它不断吸收和融入新的元素,与时俱进;包容性则是指它对不同文化、不同思想观念的接纳和融合。“以实育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通过实践、实证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联系实际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实施“以实育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需要丰富学生的情感认知,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能体会到语文的魅力;需要鼓励学生积极拓展教材知识,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探索和发现更多的知识。
中国古诗文不仅具有情感美,还常常充满正能量,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性情和为人[4]。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改变固有教学方式,将文章作为有效的载体和传播媒介,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手段,带领学生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课前预习阶段,笔者鼓励学生对家或学校附近的公园进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身边自然环境的变化,亲身体验文中描述的场景,以自身感受积累真实的素材,从而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实现课文内容和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在课堂教学阶段,笔者采取小组讨论、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鼓励生生间、师生间进行积极互动,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感受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并共同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和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后阶段,笔者结合教学内容布置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实践作业,或组织竞赛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作业检验教学效果,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对中职生而言年代比较久远,学习、理解的难度都比较大,如果只是进行简单的字词解释、内容讲解,学生很难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在本课教学中,笔者通过设计观察实践、小组讨论、小组竞赛、实践性课后作业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感受文本,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的思想内涵相结合,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此外,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又如,在教学《诗经·小雅·鹤鸣》一诗的过程中,笔者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设计了以“环保和生活”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课前,笔者要求学生收集资料,主动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文章内涵,探索文章背后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为后续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在课上,笔者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围绕“环保和生活”这一主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让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并让学生明确在保护环境方面应尽的责任和应承担的义务,在日常的生活中应该如何践行环保理念,引导学生将环保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课后,笔者为学生布置一些实践作业,如制作环保海报,将自己的环保行动用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等,这些实践作业既可以巩固中职生的学习成果,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环保的理解,激发学生参与环保的热情,有效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肩负着为社会、为国家输送专业技能人才的重任。在经济全球化、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职业教育不仅关乎个人的职业发展,而且关乎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作为职业教育中重要的基础学科,语文学科应当承担起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职责。在具体教学中,笔者通过开展上述教学与实践可以巩固中职生的学习成果,有效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三、以情育人:通过情感的共鸣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感
以情育人这一教育理念旨在构建一个充满关爱、理解与尊重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在情感的滋养中成长。以情育人就是以情感的力量激发学生的潜能,以情感的温度滋养学生的心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教育者,也是陪伴者和引导者,他们用爱和智慧,为学生的成长铺设一条充满阳光的道路。
语文学科作为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是情感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在教授语文学科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情感的交流与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情感的温度,形成健康的人格。由此可见,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情感的引导者和塑造者。教师需要用心去感知每一名学生的情感需求,耐心倾听学生的内心世界,用智慧去启迪学生的情感智慧。例如,学生在阅读一篇描绘亲情的文章时,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理解文字的含义,又要激发学生对亲情的共鸣,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亲子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孝顺之情。同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如生理发展、心理特征及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应尊重学生在这一阶段的特性,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各种情感。
中国的古诗文作品汗牛充栋,所表达的内涵丰富多彩,既有山水田园的清新脱俗,也有历史人物的慷慨激昂;既有表达男女之情的篇什,又有描写父母子女亲情的作品。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作品中的情感元素,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的意境,体验作者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学、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通过古诗文的学习,让学生在情感共鸣的过程中培养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如,唐代诗人孟郊的名篇《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通过“密密缝”的针脚传达了“慈母”对“游子”厚重的爱,通过“报得三春晖”的心愿表达了“游子”对“慈母”深沉的思念。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能够在深沉的情感共鸣中,体会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的爱与感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文字美,感悟其中蕴含的伦理道德和人文精神,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成长,学会珍惜家庭,懂得孝顺与尊重,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首先,笔者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对《游子吟》这首诗进行自学,然后根据诗意自主创编课堂情景短剧,自主撰写剧本、分配角色、组织排练。然后,在正式授课前,笔者安排15分钟的展示时间,让各学习小组表演本组创编的情景短剧,并要求各小组在其他小组进行表演时进行观察和记录。接着,笔者开展了以“通过观看表演你有什么样的情感共鸣?”为主题的小型沙龙活动,让各小组学生根据本组的观察和记录,进行深度的交流和讨论。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设计了“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给你带来怎样的情感体验?”的讨论话题,各小组先是进行组内讨论,然后制作思维导图,将各自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体验进行系统化整理。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提炼出诗中的孝道情感,而且联系自身实际生活,探讨了亲情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这种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进一步加深了对古诗文情感内涵的理解,使得传统美德得以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通过这样的学习体验,学生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学会了将古典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课后作业:在我国众多古诗文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诗,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关于亲情的小短文。这样的作业巩固了学生的课堂所学,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亲情的珍贵,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道,有利于引导学生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笔者认为,情感共鸣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基础,也是学生深入体会文本情感内涵的途径。因此,在借助古诗文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选择能够有效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作品,通过细腻的解读和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感受诗文中蕴含的深层情感。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体验,鼓励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探索、表达、践行这些传统美德。如此,不仅使学生在诗意的熏陶中成长,而且使其在实际行动中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让经典诗文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四、以境育人;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人文气质
以境育人是指创设独特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始终在接受教育中保持新鲜感。教师可以通过合理引入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多元化的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发展。
一是运用寓教于乐的小故事,创设和睦、舒缓、愉快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这种教学方式能促使学生自愿地进行思考,顺应教师的引导,掌握语文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精神的启发和影响。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姓氏引入相关的文化典故,如“程门立雪”或“毛遂自荐”,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的探索欲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兴趣也更为浓厚。
二是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如可以在课堂上运用音乐创设情境,营造或悲伤或激愤或愉悦或感伤的氛围,用音乐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在音乐的启迪和驱动下,学生往往更能融入教师精心营造的学习氛围,与诗词作者达成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更深层次地领悟古诗文的深厚内涵,从而提升人文素养。在教授李白的著名诗篇《将进酒》时,笔者便采用这一策略,将节奏鲜明、意境宏大的琵琶音乐与之相融合。通过这种教学手段,学生能够直观体验到黄河水流奔腾不息的威力,能更深刻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境之美和流露出的诚挚情感。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强化了学生对文学作品中内在情感与外在形象之间关系的认知,提升了他们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和感知能力。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学科。首先,教师应借助德育的渗透力,以文学作品中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熏陶学生,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其次,教师要强调实践教育,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以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此外,情感教育的融入也不可忽视,教师要通过深入剖析文学作品的情感内涵,引导学生感受并理解作品的情感,与作者建立情感联系,从而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和积极的情感。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责任感的高技能人才,为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打下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兵.中职语文学科利用古诗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29):176-177.
[2]伍莉.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古诗词对中职学生能力的培养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4,40(02):69-71.
[3]李治泉.学业水平考试背景下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4):213-214.
[4]张梅容.春风化雨 诗词育人: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J].成才之路,2021(20):52-53.
注:本文系2023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三教改革背景下中职语文读写教学的策略研究”(GXZZJG20238262)的研究成果。
(责编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