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数字乡村建设现状、困境及推进路径
2024-11-02连雪君申姗姗姚瑞萍
摘 要:数字乡村建设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内蒙古从基础设施、产业、人才、治理和文化等方面统筹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且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农牧业数字转型和数字治理方面较有成效。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数字基础设施薄弱、人才匮乏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通过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数字人才队伍等具体路径来保障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的有效实施,推动内蒙古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数字乡村建设 现状 实践困境 推进路径
随着数字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数字生活和数字经济等新兴数字技术模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数字乡村建设也逐渐地受到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标志着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步入了新阶段。数字乡村是运用信息技术助力数字化与农业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相融合,实现乡村各方面数字化转型,是信息社会中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一种新形态,它既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代的乡土社会秩序,又是一种随信息技术更新的社会变迁。现阶段,内蒙古将“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这两件大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主抓手,为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指明了方向,也为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内蒙古实施数字乡村建设的重点方向
自国家颁布《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以来,各地都将数字乡村建设作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县域治理体系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但根据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其优先规划的发展领域不尽相同。以内蒙古为例,自治区政府各部门先后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内蒙古自治区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3—2025年)》等一系列政策,将数字化发展作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重/6NlXwkswKrO+uV5D3r8tw==要发展方式,推动科技赋能自治区高质量发展进程。特别是在农牧区乡村建设领域,将数字乡村建设作为推动农牧区共同富裕、宜居宜业、安全治理等重要的发展方式。
本文整理了自治区有关部门近3年发布的数字化政策文件150余份。对收集到的政策文件进行筛选,最终得到方案、意见和通知等形式的政策24项。依托扎根理论编码,用Nvivo软件对样本进行手动编码,参照数字乡村标准体系结构中的7个部分将主轴编码进一步归纳为5个核心编码(见表)。在编码过程中,文本量和参考点越多表示核心编码的可信度和可靠性越高。通过分析发现,产业转型、数字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文本量和参考点较多,即目前自治区数字化发展关注点集中在上述三个领域。因此,基础设施、产业和治理作为内蒙古数字乡村建设重点发展方向有着现实意义。
(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数字技术发挥能力的前提,是乡村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截至2023年8月,内蒙古20个沿边旗(市、区)累计建成1.27万个4G基站,4G网络覆盖率达到97.68%,光纤宽带通达率为97.2%,宽带通达率为100%。此外,自治区政府相关部门还积极推动实施“智慧广电”项目,目前已建成贯通全区33个牧业旗市、1226个行政村的广电光纤网络,实现12.4万户牧区最边远分散牧户20兆以上的宽带网络接入。数字基础设施打通了农牧区获得信息“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也提高了农牧民生活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为建设数字乡村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农牧业数字化建设
产业振兴是农业生产数字化改造的基础,也是数字乡村建设的目标。农牧业收入作为内蒙古乡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数字赋能农牧业转型是致富农牧民的重要方式。兴安盟扎赉特旗现代农业产业园是2018年我国首批认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其依托赵春江院士工作站,成立物联网+智慧农业科技服务中心,通过搭载9大平台系统和物联网感知设备进行数据搜集、整理、分析、决策,直接管控10万亩智慧农场①,推动产业园由规模化、机械化向智能化、信息化转变。此外,打造数字名牌和电商基地,推广数字营销模式也是农牧业数字转型的重点工作,如“兴安盟大米·扎赉特味稻”“城川辣椒”“鄂前旗羊肉”等特色农牧产品,借助网络平台大力推广,打破了传统销售模式的局限。由此可见,数字化不仅给予了传统农牧业生产、经营和销售新的模式,同时也促进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三)乡村治理数字化建设
乡村治理是体现国家治理体系的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是国家治理的基石。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信访局依托国家信访信息系统,建成了互联网一站式网上信访平台,打造了网访、走访、电话、视频接访4种接访诉求方式,同时开通鄂托克前旗之窗网站、i前旗手机APP、鄂托克前旗信访局微信公众号3种网上信访途径,全面建立“信访网上投、事项网上办、结果网上评、问题网上督、形势网上判”的信访综合管理服务机制。数据显示,网上信访占信访总量75%,且信访事项及时受理率、按期办结率、群众满意率均为100%。
二、内蒙古数字乡村建设的困境
内蒙古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信息化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仍存在不少差距。为了解内蒙古数字乡村建设实际情况,本文对数字基础设施情况、农牧民教育程度等做了田野调查和分析统计。
(一)数字基础设施薄弱
数字基础设施是进行数字乡村实践的基础和前提,能否接入互联网、接入互联网的类型与质量决定了农牧民对于数字设备能否应用以及应用的程度。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数字乡村项目组对全国各省县域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调查结果显示,从各省县域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平均发展指数看,内蒙古自治区(60.6)、青海省(45.9)和黑龙江省(58.4)位居全国县域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整体发展水平后三位,且内蒙古参评县域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处于高水平阶段的比例仅为6.8%,与处于高水平阶段的省份相比有着较大差距。而且,对于稍偏远农牧区这类地广人稀的地区,互联网的覆盖水平以及接入程度远不如城市地区,也是造成较大城乡数字化差距的原因。如对鄂托克前旗农牧区的调查,农牧民反映网络质量一般及以下评价的占48.85%,一些偏远农村牧区通信障碍仍然存在,部分自然村尚无4G网络覆盖,且个别嘎查村政务网尚未覆盖。
(二)乡村数字人才匮乏
人才是乡村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数字乡村建设的核心力量。目前,乡村数字人才队伍仍面临数量少、培养难、引不来和留不住等一系列问题。相对于城市来讲,乡村的经济、生活、教育水平受限,乡村的青年大多选择外出打工。当人口外流成为趋势,会加重乡村空心化和建设用地空废化等问题,给数字乡村建设带来巨大挑战。而且,数字乡村建设并不仅仅是被理解的直播带货,它更需要大数据平台的开发、运营等,这对人才的专业和素养有着极高的要求。但根据2019—2023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数据,虽然内蒙古现阶段家庭劳动力教育水平逐年在提高,但连续5年教育水平在初中及以下占比均高于70%,这与数字乡村建设所要求的人才标准仍存在较大差距。
(三)数字设备供需关系不匹配
除了数字基础设施薄弱与人才外流,数字建设过程中的“悬浮化”问题也造成了数字乡村建设结构性失衡,具体表现为数字供给与现实需求不匹配。农牧民是否使用智慧农牧业的平台以及技术往往出于现实经济因素,而对于已经了解数字乡村或者已经参加数字乡村建设的“新农人”而言,一方面既要采购机器,如数字设备如智能喂饲机、草原电子眼、智能灌溉设备等,又要购买程序设计,投入很高,还不一定能获得稳定的收益提升;另一方面,牧民养殖收入本身受到天气和牲畜患病影响,收入并不稳定。数字设备易损耗,且损耗后需重新采购的特点让其投入的风险大大提高,因此很多农牧民对是否使用智能设备都采取观望的态度。
三、内蒙古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路径
实现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必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抓重点、补短板、以点带面。根据所在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区域特征,结合各地不同的自然资源、历史人文、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促进乡村产业多元化、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绿色宜居宜业、农牧民收入稳步提升。
(一)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就内蒙古地域分布而言,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要持续推进牧区基础设施改善。一是政府应统筹规划乡村基础设施布局并分区划分人员进行管理,还要对不同区域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或优化升级做到分类重点推进;二是继续加强对农村牧区尤其是偏远农牧区硬化路覆盖、网络覆盖及质量优化工作,深入推进现代农牧业产业园等综合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与公共服务水平;三是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当地管理部门可以有偿回收闲置民房和房屋所有权,联合企业和农村合作社再改造为本土文化的民宿集群,推出休闲旅居等形式产业,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二)强化数字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数字素养
政府部门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地方规划和行动主体,不仅要加强自身数字素养的提升,通过联合高校、企业等机构组织人员培训学习,增强管理干部的数字知识储备,并协同各方机构联合构建“线上学习+线下实践”的双体系,保障乡村管理层级整体素养的提升;还要加强农牧民数字意识培养的教育宣传,加深农牧民对数字乡村建设政策、内容和意义的理解。以集中学习、集体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农牧民进行数字基础技能的培训,提高农牧民数字意识的同时提高其数字基础技能的掌握度。此外,强化数字人才队伍建设,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也可以通过激励本土人才自主创业,引导高质量人才返乡创业实现。
(三)尊重农牧民主体地位,数字设备与农民的需求匹配
首先,政府部门要从各村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村民年龄实际情况,联合技术部门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打造适配于村民的数字应用和服务平台。其次,农牧民刚接触数字设备难免会持有一些怀疑的态度,政府应积极宣传数字设备的创新优势,对农牧民进行定期培训,对使用数字设备的农牧户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贴,促进传统农牧民向数字生活生产靠近。此外,政府也应联合高校和信息企业建立专门售后团队,对数字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在降低农牧民对数字设备疑虑的同时使得数字技术真正应用于日常的生活生产,进而促进传统产业转型,推动数字乡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李丽莉,曾亿武,郭红东.数字乡村建设:底层逻辑、实践误区与优化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23(1):77-92.
[2]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数字乡村标准化白皮书(2024)[EB/OL].https://www.cesi.cn/,2024-1-22.
[3]文明,乌日陶克套胡.内蒙古牧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困境与出路[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4,45(2):198-205.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EB/OL].https://www.gov.cn/,2022-09-04.
[5]沈费伟,崔钰.从“政府主导”到“村庄经营”:实现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策略选择[J].电子政务,2024(2):100-112.
[6]陆九天,陈灿平.民族地区数字乡村建设:逻辑起点、潜在路径和政策建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5):154-159.
[7] 杨志玲,周露.中国数字乡村治理的制度设计、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J].经济与管理,2023,37(5):16-23.
[8] 温涛,陈一明.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经济融合发展:实践模式、现实障碍与突破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20(7):118-129.
[9] 张蕴萍,栾菁.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理论机制、制约因素与推进路径[J].改革,2022(5):79-89.
[10]姜文政.数字平台赋能乡风文明建设:作用机理、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3(8):44-46.
[11]刘少杰,周骥腾.数字乡村建设中“乡村不动”问题的成因与化解[J].学习与探索,2022(1):35-45.
[12]王铮,唐小飞.数字县域建设支撑乡村振兴:逻辑推演和逻辑框架[J].预测,2020,39(4):90-96.
(作者单位:1.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2.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