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对策研究

2024-11-02张相阁

北方经济 2024年9期

摘 要:本文在梳理建国以来河南省现代化建设的方针政策及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立足实际分析了其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重点难点,建议河南省从人口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发挥文化大省优势、绿色生态发展和开放带动等方面走好新路子,从而为河南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战略指导和政策支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走在全国前列。

关键词:河南实践 现代化建设 五条新路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五次赴河南省视察,寄语河南“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殷殷嘱托,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了总纲领、总遵循、总指引。对河南省而言,推动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锚定“两个确保”以及实施“十大战略”的关键举措。河南省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加快河南省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迈进,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必然选择。探索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不仅是河南作为经济大省的责任担当,同样是其破除发展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放在省十四五规划开篇之章,体现了河南省对现代化建设的重视和决心。

一、河南省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历程

/WVHNPOQnepDM4d3lERybNDg+5kFzml2XZbcCHADqZk=

(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时,河南省百废待兴,主导产业是农业,三次产业占比为67.6:18.2:14.1,城镇人口占比6.4%。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河南省开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1949-1952年,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和民族改革任务。1953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基本完成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商业的改造,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为之后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1956-1966年,河南省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三次产业结构基本恢复正常。煤炭工业形成了平、焦、鹤等煤炭工业体系;机械工业投入建成洛阳轴承厂、开封高压阀门厂等企业;公路铁路发展迅速,1965年,河南省铁路通车里程达289公里,居全国首位;农田水利方面建成了白龟山水库、陆浑水库等工程;科教文方面,河南省青年文盲率由建国时期的80%下降到20%左右。1966-1976年,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阻碍了河南省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但河南省委带领全省人民做了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75年全省的工业总产值比1965年高了两倍,达到121.97亿元。

(二)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1978-2012年)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成为全省的工作重点。面对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现状,河南省积极开展扩大企业自主权工作,大批乡镇企业应运而生。1988年,为解决经济“过热”及通货膨胀等问题,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开始对经济环境和秩序进行治理整顿。1990年河南省立足省情,做出“大力发展食品工业,振兴河南经济”等重大部署。省五届二次会议确定了“一高一低”战略目标,为河南省现代化建设确立了行动纲领。1995年,河南省提出了“两个根本性改变”,将宏观调控和深化改革有机结合,推动全省经济增长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1994-1999年,河南省不断加强对外开放并确立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思路。2003年李克强同志在“一高一低”战略目标基础上,提出“两个较高”的目标,将经济提升的质量和效益摆在突出位置。2006年河南省提出了经济和文化由大省向强省跨越的“两大战略”。2011年提出了“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的发展思路。1978-2012年,河南省经济发展逐步向好,2012年生产总值比1978年提高180倍,三次产业结构比例逐步从农业主导向工业和服务业主导转变,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2.4:51.9:35.7,城镇化率上升至42.4%,人均收入逐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减,教育水平逐渐提升。

(三)党的十八大之后(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部署,明确了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河南省九届五次会议提出了打造“四个河南”和推进“两项建设”的方针。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来河南省调研,提出坚持“四个着力”、打好“四张牌”、推动县域治理“三起来”以及做好乡镇工作“三结合”的要求,为河南省现代化建设指明方向。2016年省政府提出“三个高低、三大提升”发展目标。2018年十届六次全会提出“两个高质量”战略目标,要求以党建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2021年省十一次党代会确立了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和建设“十个河南”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2023年经济总量近6万亿元,长期位居全国第5;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三二一”的转变;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2年提升121%;城镇化率提升至58.08%;2023年R&D投入强度达2%;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6万家;城市环境优良天数比例为68%;交通优势彰显,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和“米+井”综合运输通道基本形成。

二、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面临的挑战

(一)区域发展不均衡

区域发展不均衡易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引起社会不公平和社会矛盾,不利于推进现代化河南建设。河南省辖内共有18个市级单位,行政区域分布较为广泛,但各地之间的经济发展却呈现出不均衡的现状。从经济总量上来看,2023年河南省GDP破万亿的城市只有郑州市,其他地市唯有洛阳市超过5000亿元,剩余地市GDP总量都在5000亿元以下,其中济源市经济总量只有806.2亿元。相较于湖北省的3个以及江苏省的10个GDP破万亿元的城市,差距较大。从县域城市来看,河南省有4个百强县,占全省县级城市的2.5%,相较于湖北省的7.8%以及江苏省的24.2%,还有一定差距。

(二)人均发展水平低

截至2023年末,河南省常驻人口9815万人,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但是从人均水平来看,河南省一直处在全国靠后的位置。2023年人均GDP为60073元,中部6省排第5,全国排第22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933元,中部6省排第6,全国排第22名,人均可支配收入约是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6.5%。人均发展水平低不仅导致消费需求不足,还降低了河南省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进而影响河南省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省内有限的教育资源严重制约了河南省人力资源优势和竞争力,影响到经济结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实现。

(三)创新发展能力弱

河南省近些年不断加大R&D投入,成立各种实验室及中试基地等,初步取得一定成效。但从全省科技创新能力上来看,当前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以成为河南省经济增长新动力。2023年,全省R&D投入约1100亿元,R&D投入强度达2%,低于全国水平0.64个百分点,科技创新投入还有待加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力军,2023年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1.29万家,创新主体相较发达区域还有发展空间。高校是科研的主战场,承担着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双重使命,但是河南省目前只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两所双一流高校,高校力量较为薄弱。

(四)结构调整任务重

河南省目前有4114万乡村常住人口,全省城镇化率为58.08%,比全国低了8.0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0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虽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但产业结构发展存在失衡现象,2023年规上工业增加值中,传统产业占比50.1%,而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25.5%,高技术制造占规上工业的14.7%。传统产业仍是规上工业增加值的主要来源,高技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支持力度不足说明新经济发展还有待提升。产业结构失衡会导致经济过度依赖某种传统低附加值产业或资源密集型产业,缺乏多元化和韧性。

(五)环境治理压力大

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必须把环境治理放在重要位置。环境治理治理不当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样还会增加环境治理的成本以及损害地方生态环境形象,进而影响河南省推进现代化的进程。黄河流域关乎到河南省人民生活用水、农业灌溉以及工业用水等多个方面,治理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清理“四乱”问题及污染物排放一直都是治理黄河流域的重点问题。此外,河南省2023年PM2.5平均浓度为45.3微克/立方米,在中部6省排最高,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大气污染治理压力较大。

(六)文化建设待提升

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支撑。河南省文化底蕴丰富,文化资源可挖掘空间丰富。但目前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产业融合方面还不够深入,多元化和创新化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的对策建议

(一)走出人口大省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推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基本教育事业的高水平发展,缩小城乡间教育差距。通过调整专业结构、开展交叉学科办学、加强国际交流等方式加强就业创新服务,推动高等教育水平发展,加快推进郑州大学、河南大大学及双一流高校学科建设,推动高校学科建设,全面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为求职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培训机会,提高求职者的专业职能。完善人才“培引用流”工作机制,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确立用人导向,并提供全面、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服务,为来豫人才解除后顾之忧。

(二)走出农业大省统筹城乡的新路子

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推进“三权分置”落地实施,提高农村土地流转和经营的灵活性。统筹农村现代化产业发展,加大农业科技的研发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加工产业,打造地方特色农业品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优化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以等方面建设,畅通城乡间资源要素流动。推动乡村多元化发展,通过提高乡村环境质量,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吸引人才回流和外部投资,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三)走出文化大省以文兴业的新路子

梳理河南历史文化脉络,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精神及其内核,推动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创作沉浸式文旅项目,建设文化创新新高地。推动文旅发展模式与数字化相结合,建设综合性数字化平台,实现传统文旅产业数字化运营。推动地方文化、工艺与品牌相结合,为品牌注入活力,提升品牌的竞争力及辨识度。进一步通过展览会以及民俗庙会等活动,提升消费者参与度,加强消费者文化认同感,进而推动地方文化品牌发展。地方文旅部门积极运用新媒体等手段,推广地方文化品牌,讲好地方文化故事,提升文化品牌知名度。

(四)走出生态大省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坚持以“四水四定”原则,全面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提升恢复区域水源涵养功能。严格把控沿黄流域企业,强化污染排放监管,积极运用绿色金融政策引导沿黄流域企业绿色转型。加强滩区堤岸防风固沙生态景观建设,稳定和扩大湿地保护面积,探索泥沙资源利用新模式。规划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方案,强化对重点区域和行业的检测和评估。推进饮用水规范化建设和生活污水处理设备改造升级。完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开展土壤污染成因分析,采取土壤修复措施。优化区域生态空间格局,协调产业开发与生态保护建设同步进行。严格设置生态保护红线,制定生态空间保护政策与规划,推动生态保护和经济运行协调发展。

(五)走出内陆大省开放带动的新路子

立足省情实际与新形势融合,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规则,强化国内国际市场间连接,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深入推进对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程序。进一步扩大“提前申报”和“两步申报”的应用率,加快时效性产品在进出口环节的通行。积极开展对外贸企业的调研和座谈,结合企业发展难点和需求积极开展行动,着力打通外贸企业的堵点卡点,充分激发外贸企业提质增效的活力和动力。积极参与区域贸易协定的谈判,建设开放包容的自贸区,促进贸易自由化。积极拓展面向全球的开放型合作渠道,紧抓RCEP协定实施带来的发展机遇。在深化郑州—卢森堡“双枢纽”合作、拓展郑欧班列国际物流通道的同时,加快发展与东盟、中亚、日韩等的经贸合作,持续拓展开放合作空间。

参考文献:

[1]李庚香.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

[2]本报评论员.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N].河北日报,2015-09-26(001).

[3]陈红.现代化视阈下中国农工民主党政党自觉及经验研究[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34(6):65-72.

[4]刘长军.环境监测机构垂直管理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探析[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7,9(4):55-58.

[5]王雨辰.论习近平的创新驱动发展观及其当代价值[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71(6):5-13.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