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理念下高中地理任务式教学策略
2024-11-01刘珊珊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地理教学要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因地制宜地开发课程资源,通过具有启发性、探究性的任务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进而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基于此,本文从信息搜集任务、内容整合任务、分析论证任务、探究拓展任务、实验体验任务、知识运用任务等角度,对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任务式教学展开论述,旨在促进深度学习思想的落实,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地理;任务式;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探究式的、理解性的学习,关注学生在高阶思维上的发展,是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主要学习方式。深度学习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深层次探索,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基于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有必要基于深度学习来改善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得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任务式教学是指以任务为载体来实现教学活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基于深度学习的思想来实施任务式教学,有助于实现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经验和学科思想的有效融合,实现对学生地理素养的有效培养。因此教师有必要加强实践探索,改善学生的地理学习体验[1]。
一、信息搜集任务:促进概括说明
整理信息是地理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借助信息搜集任务的实施,能够让学生将关联知识整合在一起,在归纳特征的过程中凸显理解性学习,体现学生的高阶思维,达到深度学习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为学生创造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具有开放性的搜集信息任务,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来完成对信息的搜集和整理,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2]。
例如,在“地质灾害”的教学中,教师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信息搜集任务:借助网络、电视、书籍、采访等方式,了解我国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分析其特点以及成因,思考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借助这一任务的实施,能够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对学习主题形成深刻的认识。学生可以采取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质灾害话题展开深入探索。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展开成果展示,并且和学生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搜集科学信息的方法以及如何分辨信息的真伪,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的方法。经过一番讨论,学生对有效搜索地理信息的方法有了正确的认识,包括在搜索地理信息的过程中要多方查证、注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地理信息的实用性等,同时,学生也在多方搜集信息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地质灾害给人们生活以及自然界带来的严重影响,加深了对地质灾害理解感悟。如此,能够让学生在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对地理知识加以概括和建构,实现深度学习。
二、内容整合任务:引导认知迁移
深度学习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让学生搭建起完整的知识框架,改变过去教学中学生以死记硬背为主的学习方式[3]。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内容整合式的任务,让学生将零散的内容以某种逻辑整合在一起,实现结构化学习,从而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在给学生布置内容整合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激励学生运用符合自己个性的方式来实现知识的有机整合,以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
例如,在“人口”这一单元的复习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布置思维导图的制作任务,让学生实现学习内容的有机整合。在复习中,学生需要脱离散点式的思维,实现对知识的系统整合。而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将单元中的零散知识整合在一起,明确不同信息之间的关联,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复习效率。学生可以通过交流讨论或者自主分析等方式,从学习内容中提取出关键词,并且基于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来设计思维导图,实现对单元内容的有机整合。如有的学生基于自己的做题思路,提炼出了“人口分布及影响因素”“人口问题”等关键信息,将整个单元的内容分成几个大的板块,再从几个小主题出发,对思维导图展开进一步的拓展。
除了使用思维导图以外,在给学生布置内容整合任务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制作表格、制作视频等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如何有效整合知识形成更好的认识,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三、分析论证任务:发展辩证思维
分析论证任务的核心在于为学生呈现若干的学习资料,要求学生从中提炼观点,结合地理知识加以论证或分析。分析论证任务的实施,能够促使学生形成严谨且富有逻辑的思维方式,实现对学生辩证思维的有效培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有助于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分析论证任务。同时,教师也要重视学生的兴趣需要,控制好学习任务的难度,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任务的探索中去[4]。
例如,在“人口迁移”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分析论证任务:请联系实际,说一说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这一学习任务的实施,能够让学生学会以辩证的思维去分析地理现象,促使学生形成开放的思维方式。学生可以选择某个特殊的店来进行分析论证,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综合体验来展开分析。如有的学生对古代的人口迁移现象展开了调查,结合获得的资料,发现自然环境的宜居性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伴随科技的发展,自然环境在影响人口迁移方面的作用逐渐降低,而人口的大量迁移往往会给当地的经济以及自然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其中,既存在正面的影响,也存在大量的负面影响……在学生列出自己观点的同时,教师应让学生阐述自己观点的出处,让学生形成运用事实去分析地理现象的良好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分析论证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可以从迁出地的影响、迁入地的变化、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等角度来综合解决任务,促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认识。
四、探究拓展任务:强化学习能力
探究拓展任务旨在提升学生对相关地理资料、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在设置探究拓展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形成开放的教育思想,对地理知识之间的关联形成深刻的认识,创设具有综合性的任务情境,让学生可以形成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实现深度学习。在探究拓展任务的实施中,教师也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引发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问题解决方法,形成开放的学习思维[5]。
例如,在“问题研究——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展开研学活动,过程中给学生安排了如下的探究拓展任务:①借助网络的方式,云参观岩溶地质博物馆,了解喀斯特地貌的相关信息,掌握喀斯特地貌的分布情况;②借助虚拟实验的方式,了解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理,并且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分析当地地质的形成过程;
③借助多种方式,调查了解当地政府为保护喀斯特地貌所采取的措施,分析人类活动会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并且基于自己掌握的知识,提出相应的建议;④根据上述的任务探索经历,选择喀斯特的漓江、冠岩、湿地等内容中的一项,展开自主调查,制作简单的调查报告。上述任务的实施,可以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实现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培养。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并且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之间可以发生思想上的碰撞,对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教师也应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展开生态文明教育,助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如对于正在调查喀斯特地区湿地的学生,教师引导其讨论问题,让学生想一想如何在保证不损害当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当地的经济,让学生可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正确思想,促使学生形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五、实验体验任务:激活科学思维
实验是学生获得科学结论的主要方式,借助实验体验任务,学生能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落实深度学习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在地理知识探索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深度学习的必要性,给学生布置多样化的实验体验任务,丰富学生的科学探索经历,让学生掌握观察、猜想、操作等学习方法,获得高阶思维上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基于“热力环流”的知识来展开实验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热力环流的相关内容,并且借助视频的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直观感知。接下来,教师给学生布置实验体验任务:使用环流探测装置、墨水、食用色素、数显温度探头、手持量等物品,模拟热力环流的场景。学生在实验中应当做到认真观察,并且不断地调整实验条件,观察发生的新现象,从而收获丰富的科学探索经历,最终对热力环流的原理形成清楚的认识。
又如,在“地球上的水”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实验体验任务,让学生模拟水环境下不同颗粒物的沉积作用。在任务探索中,教师为学生提供面粉、洗净的砂石、广口烧杯等物品,并且鼓励学生联系任务主题,自主搜索生活中的颗粒物,展开实验探索,观察现象。学生在任务实践中能够观察到混合物在水中所处的上下位置变化情况,并且通过搅拌、静止等方式来详细分析水中颗粒物的运动过程,建立起动态的认识。如此,学生会对水的性质有更好的了解,为解决与水有关的地理问题提供思路[6]。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借助信息科技手段来给学生布置实验体验任务。当下,伴随信息科技的发展,高中地理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借助对虚拟实验平台、传感器等技术的运用,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形式更加多样的实验体验任务,让学生能够更加方便地展开对地理现象的探索,从而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六、知识运用任务:促进理性分析
深度学习下的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理解性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给学生布置知识运用任务,可以将教学向学生的生活延伸,让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优化自己的思维方式,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的用途和用法,促使学生建立起理性的思维方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学生布置恰当的知识运用任务,增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7]。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知识运用任务:绘制地质年代简图。在这个任务的实施中,学生需要将自己学习到的信息进行整合,明确各个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使用绘图的方式来呈现这些事件的发生顺序,为更多人了解地质信息提供帮助。这一任务的实施能够让学生系统地将所学知识整合在一起,并且对不同地质事件所导致的结果形成更好的认识,体会学习地理知识的必要性。如有的学生按照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的顺序来绘制地质年代简图,还有的学生则按照人类出现的时间、鱼类存在的时间等来进行排序,同样可以制作出具有可读性的作品。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成果鉴赏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使学生体会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又如,在“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知识运用任务:扮演一个城市规划者,了解当地的文化景观,试着给当地制订一份计划,更好地向外来的游客介绍当地的地域文化,要求“尽可能保护当地的区域特色文化”。在解决这个任务时,学生可以使用多种方式去调查了解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并且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提出适合的建议;学生还可以借助访问等方式了解当地人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分析当地地域文化宣传和保护上存在的不足,从而提出更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结束语
在深度学习视域下,教师要在任务式教学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并且注重丰富任务的内容和形式,借助多样化任务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构建,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学习的有效方法,实现理解性学习,发展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从而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落实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许少嵩.深度学习背景下高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育策略:以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一“土壤”为例[J].文科爱好者,2024(3):106-108.
[2]张习.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教学探索[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4(6):38-39.
[3]肖莉.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地理项目式教学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24(18):78-80.
[4]孔祥成.任务教学背景下的高中地理研究型试题的探究[J].高考,2022(34):33-35.
[5]张光军.高中地理任务驱动型实践课程的开发实践[J].基础教育研究,2022(21):71-73.
[6]赵亚刚.高中地理等高线试题解析[J].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24(4):62-64.
[7]连威.高中地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学策略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3(10):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