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视域下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2024-11-01连明瑛
摘 要:小说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等,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说阅读在高考语文中具有重要地位,通常占据阅读理解部分的较大分值,故而教师应当加强对小说阅读教学的重视。本文分析了新高考背景下的小说阅读命题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新高考视域下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方法,愿为广大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微末参考借鉴。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
2020年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解答了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考试本源性问题,其中明确指出应将关键能力作为“四层”考查内容的重心。近年来的高考语文命题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新高考视域下,小说阅读专题教学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教学时间和内容的占比不断提升,教学考查和评价方式越发灵活。然而就当前现状而言,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现状并不理想,未能充分适应新高考的相关要求。针对此种情况,一线教师应当深入研究新课标、新高考评价体系、新高考视域下小说阅读命题特点等,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新方法,以此促进新高考视域下小说阅读教学效果提升。这也是笔者进行此次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新高考小说阅读命题特点分析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小说阅读试题,从选材方面看,以中国当代小说为主,且大多为中长篇小说节选或短篇小说,主人公多为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普通人,主题多为弘扬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20年以后,高考小说阅读选材呈现出淡化情节的特点,所选小说主题表达较为含蓄,且情节起伏微小、较为碎片化,故事线索不完整。学生很难通过机械刷题,构建出“一以贯之”的答题模式,因此要在日常学习中建构较为完整的阅读策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与综合阅读能力,以及个性化解读小说的能力,如此方能读懂小说,顺利解答题目。从阅读难度来看,高考小说阅读的字数逐渐增加,近年来维持在1700字左右,且主观问答题数量增多,这就要求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阅读效率,并能快速准确地抓住文本中的关键信息,从中筛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考查内容来看,新高考注重对小说基础知识的考查,包括小说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以及小说三要素及其作用,如人物性格和心理分析、故事情节作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等,还有对文章的标题、物象含义和作用的分析,对文本特征和语言风格等的分析。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体裁,叙事的切入角度、视角变化、线索变化、安排技巧等,都可作为高考小说阅读命题的切入点,对小说叙事艺术的分析也逐渐成为考查重点。从命题方式来看,高考小说阅读命题回避“套路化”设计,不再过多强调答题模式,而是采用因文设题、情景化设题等方式,强调对学生理解分析、逻辑推理、审美鉴赏、知识迁移和运用等各项能力的综合考查[1]。
二、新高考视域下的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方法
(一)加强重视小说基础知识讲解
新高考注重对小说基础知识的考查,因此教师在进行小说阅读教学之时,也应重视对小说基础知识的讲解。小说基础知识涉及小说的定义、分类、基本要素、文体特征等。小说按照篇幅长短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题材可以分为历史、武侠、侦探、科幻小说等;小说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核心、情节是骨架、环境是背景;小说的文体特征包括情节的完整性、曲折性、合理性,人物的典型性、复杂性、成长性,环境的真实性、烘托性、象征意义,主题的多元性、深刻性等,以及语言的形象性。小说基础知识多属于理论知识,内容相对枯燥,单纯的灌输式教学法难以获得预期效果,教师可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具体情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相关的理论知识。此外,情景化设题已经成为新高考小说阅读设题的一大趋势,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小说理论知识教学能够锻炼学生解答情景化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高考[2]。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祝福》教学为例。《祝福》是我国文学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记叙了“我”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后寄宿在鲁四老爷家里准备过“祝福”时,见证了四叔家先前的女仆祥林嫂瘁死的悲剧。小说中描写了几个非常经典的小人物形象,如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等,为了指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人物形象分析的理论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表演创设情境。表演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各小组成员可自行选择人物,然后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与同组成员一起展示小说中的某个情节。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个“最佳角色扮演奖”,对于获奖者给予一定的奖励。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在表演环节将其生动地展现出来,教师可插入有关人物形象分析的理论知识,如怎样通过人物外貌分析了解人物的身份、地位等,怎样通过人物语言分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等。学生初步分析人物形象后,再通过角色扮演将其拉入真实具体的情境中,从而深刻体验人物,感受如何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的呈现,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身份、地位等,与前面学到的有关人物形象分析的理论知识相互呼应。
(二)指导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
新高考小说阅读的字数逐渐增加,主观问答题数量增多,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效率,培养学生快速抓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总结、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掌握通读、精读、问题导读等多种阅读方法[3]。
通读,其实就是温儒敏所说的“连滚带爬地读”,主要是指快速浏览、猜读、略读、跳读等,目的不在于“求甚解”,而在于整体感知,让学生粗略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写作脉络。
精读则是从词句到核心思想,对小说的整体或局部(如小说中的经典情节、重点内容、重要人物等)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和研究。精读重在引导学生读细节、分析细节,借此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作者的语言风格、写作手法等。以《祝福》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精读小说中描写祥林嫂眼神的语句,并且通过分析祥林嫂眼神的变化,了解其在不同人生际遇下的心理和性格变化情况。例如:祥林嫂初到鲁镇时,是“顺着眼”的,此时的她安分耐劳,对未来抱有积极的态度;祥林嫂再次出现在鲁镇时,“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此时她的眼神已经失去了之前的精神光彩,内心痛苦且对生活无奈;在讲述阿毛的故事时,成了“直着眼,瞪着眼”,此时的她已经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只在渴盼死后的安宁;捐门槛时,眼睛变得“分外有神”,此时的她还存着一丝获得社会认可的希望;不被允许参与祝福时,则是“失神”和“眼睛窈陷下去”,此时的她心中只剩无法被社会接纳的悲哀;沦为乞丐时,只有“眼珠间或一轮”,此时的她几乎失去了所有的希望和活力。
问题导读,是指学生为了解决某些问题,有目的、有选择地读。新高考小说阅读命题中,通常设有主观问答题,问题导读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这些主观问答题的效率和能力。具体教学之时,教师可为学生设置或让学生自行提出若干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有目的、有选择地阅读小说,并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比较、辨别、假设、预测、推理、判断等活动,解决问题。事实上,问题导读需要学生结合自身阅读经验,综合运用快速浏览、略读、跳读、精读等方法去阅读小说。以《祝福》为例,教师设置问题:“小说有关祥林嫂肖像的描写,比较突出的有几处?分析其作用各是什么。”想要解答该问题,学生首先需要通过略读或跳读的方式,找到几处突出描写祥林嫂外貌的地方。如小说中第一次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根据小说写作顺序),是她被鲁家赶出大门,沦为乞丐之时,文中描述她“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由此可以看出祥林嫂当时精神已完全麻木,风烛残年,濒临绝境。想要知道这段外貌描写的作用,学生还应细读前后文,如此学生就能发现,这段外貌描写主要反映了祥林嫂经历重重打击之后,已经对生活彻底失去了希望,处于极度绝望的状态。
(三)组织小说阅读专项指导活动
新高考视域下,教师还应根据高考小说阅读的命题特点或趋势,组织小说阅读专项指导活动,通过此种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帮助学生巩固小说阅读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相关的高考小说阅读题,从而有效提升其解题效率和准确性[4]。根据近年来高考小说阅读命题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小说人物心理作用及变化过程专项指导活动、小说“情景化设题”专项指导活动、小说“因文设题”专项指导活动、小说叙事艺术分析专项指导活动等。一般而言,教师可在高三复习阶段组织小说阅读专项指导活动。具体教学之时,教师可通过回顾相关高考真题,引导学生了解历年高考是如何就相关问题进行考查的,其后则应组织学生归纳总结解答此类题目需要用到的相关理论知识,并结合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的思维短板,如此,在进行系统化的解题专项指导时,教师可有侧重地帮助学生补齐思维短板。
例如,教师组织开展了一场小说人物心理作用及变化过程专项指导活动,回顾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发现,高考小说阅读的常见题型之一就是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心理或心态。本质上,此类试题仍属于人物分析范畴,只是避开了学生较为熟悉的人物形象、人物描写方法、人物作用等分析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理解与概括能力,如要求学生指出某种心理在塑造人物、推动情节、表达主题等方面的作用,或概括特定人物的心理特点、变化过程。了解需要解决的问题后,教师可向学生讲授或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解决此类问题需要用到的基础知识,如心理描写的定义,心理描写对于人物、情节、主题等的作用,心理描写的主要方式(包括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梦境描写、幻觉展现等),揣摩或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方法等。其后,教师可结合学生学情明确学生的思维短板,如学生分析问题时不能联系上下文,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补救措施:在分析人物心理时,应当联系上下文,注意关键段落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之后,教师可以具体题目为例,引导学生掌握如何使用心理描写的相关知识,特别是揣摩或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以此推动学生将相关知识迁移应用到具体情境中,这样学生才能在高考时,真正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四)开展探究式小说阅读教学
新高考小说阅读的命题,设问指向越来越细致、灵活,注重文本理解,强调文学整体素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包括理解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等。故而,新高考视域下小说阅读教学应当重视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想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将探究式教学法引入到小说阅读教学当中,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实践探究等,调动其学习主动性,促使其在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小说阅读的相关知识,锻炼理解分析、逻辑推理、审美鉴赏等各项能力[5]。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个性化解读小说的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驱动性任务或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探究小说的创作背景、主题、人物、情节等。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自主或合作探究的方式,探究本文主人公林冲悲剧命运的成因。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探究任务,教师可以设计驱动性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如在本次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驱动性问题:请你罗列文中的论证材料,分析造成林冲悲剧命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学生探究发现,造成林冲悲剧命运的成因主要包括个人性格(逆来顺受且委曲求全)、社会环境(管营和差拨的陷害以及陆虞候的背叛)这两个因素。此时教师可让学生回顾以往学过的悲剧作品,如《窦娥冤》《雷雨》《祝福》等,并概括总结造成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成因。学生概括总结就会发现,造成这些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基本上都是个人性格、社会环境这两个因素。教师可由此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分析小说中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时,可从个人和社会这两个角度入手。这其实就是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构建人物解读相关的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分析、逻辑推理、归纳总结等方面的能力都将得到良好的锻炼和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高考视域下,教师在小说阅读教学之时,应当注意重视小说基础知识讲解、指导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组织小说阅读专项指导活动、开展探究式小说阅读教学等,以此促进小说阅读教学效果的提升。当然,教师还应认真分析高考小说阅读命题的特点和趋势,在此基础上探索更多有效的高中小说阅读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高考。
参考文献
[1]聂艺.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1):122-125.
[2]吴竺轩.情境化背景下高考小说主观题的新变与困境:以高考全国卷为参照[J].语文建设,2023(7):55-60.
[3]刘方波.基于阅读体验的思维品质考查:以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小说阅读为例[J].语文建设,2021(19):53-56.
[4]郑仁荣.新高考背景下小说阅读分阶段复习的实施路径[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6):19-21.
[5]贾安通.新高考思维评价体系下的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深度教学[J].教育观察,2019,8(21):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