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题型的深度剖析与教学策略分析

2024-11-01范小玲

高考·上 2024年11期

摘 要: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题型作为评估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教师关注的焦点。本文分别就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题的特点、类型展开分析,继而提出了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题的教学策略,包括:广泛阅读,提升素养;深度解读,挖掘内涵;精准训练,提高技巧等,以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题型;深度剖析;教学策略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考试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传统的教学与考查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如传统教学往往侧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对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在题型训练中,多采用“一刀切”方式,导致学生缺乏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和个性化解读等。因此,本文旨在对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题型进行深度剖析,并探索更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一、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题型的特点剖析

(一)深度思维的磨砺与启迪:从文本表层到深层意义的跨越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题的首要之务便是引领考生跨越文字的表层,深入文本的内在世界,探索作者的情感脉络与思想精髓。这一过程是对考生深度思维能力的极致挑战。考生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捕捉到文本中的关键词句,进而通过逻辑推理与情感共鸣,构建起对文本整体意义的理解框架[1]。同时,考生还须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中的观点、论据进行审视与评估,形成自己独立而深刻的见解。这种深度思维的磨砺,有助于考生在高考中脱颖而出,同时对其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其能够更加理性地分析问题、更加深刻地理解世界。

(二)文化传承与人文精神的浸润:在文字间寻觅文化的根与魂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题型作为文化传承与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深刻的人文关怀。每一篇选文,都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人文精神的彰显。考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道德力量。同时,考生还能够通过文本阅读,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接受人文精神的浸润,形成更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

二、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常见题型分析

(一)思路整理题

此类题型要求学生梳理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包括文章各段的内容、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文体主要涵盖叙述性文体、论述性文体、说明性文体。具体分析如下:(1)叙述性文体的线索通常包括时间、空间、情感、故事情节和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以2023年全国乙卷的现代文阅读《长出一地的好荞麦》为例,文章以主人公种植荞麦的经历为线索,以时间线贯穿始终,从播种、生长到收获,清晰地展现了整个过程。学生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应明确各段落所描述的具体阶段,如播种阶段的艰辛、生长阶段的期待,以及收获时的喜悦,同时要理解这些段落是如何围绕时间线索有序展开,共同呈现出主人公与荞麦之间深厚的情感以及对土地的热爱[2]。(2)论述性文体的结构则包括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以2024年新高考I卷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持久战的战略与实践》为例,文章采用的是层进式,先提出观点的背景,然后从外部原因和内部条件论述中国实现持久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再讨论实施持久战的方法,最后指出中国共产党持久战战略的全面性和科学性。(3)说明性文体的顺序则包括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以2020年全国Ⅰ卷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为例,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回顾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清晰地展示了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胜利的历程。

(二)语句含义题

语句含义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丰富含义的体会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学生需要运用“六看”思维模式,即句内三看(关键词语、内部结构关系、表达特点)和句外三看(位置特点、相邻句、段章中心)。以2023年新高考Ⅱ卷的《社戏》中一句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例,就句内三看来说,关键词语“好豆”“好戏”,强调了那夜的独特;内部结构关系则通过对比现在和那夜,突出了那夜的难忘;表达特点上,语言简洁而情感真挚。就句外三看来说,从位置特点看,此句处于文章结尾,具有总结和升华情感的作用;相邻句回忆了那夜看社戏的欢乐场景,与之相互呼应;结合段章中心,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纯真乡情的眷恋。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学生运用“六看”思维模式,能够提升答题的全面性、准确性[3]。

(三)语句作用题

语句作用题要求学生分析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同位置的句子,其作用也不同,如文首句主要照应标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或总领下文;文中句起到前后照应、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开启下文或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文末句则总照应开头或标题、卒章显志、揭示中心或总结全文、深化主题。以2021年全国甲卷的文学类文本《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为例,文中开头一句“王小妮,还记得你初到这个城市时的样子吗”为文首句,它照应了标题,引发了读者对主人公在城市经历的好奇,同时为下文回忆主人公的故事埋下伏笔;文中一句“他的内心在挣扎,在痛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对他遭遇的描述,开启下文对其内心斗争的深入剖析;文末句“也许,这就是生活的真谛”总照应开头的疑问,揭示了作者对于生活的思考和感悟,总结全文,深化了主题。

(四)标题作用题

标题作用题是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常见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标题含义和作用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时,学生需要明确标题的表层含义(字典义或常用义)和深层含义(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等),并分析标题与文章结构、主旨情感、人物命运等方面的关系。以2020年全国Ⅲ卷的文学类文本《记忆里的光》为例,标题的表层含义是指记忆中那些如光般明亮的事物或场景,而深层含义则象征着在艰难岁月中给人希望和力量的温暖与美好,比喻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珍贵经历[4]。从与文章结构的关系来看,标题贯穿全文,各个段落都围绕着“记忆里的光”展开回忆和叙述;从主旨情感来看,标题表达了作者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与感慨,以及对那些给予他力量和希望的事物的感恩之情;从与人物命运的联系来看,“光”代表着人物在困境中坚守和追求的信念,影响着他们的人生选择和发展。

(五)小说类阅读题

小说类阅读文本常考题型包括环境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等。环境描写的方法包括修辞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多角度描写等,其作用则在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与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发展等。而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时,通常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进行。就环境描写的题型来看,以2024年全国甲卷的小说《麦香》为例,文中“金黄的麦田……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麦田的广阔与美丽;在环境描写的作用方面,文本中“夕阳的余晖……蒙上了一层温暖的橘红色”,通过对夕阳余晖的描写,渲染了温馨、祥和的氛围,烘托出人物内心的满足与安宁,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后文主人公的决定做了铺垫。在概括小说主要情节的题型中,以2023年新高考Ⅰ卷的小说《给我一个鱼篓》为例,按照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顺序,可以概括为:开端是主人公来到河边想要捕鱼;发展是主人公在捕鱼过程中结识了新朋友;高潮是主人公和朋友一起遭遇了突发的暴风雨;结局是主人公和朋友成功克服困难,带着收获回家。在分析人物特点的题型中,以2022年新高考Ⅱ卷的小说《到橘子林去》为例,通过对主人公在橘子林里的活动,以及与他人交流的描述,能够分析出主人公好奇、勇敢、富有冒险精神等特点。

三、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题型的教学策略

(一)广泛阅读,提升素养:构建多元阅读生态

1.创建阅读角,激发阅读兴趣

为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助力学生积极应对高考语文各类阅读题型,教师可以在班级内设立“阅读角”,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需求,精心挑选并展示来自不同领域、不同风格的书籍和杂志,如社会议论文集《南方周末》的精选文章、科普巨著《时间简史》的通俗版、经典人文小说《红楼梦》等。每周设定“阅读分享日”,鼓励学生带来自己喜爱的书籍,与同学们分享阅读感悟,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以此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培养主动阅读的习惯[5]。

2.主题阅读,深化理解

围绕特定主题进行深度阅读,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强化学生阅读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师可以选取“人与自然”作为主题,搜集并推荐一系列相关文章、报道、散文甚至诗歌,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感受到不同作者对环境问题的独特见解和情感表达。具体来说,以“人与自然”主题阅读周为例,教师可以每天安排不同形式的阅读材料,如新闻报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纪录片观后感、诗歌朗诵《地球之歌》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共同撰写一篇关于人与自然的议论文,将所学知识与个人思考相结合,增强表达能力和论述深度,为高考蓄力。

(二)深度解读,挖掘内涵:培养深度阅读思维

1.文本细读,捕捉细节

文本细读,是通往作品灵魂深处的桥梁。它要求读者放慢脚步,像考古学家一样,在字里行间寻找隐藏的信息与情感。例如,在《红楼梦》的“黛玉葬花”场景中,教师可以通过“批注式阅读”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黛玉的每一个细微动作、每一句低吟浅唱。如黛玉手持花锄,泪眼婆娑地凝视着满地的落花,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黛玉的多愁善感,更暗示了她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悟。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黛玉的内心世界,理解她为何会对自然界的凋零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进而揭示她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力感与对自身命运的无奈接受。

2.情境还原,情感共鸣

情境还原,是一种让文本“活”起来的教学方法。它利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手段,让学生穿越时空,与文本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以杜甫的《登高》为例,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高所见的秋日长江景色,以及其年老多病、漂泊异乡、忧国伤时的愁苦之情。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这一情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编排一场小型的舞台剧。学生分别演绎诗人杜甫、周围的游客等,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将诗中描绘的萧瑟景象生动再现。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所经历的沧桑与无奈,还能在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深刻理解其深沉的愁苦和忧思。

通过文本细读、情境还原等阅读训练方式,学生的阅读素养能够得到质的飞跃和突破,在解答高考阅读题型时会更加游刃有余。

(三)精准训练,提高技巧:构建高效解题框架

1.分类训练,对症下药

针对高考阅读理解中常见的题型,教师需设计针对性的训练题目,让学生熟悉各类题型的解题技巧。例如,针对标题作用题,教师可给出不同类型的标题,如直白型标题、含蓄型标题、双关型标题等,让学生探究这些标题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还有它们和文章结构、主旨情感、人物命运等方面存在的关联。以一篇题为“风雨中的守望”的文章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风雨”和“守望”的具体所指以及象征意义,探讨这个标题是如何统领全文、反映主旨、暗示人物命运的,以此锻炼学生对标题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

2.模拟考试,实战演练

模拟考试不仅是检验学习成果的关键手段,更是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调整的重要环节。在每月一次的高中语文阅读理解模拟考试中,教师应确保试题覆盖各种题型,难度适中,贴近高考实际。考试结束后,及时的成绩分析与反馈尤为关键,为此,教师可利用数据分析工具,统计班级整体及各题型的得分情况,识别共性错误与知识盲点。在成绩分析会上,教师除了总结班级表现之外,还应鼓励学生分享答题心得与错题反思。例如:邀请学生分享其快速定位主题句的技巧;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细节理解题上失分较多的原因和改进计划。这样的交流旨在促进班级内部的学习互助,帮助学生从同学的经验中汲取养分,优化自己的学习策略,以便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结束语

本文深入剖析了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题型的特点,强调了从文本表层到深层意义的跨越以及文化传承与人文精神的浸润。通过对常见题型的细致分析,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理解不仅是对知识的考查,更是对思维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检验。在教学策略上,本文提出广泛阅读以提升素养、深度解读以挖掘内涵、精准训练以提高技巧等建议,旨在构建高效、多元的阅读理解教学体系。展望未来,相信相关教育工作者能够进一步研究、探讨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题型的解题策略,为学生的高考之路乃至人生旅途增添更多光彩。

参考文献

[1]邱嘉喜.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与实践[J].读写算,2024(21):62-64.

[2]张艳玲.基于部编版教材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11):55-57.

[3]张俐莉.培养高中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9):31-33.

[4]李玉荣.支架模式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学周刊,2024(15):61-63.

[5]姚晓亮.有心插柳 多措并举:再谈高中语文课内外阅读指导策略[J].考试周刊,2023(47):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