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而多解的哲学之思(推荐人语)
2024-10-29陈崇正
今年的“西部头题”栏目,以陈楸帆开篇,以王威廉结束,仿佛某种装置上的对称,非常圆满。二〇二三年四月,我和陈楸帆、王威廉有过一次现场对谈,讨论人工智能,讨论新南方科幻,然后发现我们三个人的写作,呈现了三种完全不同的科幻路径,相映成趣。
想来和王威廉认识快二十年了,最早是在QQ和微博上互动,后来常常见面聊天,是文学旅途中志趣相投的好朋友。有很多次我们相互说了“再见”,然后站在人来人往的地铁口又聊了起来,忘记了时间。那时候的文学青年大概就是这样。
王威廉儒雅博学,视野开阔,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又不失幽默。他的作品常常以细腻的笔触探讨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处境和心灵的深层次问题。《无名作家的笔记》作为一篇张弛有度的短篇小说,延续了王威廉一贯的文学风格和主题探索,同时也展现了他在科幻题材创作上的新尝试。
王威廉的许多作品都擅长在我们熟悉的现实与超现实之间构建一个独特的叙事空间。《无名作家的笔记》也是如此,这篇作品通过对作家自我探索、表演创作的描述,展现了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迷茫和对自我认同的追求。这种对某个个体存在的深入挖掘,与王威廉在其他作品中对个体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关注是一致的。而《无名作家的笔记》又将这样一种思考安放在一个叫“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地方,它甚至不在地球上,也不处于当下的时间。系统如此强大,博物馆也即将关闭,末日设定之中有着浓郁的抒情。也正是这样有着独特背景的作品,往往能够引发读者对于自身生活状态的反思,让人很快代入作家这个相对陌生的身份之中。为了让叙事的镜头更好观察和记录,采用了一种类似笔记体的叙事方式,使得作品的形式更加自由和灵活。同时,小说中对内心独白和对话的运用,以及对叙事人称随心所欲的切换和处理,都显示了王威廉在文学表达上的探索和实验。这种风格的创新,使得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为读者提供了新鲜的阅读体验。作家在博物馆的写作表演,以及与哲学家鵺的交流,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个体的异化、文化的失落和对技术进步的质疑。这样的故事设置很容易让人想起卡夫卡,想起王威廉喜欢的前辈作家加缪,而穿插在小说中的哲学气息,也为整个故事空间增加了更多阐释的可能。这种贴近批判的哲思,是王威廉诸多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它不仅揭示了人类生存本质的种种问题,也暗含对脆弱肉身与机器永生的意义追问。
总之,王威廉给我们带来一个立体而多解的文本,像一个莫比乌斯环,无限循环和翻转。通过对这部小说的阅读,我们不断在确认人类生命的意义。科幻作为一种讲述故事的手段和背景,在这里承担了重要的叙事功能,让人物的所有极端行为都变得合理,也让整部小说变得更为灵动。
无法猜测这篇作品的灵感来源,但它无疑与西部是契合的。每次到新疆去,置身于巨大的山脉和冰川之间,我总有一种强烈的科幻感,人的思绪仿佛可以脱离此时此地的具体感受,漫游到茫茫的宇宙之中。我为新疆的美景深深震撼,这样的土地应该诞生伟大的想象,这样浓烈的色彩应该随时重启原有的美学法则。也正是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从《西部》的作者成为这本杂志的栏目主持人,很荣幸能有这么一段缘分,在此感谢信任我的作者和编辑。这些美好将在记忆中永存。
栏目责编:李颖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