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017-05-16吴艳
吴艳
摘 要 小学阶段是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特别在小学中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但模仿能力强,可塑性高,所以加强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训练就成为每一个小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从班级日常管理、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家校合作三个方面浅述笔者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 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制定公约 以身作则 家校协同
基础教育即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再加初步的智力培养,这是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体表现。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嵩德教授指出:“由于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以协调性为特点,小学阶段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期。”一旦错过了这一关键期,就可能会无法弥补,甚至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教育先祖孔子曰:“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小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人的天性一样坚固、自然,甚至就变成天性了。学校是学生品行塑造的重要场所,因此,小学教师应把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摆在日常工作的首位。本人通过多年的观察、试验和总结,谈谈以下几点做法。
1制定公约,渗透学生日常
班级是学生在学校活动的重要场所,学生长时间在班级里学习和与同学交往,是教师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场所。一个班级的氛围对学生的品行影响至深,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若班级的班风端正,学生就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从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一天天下来,学生的行为就会内化成他的习惯。因此,制定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班级公约,是行为习惯养成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在这方面,我在每个学期的第一节班会课引领学生通过一些事例来共同讨论“这是一个好班级吗?”、“你喜欢在这样的班级里学习和生活吗?”、“你心目中好班级是怎样的?”等。这样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话题,最容易引起他们的热烈讨论。学生们纷纷各抒己见,很快地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理想班集体就在学生们的讨论中诞生了。那这样的一个班集体从何而来?我们每个人都是班集体的一份子,好与坏的班集体都由我们自己组成,因而引导学生们得出“好班级,由我做起”的结论。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共同制定一份人人都乐于遵守的班级公约。公约的遵守主体是学生,因此,由他们制定的班级公约比教师自行制定的公约要切合实际得多。这样的公约不再是粘贴在墙上的白纸黑字,而是在学生内在认知里必须遵守的准则。另外,这份班级公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因此,我会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出现的问题与学生们进行讨论,从而增加或删减我们的班级公约。针对学生课间追逐打闹现象严重这一现象,我们先后开展了“我学小猫轻轻走”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学小猫走路这一形象的走法,使学生并未感到有什么约束,反而乐于参与。同时,制定班级公约,规定在校园内限速慢行,否则将会收到“罚单”。从而达到教育学生在走廊内慢步轻声,靠右侧通行。为了让活动更有实效性,我们坚持做到一天一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极大的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有效改善了室内跑跳、室外打闹的又吵又乱的局面,校园秩序井然,学生自律的好习惯明显增强。
公约的制定,并不意味着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就已完成了。一个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天,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它需要互相督促、监督和反复强调。我利用班干部值日、值周和小组加减分制度,让学生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渗透方式,拒绝简单粗暴的惩罚与责骂,否则学生将会对公约产生反感与抵制,养成效果事倍功半。
2以身作则,浸润学生心灵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对老师的关注不仅仅是在教授的知识上,我们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隐默化的影响。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習惯,教师的表率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教师必须严格遵守学校作息制度,严于律已,讲究公共卫生,维护公共秩序,言行举止文明大方等等。这需要教师多观察留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例如在新学期开始之时,班上学生卫生习惯不好,地上随处可见纸屑,劳动工具摆放杂乱,黑板常常都是白乎乎一片,讲台也经常乱糟糟,对于这种情况,我没有采取一骂二罚三检讨的处理方法,而是每次在班上都当着学生的面,用干净的湿抹布把黑板擦拭的干干净净,再把讲台和劳动工具摆放地整整齐齐。这样次数多了,学生也渐渐跟着我一起做,到最后,每次去到教室看到的都是窗明几净,科任老师也对班级卫生赞誉有加。
这就是言传身教,从自身行为举止出发,一点一滴做起,让每件细微的事都能对学生产生熏陶作用。当我们教师走进校园,看到垃圾就应随手拣起,扔进垃圾筒里。学生们时刻都会注意老师的举止,让他们倍感环境的重要,增强爱护意识。甚至老师的一个眼神,都会让学生时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及时给予纠正。“春风化雨”的效果比“狂风暴雨”更能浸润学生的心灵,更能让学生从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内化成自己的品质。
3家校协同,深化养成教育
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学生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儿童的行为习惯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养成的,而家庭是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儿童的行为习惯如何,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面镜子。很多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校内和校外不一致的现象。在学校是遵纪守法的好学生,但回到自己熟悉放松的家庭环境中时,就变成了“小皇帝”了。因此,让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的作用不可忽略。只有学校和家庭有着一致的行动,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孩子才能实现和谐的发展。因此,家长会是达成家校合作最好的契机,让家长明白一个人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会长远地起作用,甚至会影响一生,希望家长能配合老师的工作,共同将孩子培养成人。除此之外,平时我会通过电话、校讯通、微信群等与家长紧密联系。把孩子们在校的日常以照片或小视频的方式发到微信群,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尤其是把学生好的行为作为榜样,在家长群中加以表扬,引导家长们的积极舆论。这是教育孩子之余,也教育了家长,希望家长在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时,也能在正确的方向上以身作则,从而达到家校协同教育的目的。
我们的教育,事实上就是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目的是培养成功的人格。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因此,教师在教授知识之余,更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当行为内化成习惯,习惯再上升到品质时,我们的教育就完成了。我们不是要教给孩子成功,而是如何让孩子自己成功。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本职,是细水长流的一份神圣职业。
参考文献
[1] 丁瑜成,夏衍.让养成教育之花绚丽绽放[J].教育,2016(42):46-47.
[2] 张变玲.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及策略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6(14):100.